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短缺是甚麽的證據?
耶穌曾説,聖經稱之為事物制度終結的“徵象”的特色之一是“糧食短缺”;他預言“屆時多處必有饑荒。”可是,他讓我們有理由懷持希望,因為他解釋多處地方的糧食短缺乃是“得贖”的日子已“臨近”的證據。——參看路加福音21:7,11,28。
我們在今日真的看見表示拯救已臨近的糧食短缺嗎?不少人作這樣想。你又如何?
請考慮事實
戰爭是造成糧食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首次的全球大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發生糧食嚴重短缺是可以預料得到的。事實果然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禍更大,它同樣産生糧食短缺的悲慘後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難題相當嚴重,事實上,在1945年,聯合國首次設立一個固定的專門機構,FAO(糧食農業組織)。這個組織的目的是要緩和世界飢餓的難題,它在最初20年的活動建立了不少功績。可是,正如《1966英國年鑑》透露,基本的狀況依然不變。我們讀到:
“據糧食農業組織的1965年評估,世界人口和糧食供應潛力之間所顯露的不均衡被許多人視為相當嚴重,若非已達到令人擔心的狀態……美國南達科塔州選出的上院議員麥戈文(George McGovern)把糧食的不均衡狀態稱為‘二十世紀最後三十年的第一號難題。’”
十多年之後,在1978年,難題依然存在。事實上,情形正在日益惡化(參看附表),以致促使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設立了一個有20位成員的世界飢餓對策委員會。委員會的目的是:定下對策在本世紀末消除世界飢餓難題。目標非常可嘉,但是否能達到呢?
難題的原因何在?
把一切罪責光是歸於人口過剩是不對的。事情其實複雜得多。一本科學雜誌(Bildder Wissenschaft)評論説:“決定性的因素看來不是人口增長率本身而是各政府在推行適當的農業計劃方面的失敗。”
所謂天災,例如旱災和水災,也是不能忽視的因素。在1981年,據估計天災曾使1,400萬中國人要接受緊急糧食配給。政治的動亂和工作不穩定也促成輪購糧食的人龍,正如同一年在東歐若干國家曾實際發生的情形一般。
非洲是説明另一個因素的最佳例證。在這個世界最飢餓的大洲的29個國家中有23個被FAO列為“糧食異常短缺”。《新非洲》月刊寫道:
“在殖民地主義影響之前,非洲的糧食本可自給自足。剩餘的糧食可以在本洲之内貿易。可是,歐洲列強把非洲分割之後同時強迫非洲社會生産為出售而栽種的農作物。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這種轉變特别加速。非洲已經“發展”成為西方世界營利作物的生産者。……奢侈品作物如花卉、茶葉、咖啡和可可,工業作物如橡膠、棉花和西沙爾麻等。”
這些和其他多種因素促使糧食短缺成為一個世界難題。在難題獲得解決之前,有多少人注定要餓死呢?
1980年代的展望
1980年,在坦尚尼亞阿魯沙舉行的世界糧食會議所發表的報告聲稱,發展中諸國的前途黯淡到前所未見的程度。它預言1980年代將會變成“糧食短缺的十年。”會議的行政首長威廉斯(Maurice Williams)有感而説:“我但願能够説前途有望,可是我擔心的是,我們正邁向非洲永久糧食危機的時期。”
在應付糧食短缺的各種因素,如乾旱、戰爭、政治動亂、疾病或害蟲、天災等方面,人的成功充其量是有限的。同時,政治上的利害關係、管理的惡劣、運輸的困難、官僚主義的障礙、短視和貪污使難題更難克服。《世界末日之書》的作者泰勒(Gordon Taylor)聲稱“危機”非但沒有解決,反而“隨着世紀末的臨近而更加迫切。”
(美國)總統屬下的世界飢餓對策委員會也作出類似的結論。《時代》雜誌報導委員會的發現説:“今日的飢餓難題乃是殺害千百萬人的週期性飢饉,與過去的飢餓有顯著的差别。現今,年復一年地,世界有多處地方糧食不足,全球人口足有百分之25處於飢餓或營養不良的狀態,每八個人當中便有一人極度營養失調。……該項報導預言在今後20年内可能會有一場大飢荒發生而造成巨災。”——楷書本刊自排。
簡言之,這些事實表明甚麽呢?現今受糧食短缺所影響的人數多於歷史上的任何時代,而難題卻不像以往一般屬於暫時性質,反之它們變成了今日世界的固定特色。儘管科學方面突飛猛進,人類看來仍未有任何解決方法。這些事實使現今的糧食短缺成為一種新的現象,正如我們期望看見耶穌所説的“徵象”獲得應驗一般。
可是,不要忘記耶穌説,在“多處”發生的“糧食短缺”乃是“得救的日子”業已“臨近”的證據。耶和華見證人很樂意幫助你對這個令人振奮的前途有更清楚的認識。
[第29頁的圖表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世界饑餓
嚴重糧食不足的人數,以一百萬人為單位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970 360 1977 420 1981 800
(根據糧食農業組織所提供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