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廿一世紀
《儆醒!》雜誌駐日本通訊員報導
看看那些建築物!錐形的、圓筒形的、球形的、金字塔形的、楔形的——它們看起來好像是科學幻想境界的東西。這是幻想嗎?不是,每幢建築物都是科學家和技術學家所設計的,目的是要表明他們希望為廿一世紀製造的那種世界。它們便是在日本筑波舉行的“85博覽會”内各種巨型科學産品展覽。
博覽會所選的主題是甚麽?“居住與環境——人類家居的科技。”
博覽會場的建築費高達26億美元,它代表47個國家、37個國際組織和28個家務機構的夢想。博覽會利用最新近的激光、機器人、生物工程學、電訊學和其他許多科技發明品去表現對下一個世紀的生活的想像。讓我們踏入廿一世紀看看好嗎?
若干展覽館的近觀
許多展覽館都有個特别的主題使遊客可以期望看到些甚麽。松下館的主題是“電子接觸古代”,那裏的立體電視和多個超方向揚聲器播放日本古代生活的影像和聲音。高與人齊的機器人説着古代的日語。激光全息攝影術創造行禮的立體小人像,看起來活像浮在半空中一般。最令人驚異的是,機器人竟然使用一枝畫筆,在3分鐘内描繪出人像來。
“人類的夢想,科技能使之實現”——這便是藤津館的主題。你夢想有個機器人替你作工嗎?那麽去看看“芬諾克人”(Fanuc Man)吧,它據説是世界最大和具有人類特點的機器人。它高達16英尺(5米),重25噸(2萬2700公斤),能够舉起440磅(200公斤)的槓鈴像裝配一個像它自己一樣的4英寸(10公分)複製品一樣容易。另一個夢想實現品是“通訊利落”(Communilab)。它是一副多種語言翻譯機。你只需在電子小片上用日文寫上簡單的句子納入機内,譯成的文句或相當類似的意思就會以英文、法文和德文同時閃現在數字螢幕上。最後,由電腦顯像幕映出全景立體影片;它是這麽逼真,以致你迫得要伸手去撥開那似乎向你衝來的水分子。
並非所有展出的東西都是嚴肅的科學創作。例如,在芙蓉機器人劇院,年輕或猶有童心的人可以從巨大、玩具般的機器人獲得樂趣;這些機器人會唱歌、跳舞和做出滑稽動作。其中一個名叫“瑪高昆”(Marco Kun)的機器人會聽從兒童的命令聲音,在拖拉車裏拉着兒童繞台旋轉。
其他引人注目的東西包括“珍寶特倫”(Jumbotron),世界最大的户外電視幕;它的面積達80英尺乘130英尺(25米乘40米),大約有奧運會泳池那麽大。它的彩色畫面在白晝甚至從1600英尺(500米)以外也可以看到。
為了表明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天然資源,日本政府所建的主題館展出一棵用水栽法培養的巨型番茄樹,但這株植物不是用泥土而是用陽光、水和肥料栽培的。番茄樹散開的寬度達50英尺(15米),一造可産2000個番茄。這棵植物在6個月的展覽期内可望生産1萬隻番茄。
在主題館裏,一個彈奏電子琴的機器人是引人入勝的另一特色。它能彈奏巴哈樂曲,也可以聽命轉奏披頭士的樂曲,甚至能讀出放在它面前的樂譜。它的設計是要表明精密的機器能够仿效人的行為到甚麽程度。
觀後感想
我們在這裏所見的僅是略窺門徑而已。還有數十個其他國際展覽館、工業和科學展覽、公園、交通工具和各種表演。
85博覽會的確多姿多彩、引人入勝和富於娛樂性。但觀看過所有盛大的展出之後,使人發生甚麽感想呢?不錯,科技對人的利益和享受已有極大的貢獻。但是“博覽會在大體上也表明了一點,就是科技不論進步到甚麽程度,設計和策劃的仍然是人,”莫里森(Wolf Morrison)在《讀賣日報》評論説。
在一種意義上,85博覽會只是強調若將人的思考力和想像力的巨大潛能用在建設方面,便可以有多大成就。可是,人類現時的可悲情況證明人類所急需的並不是更多的科技突破,而是在使用現有的科技方面受到正確的引導。
廿一世紀行將帶來甚麽,科學家和技術學家只能作出猜測。可是仰望萬物創造主耶和華上帝的人卻確知“謙卑人必承受地土,以豐盛的平安為樂。”——詩篇37:11。
[第14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日本
筑波
85博覽會址
[圖片]
機器人以畫筆描述右邊的人像
珍寶特倫——世界最大的户外電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