訪遊日本葡萄園
《儆醒!》雜誌駐日本通訊員報導
十二月的一個早晨,我騎着腳踏車,身上裹着厚厚的冬衣,冒着嚴寒前往山梨縣甲府盆地佐野芳博先生的葡萄園。它坐落在東京以西的75英里(120公里)之外。群山和小丘依然存留着紅色和金黃的秋之殘迹。較遠的山峰覆着初雪。放眼望去,高達12,390英尺(3,776米)、巍然矗立的富士山已雪蓋峰巔。
將近到達園莊時先有一頭犬出迎,隨着的是佐野先生。像當地其他園莊一樣,他的園莊規模並不大。事實上,那裏的葡萄園平均面積只有一又三份一畝(.6公頃)。他解釋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許多農民由於富裕地主的橫徵暴斂而變成赤貧。但在戰後,地主要把土地劃分給貧農。於是許多農民遂擁有所耕的土地。
葡萄怎樣傳入日本
據參考文獻所載,在公元前120年左右,葡萄從裏海一帶沿着著名的“絲路”傳入中國。後來日本門户開放,接受中國的影響。大約在公元718年,一位佛教僧人行基將葡萄種子從中國帶往日本。
另一項報導是,有一位佛教僧人雨宮勘解由在1186年發現山梨縣甲府附近的勝沼地方長着特别大粒的野生葡萄。他把葡萄樹帶回佛寺園地種值,長出又大又甜的葡萄。此後他將葡萄樹的插枝與當地的農民共享,此説於是包括在山梨縣的葡萄栽種史之内。
葡萄栽種法
“你能約略告訴我當地的葡萄栽種法嗎?”我問主人。
佐野先生聽到這個問題時眼裏閃出熱誠的光輝。他一開始講述,你就聽得出他對這種工作異常愛好。
“山梨縣具備出産優質葡萄的一切條件。小丘一帶的砂礫土壤有利於排水。在海拔750英尺(229米)的高地,晚上十分清涼,日間卻相當温暖。在收穫期間微風吹拂和濕度低降使葡萄樹較為乾燥而得以免除疾病。”
“我留意到葡萄的生長離地頗高,”我插口説。“原因何在?”
“這種情況和日本在葡萄生長季節天氣多雨有關,”他解釋説,“因此葡萄樹長高得很快。一棵葡萄樹可在一季之内長到12英尺(4米)高。倘若葡萄樹低到接近地面——像雨量較少的葡萄出産國一樣——所有養分就會存在樹裏,使樹身粗肥,但健康較差。樹的抗病力會較強,葡萄園的工作也較易。
“當地種植葡萄的另一項特徵是温室。在仲冬期間,不少農民用塑膠覆蓋部分葡萄園,燃着火油爐以保持温暖。這樣行可以刺激樹木生長,在五月或六月就可結出果實,比七月和八月的正常收穫期為早。因此這樣行既有經濟上的利益,又可延長農民的作業期。
“可是,以正常而論,葡萄在冬季應該休息。在十二月,我們施以化學肥料和堆肥,然後我們從事修剪,切去上一年三分之二的枝子。在天氣轉暖的三月,我們噴上防蟲防病的農藥,再行施肥。葡萄樹在四月開始發出新芽。在新藤長出時要疏落地把卷鬚附在棚架的鐵線上。到五月,在芬芳的小白花束長出之前兩星期,使之成為無核葡萄的工作就開始了。”
“無核葡萄?”我感覺好奇。
“不錯。通常我們使用美洲葡萄。首先把花束切小,然後逐一將之侵入一種稱為赤霉酸的生長荷爾蒙之中。這是植物中的天然荷爾蒙,它促使植物異常茁壯,但會妨礙種子生長,結果成為無核葡萄。一個月之後再浸入荷爾蒙中,這次荷爾蒙使葡萄長得更大。
這時葡萄已長成為一串串而可以蓋上紙帽了。每串分别以紙或塑膠蓋封着以保護葡萄不受殺蟲劑、飛鳥和疾病侵害。到六月再行稍加修剪以預防植物過度生長而奪去葡萄串的精力。大多數種類葡萄的收穫季節從七月後期至八月,有些可以延至九月。這時我們把葡萄從樹上摘下,裝箱上市。”
日本人的葡萄吃法
在日本,種植葡萄主要是作為水果享用而非釀酒。日本每年生産葡萄五十萬噸以上,作為釀酒所用的不及百分之10。有些品種,例如甲州種葡萄,的皮很韌,吃時要去皮,但核可以全部吞下。可是,大多數葡萄,甚至薄皮的品種,通常都是去皮去核才吃的。
當我向友人佐野先生道别時,我自感對於日本的葡萄種植比前所知較多。我對於耶和華為了人的幸福和利益而創造的種種美物,包括葡萄在内,也加深了感激之心。——創世記2:9,16;利未記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