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廣東話)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86 11/8 14-15頁
  • 吉普賽人——被人誤解了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吉普賽人——被人誤解了嗎?
  • 警醒!1986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吉普賽人的神秘歷史
  • 今日的生活
  • 謀生方法的改變
  • 一個吉普賽人找到“這道”
    警醒!1986年
  • 我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警醒!1988年
  • 民答那峨的海上吉普賽人
    警醒!1976
  • 目錄
    警醒!2006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6年
《警》86 11/8 14-15頁

吉普賽人——被人誤解了嗎?

《儆醒!》雜誌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吉普賽人又來了!”附近居民很少人會歡迎這項消息。有些人把吉普賽人看作竊賊和社會敗類。a許多人聲稱吉普賽人所住的營地骯髒凌亂,實在有損市容。可是,這種輕蔑之感是相互的。事實上,吉普賽人把非吉普賽人稱為‘加芝’或‘哥芝奧斯’,意即“鄉愚”或“野蠻人”。

那麽,吉普賽人是些甚麽人?何以他們難於和定居的社會保持友好關係?他們真的與社會格格不相入抑或僅是被人誤解而已?

吉普賽人的神秘歷史

在大意上,“吉普賽人”一詞的含義是“有流浪習慣或起源的人”。可是,真正的吉普賽人其實是擁有自己語言的一個民族。他們自稱為‘羅姆人’(Rom),這個字在他們本身語言的意思是“男人”。從這個字發展而成的“羅曼尼”(Romany)乃是吉普賽人的另一名稱。然而,很久以來吉普賽人的起源一直是個謎。

“吉普賽人”(Gypsy)一詞的詞源是“埃及人”(Egyptian)。但他們不大可能起源於埃及,雖然他們曾一度如此聲稱。近在1780年代,語言學家格雷曼(Grellmann)指出吉普賽語言與印度北部的印-歐語族極其近似。他的研究使他斷定印度是吉普賽人的祖籍。今日一般人都接納此説為事實。可是,他們在何時和何故開始向西遷徙依然是個神秘的謎。由於吉普賽人本身從無文字記錄,他們的歷史只能在他們寄居的國家的史籍中找到。

這些史籍透露吉普賽人很少被人視為受歡迎的賓客。事實上,他們那不拘小節——有時貪得無厭——的生活方式許多時引起猛烈的迫害。在十六世紀,英國把他們驅逐出境,賴着不走的便要處死!吉普賽人在現今成為羅馬尼亞的地方也處於困境。他們在那裏被人當作奴隸來買賣,直至十九世紀中葉為止。1726年德王查理士六世下令絞死吉普賽男子。他們的婦女和兒童要割掉耳朵,以便在膽敢重來時易於辨認。在法國、德國、丹麥和瑞典,吉普賽人被人放狗追逐,像鹿一般被人狩獵作為“遊戲”。

現代又如何?納粹黨在德國掌權時代把吉普賽人稱為應予絶滅的“人民公敵”。當時有超過40萬吉普賽人死亡。

今日的生活

儘管吉普賽人的歷史充滿迫害的辛酸,今日他們在歐洲、美國、南美和澳洲又興旺起來。共同的語言、無休無止的流浪衝動,一種沒有記錄的文化在營火周圍保持不衰,自認為優秀民族的信念——這一切有助於使他們保全一種與衆不同的流浪民族特色。可是,時間已使他們作出若干改變。

吉普賽人當中雖然有越來越多人趨向於定居,但數以千計的人仍然到處流浪。可是,駕着色彩鮮明的馬車(vardos)流浪的人已較少了。在歐洲西部,大多數吉普賽人使用汽車,結果以往的浪漫形象遂消失了大半。但在東歐和西班牙,古老文化仍然存留:舞蹈、音樂、算命、馴熊、買賣馬匹,及以吉普賽人自己獨有的方式謀生。盈千累萬的觀衆仍然神往於西班牙吉普賽人那頓足拍手的明快舞蹈,他們的音樂仍使他們的匈牙利同胞盪氣迴腸!

極度的迫害雖然已不再出現,但吉普賽人依然時常惹上麻煩。例如,據英國政府1982年的一項報告説,“在英倫和威爾斯有8,000至9,000個吉普賽家庭,其中半數住在永久認可區。其餘的人把他們的大篷車泊在不許泊車的地方,長期遭受被驅逐的威脅,並且時常使鄰近居民大感苦惱。”

現代化已促使吉普賽人重新考慮他們對世俗教育的想法。在以往,世俗教育被認為僅是浪費時間。可是,全(英)國吉普賽人聯會的一項近期報告聲稱,‘我們的孩童需要入學,使他們可以和定居社會的孩童相處以促進和平共存。’

謀生方法的改變

現代化迫使吉普賽人在謀生方法方面作出若干改變。在以往,吉普賽人很喜歡做季節性的農場工作。農場主人通常容許他們在工作期間紮營在私人的土地上。可是,農業機械化大大減少了這樣的工作機會。農場主人既不再需要他們的勞力,遂不肯讓吉普賽人在他們的土地上紮營。因此吉普賽人被迫到城市去找尋販賣廢鐵和建築行業所提供的就業機會。

既然吉普賽人擅長於調教動物,有些人遂選擇在巡迴博覽會和馬戲班中工作。由於愛好音樂,作為藝員也很適合。婦女們善於鑒貌辨色,許多時以“算命”為生。(請閲下文)。吉普賽人宜於從事這樣的職業。這些職業使他們能够避免在一處地方停留太久。對吉普賽人來説,自由流浪比積聚物質資財更寶貴。

以下第一人稱的故事説明一位吉普賽人怎樣已找到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最佳的生活方式。

[腳注]

a “吉普賽人”一詞含有如此強烈的貶意,以致在若干地方吉普賽人寧願被人稱為流浪者。

    中文繁體(廣東話)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廣東話)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