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看宗教
第16部分:公元第9-16世紀——一個亟需改革的宗教
“每一種弊端均應加以改革。”——18世紀法國散文家及歷史家伏爾泰
早期的基督徒從不教人相信煉獄、崇拜偶像、尊崇“聖者”或崇拜聖物。他們既不參與政治,亦不投入世俗戰爭之中。但是到公元15世紀,許多自稱效法早期基督徒的人已不再如此潔身自愛了。
“異端分子”要求改革
“[反對羅馬天主教的]異端看來在公元1000年左右於法國及意大利北部萌芽,”《科林斯世界歷史地圖集》説。有些早期的所謂異端分子只是在教會眼中是“異端”而已。時至今日,要準確地判斷個别的異端分子緊守最初的基督教信仰至甚麽程度實非易事。但至少他們當中顯然有些人曾嘗試過如此行。
公元第九世紀初期,里昂大主教阿戈巴爾德譴責人崇拜偶像及向“聖人”禱告。a一位生於公元11世紀的大助祭,圖爾的貝朗瑞,質疑變體論——認為於天主教彌撒舉行時所用的餅和酒實際變成基督的身體和血的主張b——結果被判以絶罰的處分。過了一個世紀,布魯斯的彼得和洛桑的亨利拒絶接受嬰孩受洗和崇拜十字架的習俗。c亨利為此繫身囹圄,彼得則喪掉性命。
據歷史家杜蘭特報導,“時至公元12世紀中葉,西歐許多城市已充滿許多異端教派。”這些教派以韋爾多派(Waldenses)最為重要。他們於公元12世紀末期在法國商人韋爾多(Peter Waldo)領導之下十分活躍。這一派人跟教會在許多事情上均意見分歧,例如他們不同意崇拜馬利亞、向牧師告誡、為死人舉行彌撒、售賣羅馬教廷發行的贖罪券、要求教士獨身及運用實際武器等。這項運動擴展得很迅速,很快便席捲法國及意大利北部,並進一步伸展到佛蘭德、德國、奧地利和波希米亞(捷克)等地。
與此同時,在英國,被後人譽為“英國宗教改革運動晨星”的牛津學者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也公開譴責公元14世紀教會那種“爭權奪勢的制度”。藉着把整本聖經翻譯成英文,威克里夫和他的同工使普通平民可以首次讀到聖經。威克里夫的跟從者被人稱為羅拉德派(Lollards)。羅拉德派公開向人傳道,分派單張和聖經的某些部分。這種“異端”行為絶不受教會所歡迎。
威克里夫的見解後來散播到海外。在波希米亞,布拉格大學校長胡斯(Jan Hus)受到這些思想所吸引。他質疑教皇的合法地位,並且否認教會建於彼得之上。d繼售賣贖罪券引起爭論之後,胡斯被指控為異端分子而受法庭審訊,最後於1415年被縛在木柱上活活燒死。按照天主教的主張,憑着贖罪券的安排,人因犯罪而招致的懲罰可以全部或部分得到赦免,於是當人還未進入天堂之前,在煉獄裏暫時受苦或經歷煉淨的時間便可以相應地縮短或取消。
要求改革的呼聲持續不斷。公元15世紀,意大利多明我會修士薩伏那洛拉(Girolamo Savonarola)嗟歎説:‘教皇和主教抨擊傲慢和野心,但自己卻是其中的魁首。他們叫人貞潔自守,自己卻與情婦姘居。他們只思念這個世界和世俗的事物;對人類卻漠不關心。’甚至天主教會的樞機主教們也察覺到這個難題。1538年他們在一份致教皇保祿三世的備忘錄中請求教皇處理有關教區、財政、司法及道德上的種種弊端。然而教廷並沒有就此採取顯然亟需的改革措施,結果觸發了基督新教的改革運動。早期的宗教改革領袖包括馬丁·路德、茨温利和加爾文。
路德與‘16世紀的賓戈’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把一篇載有95點抗議聲明的文章釘在維滕貝格教堂的大門上以抨擊教會售賣贖罪券一事。他的行動震撼了整個宗教世界。
售賣贖罪券源於十字軍時代,當時甘願冒生命危險參與“聖”戰的信徒可獲贈贖罪券。後來,向教會提供財政支持的人也可以獲得這些贖罪券。不久之後贖罪券進一步成為籌募經費以興建教堂、寺院和醫院的方便方法。宗教歷史教授班頓(Roland Bainton)説,“中古時代最宏偉壯麗的紀念物都是以這種方法籌得經費興建的。”他把售賣贖罪券稱為“十六世紀的賓戈”。
以詞鋒鋭利著稱的路德問道:“倘若教皇真的有能力[根據贖罪券]把人從煉獄中釋放出來,何以他不憑着愛心,乾脆把煉獄廢除,將其中所有的人都釋放出來呢?”有一次有人為要支助羅馬的一項建築計劃而向路德募捐,他回答説,教皇“最好把聖彼得大教堂賣掉,將得來的錢送給現正飽受販賣贖罪券者所剝削的窮苦百姓。”
路德也抨擊教會的反猶太主義,説:“我們對待猶太人不應採用教皇那套愛的律則,而是要採用基督所倡導的。”至於崇拜聖物,他嘲笑道:“有人聲稱擁有天使加百列的一根羽毛,美因茨的主教則擁有來自摩西所見的焚燒荆棘叢的一撮小火苗。為何會有十八位使徒葬於德國,而基督其實只有十二位使徒呢?”
面對路德的攻擊,教會的回應是判處他絶罰。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向教廷所施的壓力屈膝,於是向路德宣布禁制令。這引起了嚴重的爭論,以致奧格斯堡的國會不得不在1530年召開會議討論這個問題。各項謀求妥協的努力都失敗了之後,國會頒布了一項關於路德的信仰的簡短聲明。這份稱為“奧格斯堡信綱”的聲明可説是基督新教第一個教會誕生的宣布。e
茨温利與路德意見分歧
茨温利強調聖經是教會最高和惟一的權威。他雖然深受路德的榜樣所激勵,他卻反對别人將他稱為路德派。茨温利説他是從上帝的話語而非從路德那裏獲知基督的教訓的。事實上,關於主的晚餐的若干問題以及基督徒與政府權威的適當關係,茨温利與路德的意見並不一致。
這兩位改革者只曾在1529年見過一次面,《宗教改革運動的危機》一書把這次會面形容為“相當於一個宗教高峰會議”。這本書繼續説:“這兩個人並沒有友好地分手,但……在會議結束時頒布了一份公報,這份由所有與會者簽署的聲明,技巧地掩飾了兩者之間的歧見。”
在茨温利和他自己的跟從者之間也有難題産生。1525年,一群信徒由於在國家是否有權轄管教會這個問題上與茨温利意見不同而不再跟從他。茨温利認為政府有權這樣行,這群人則加以否認。這些人稱為再洗禮派(Anabaptists或rebaptizers),他們認為嬰孩受洗其實是一種毫無價值的儀式,因為他們主張洗禮僅是為成年的信徒而設的。他們也反對使用實際的武器,即使在所謂正義的戰爭上使用也不行。他們當中有數以千計的人因信仰的緣故被處死。
加爾文在宗教改革上所擔任的角色
許多學者把加爾文視為最偉大的宗教改革家。他堅持教會應返回基督教最初的原則。但他所鼓吹的主要教義之一——得救預定論——卻使人想起古希臘的主張,其中的斯多葛派聲稱萬事均由宙斯所決定,因此人只有聽天由命而已。這個教義顯然並不是來自基督教的。
在加爾文的日子,法國的新教徒以胡格諾派(Huguenots)的名稱為人所知。他們受到猛烈的逼害。在法國從1572年8月24日聖巴多羅買日的大屠殺開始,天主教勢力殺害了成千上萬的胡格諾派人士。逼害的浪潮始於巴黎,其後席捲全國。但胡格諾派不甘示弱,拿起刀劍加以還擊。因此在16世紀晚期的血腥宗教戰爭中,他們也參與殺人。他們蓄意忽視耶穌的教訓:“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5:44。
正如已故的基督新教教士福司迪克(Harry Emerson Fosdick)指出,加爾文自己也採用一些令人震驚的殘酷手段去推廣他的宗教主張。依照加爾文向日内瓦提出的教會規條,在四年内便有58人被處決和76人被放逐;到16世紀末葉,據估計共有150人被縛在柱上活活燒死。其中之一是西班牙醫生和神學家塞爾維特(Michael Servetus)。他由於拒絶接受三位一體的教義而被教會視為“異端分子”。天主教當局焚燒他的肖像,基督新教徒則更進一步,把他縛在柱上燒死。
“可怕的現實”終於來到
有些贊成改革的人雖在原則上同意路德的主張,但卻裹足不前。其中一位是荷蘭學者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他在1516年成為第一位將“新約”的希臘原文刊印成書的人。“他一度是個宗教改革家,”《愛丁堡評論》説,“一旦宗教改革變成了可怕的現實,他就畏縮不前了。”
其他的人卻繼續推行宗教改革運動。在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路德會的勢力擴展得很快。1534年,英格蘭脱離教廷的控制,蘇格蘭在宗教改革家諾克斯(John Knox)領導下也很快步英格蘭的後塵。在法國和波蘭,基督新教於16世紀結束前已取得法律的認可。
不錯,正如伏爾泰説得好:“每一種弊端均應加以改革。”但伏爾泰補充説:“只要改革不比弊端更危險便行了。”若要進一步體會這句話的真實性,請閲讀下一期刊登的“基督新教是名副其實的改革嗎?”一文。
[腳注]
a 證據顯示早期的基督徒對上述各項教義及習俗均一無所知。詳情請參閲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根據聖經而推理》一書中“宗徒繼位”、“浸禮”、“承認”、“十字架”、“命運”、“像”、“馬利亞”、“彌撒”、“中立”及“聖者”等題目之下的資料。
b 證據顯示早期的基督徒對上述各項教義及習俗均一無所知。詳情請參閲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根據聖經而推理》一書中“宗徒繼位”、“浸禮”、“承認”、“十字架”、“命運”、“像”、“馬利亞”、“彌撒”、“中立”及“聖者”等題目之下的資料。
c 證據顯示早期的基督徒對上述各項教義及習俗均一無所知。詳情請參閲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根據聖經而推理》一書中“宗徒繼位”、“浸禮”、“承認”、“十字架”、“命運”、“像”、“馬利亞”、“彌撒”、“中立”及“聖者”等題目之下的資料。
d 證據顯示早期的基督徒對上述各項教義及習俗均一無所知。詳情請參閲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根據聖經而推理》一書中“宗徒繼位”、“浸禮”、“承認”、“十字架”、“命運”、“像”、“馬利亞”、“彌撒”、“中立”及“聖者”等題目之下的資料。
e 耐人尋味的是,“新教徒”(Protestant)這個名詞於1529年在施派爾的國會上首次採用去稱呼路德的跟從者。這些跟從者抗議國會的一項法令,把較大的宗教自由給予天主教徒而非給予他們。
[第21頁的圖片]
馬丁·路德,1483年生於德國,23歲受任命為牧師,在維滕貝格大學修讀神學,1512年在維滕貝格成為聖經教授,終年62歲
茨温利,生於瑞士,較路德年幼兩個月,1506年受任命為牧師,47歲於一場戰役中陣亡,卒時為基督新教隨軍教士
[鳴謝]
Kunstmuseum, Winterthur
加爾文,比路德和茨温利年幼25年,年少時從法國移居瑞士,在日内瓦創立了一個實際受教會統治的國家,終年5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