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爆發了
“離婚首飾。”一份流行的婦女雜誌最近刊登了這個異乎尋常的大字標題。文章慫恿讀者説:“你的婚姻就這樣爆破了,而你正感到五内如焚。何不乾脆把那些依舊在你首飾箱内亂七八糟地堆着的回憶全部熔掉。”當地一位珠寶商只要人付出若干費用便可把離婚人士的訂婚及結婚戒指熔掉,然後再將這些小巧飾物鑄成别的形狀,好使當事人不再想起自己那失敗了的婚姻。
近年來,婚姻就像原子筆、食具、嬰兒尿布及剃刀一般可以用完即棄。這種用後即棄的方式似乎愈來愈受歡迎。‘總之你一旦感到厭倦,把它扔掉算了。’今日,這種見解正大行其道。
“婚姻本身已名存實亡了。”德國慕尼黑一位深受歡迎的作家、心理學家兼精神治療師洛倫茨·瓦欽格如此説。這有點言過其實嗎?也許是的,然而我們也不難理解何以他有這樣的看法。據《斯圖加特日報》報導,德國每年便有約13萬宗婚姻破裂。可是離婚卻絶非僅是德國獨有的事。
普世的現象
這種趨勢正在世界各地蔓延。舉個例説,美國便可堪稱全球的離婚首府。這個國家每年的離婚數字高達116萬多宗,或幾達結婚數字的一半。這樣算來便相當於,每分鐘就有超過兩宗婚姻解體。
如果把這些數字與過往的記錄比對一下,這便相當於離婚爆炸了。還只是一個世紀前,在美國每18宗婚姻才有一宗離婚。這個數字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驟然急增之外,在1960年代也不過是逐步遞增而已。然後,離婚率在短短25年間便劇增二倍!
在1980年代中葉(接獲可靠統計數據的最新近年份),全球各國的離婚數字一如下述,屢見高峰:蘇聯,每年94萬宗;日本,17萬8000宗;英國,15萬9000宗;法國,10萬7000宗;加拿大,6萬1000宗;澳大利亞,4萬3000宗。即使在一些由於宗教和法律的緣故使離婚率一直維持低水平的地方,現在也刮着改變之風。例如,香港現時每17宗婚姻中雖只有一宗離婚,然而在1981至1987年間,當地的離婚數字卻激增了一倍。據《今日印度》雜誌報導,在印度中産階級中,離婚所附帶的恥辱正日漸消失。僅在短短的十年内,印度各州的離婚數字已急升百分之百至百分之328不等,因此各地都紛紛設立新的法院去處理離婚案件。
當然,這大堆統計數字,絶不能把隱藏在這衆多的離婚個案背後的心碎辛酸表達出來。可悲的是,由於婚姻制度早已十分普及,因此離婚也就差不多把我們人人都牽涉在内。我們很可能不是已婚,便是婚姻的結晶品,又或是我們與已婚的人相熟。故此,縱使我們仍未身受離婚所苦,離婚所構成的威脅也許仍使我們擔心。
那麽,這許許多多的離婚背後是由甚麽原因促成的呢?政治的變動可能是答案的一部分。在許多國家中,嚴禁離婚的圍牆——長久以來備受有影響力的宗教團體全力支持——近年來都一一倒塌了。例如在1980年代,阿根廷便宣布過去禁止合法離婚的法例是違反憲法的。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同樣制定法例,使離婚合法化。可是,離婚率激增卻並非總是隨着法律方面的改變而來的。
因此,在這個全球性的離婚流行症的背後,必然有某些比法律制度有更深刻影響力的東西在發揮作用。作家約瑟夫·愛善斯坦在其著作中便談及這件事。他寫道,在不久之前,“曾經離婚的人彷彿是在法律上證明了他在品德方面有所欠缺。”但如今,“在某些圈子内,沒有離過婚的人比離婚的人看來更為異常。在這裏,人們若在婚姻裏從一而終,便甚至可能被人視為欠缺新意。”——《美國的離婚人士》。
換言之,人們對婚姻所持的基本態度已經改變。對一個長久以來被奉為神聖的制度所表示的尊敬和重視正受到腐蝕。因此環顧世界各地,離婚正越來越為人接納。原因何在?有甚麽因素促使大衆竟接納一些他們曾一度視為不對的事呢?原因可能是:離婚畢竟不是那麽大不了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