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廣東話)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4 3/8 26-27頁
  • 幫助兒女應付壓力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幫助兒女應付壓力
  • 警醒!1994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留心聆聽
  • 要留意孩子的感覺
  • 表示同情
  • 以身作則
  • 父母可以怎樣幫助兒女?
    警醒!1982年
  • 父母們,要打動兒女的心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 從兒女的嬰孩時期便開始施行教導
    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滿幸福
  • 從兒女的嬰孩時期就悉心教導
    家庭幸福的秘訣
查看更多
警醒!1994年
《警》94 3/8 26-27頁

幫助兒女應付壓力

“許多孩童需要向人傾訴的時候,卻發覺沒有人在家或在意。”——《抑鬱——家庭須知》。

有人説得不錯,家庭是感情的實驗室,是心理的研究中心。在家庭裏,孩童可以測試自己的想法,觀察實驗的結果,然後開始就人生作出若干結論。父母可以怎樣確保兒女在一個健康而非壓力重重的環境下,進行這項至為重要的實驗呢?

留心聆聽

《危機中的兒童》一書敦促父母們説:“要與兒女保持對話。”對話是父母和兒女之間的生命線,尤其是家庭若發生了某種悲痛事件,兩者之間的對話尤其重要。千萬不要以為兒女一言不發,便是表示同意或作出調整。也許他正在抑壓焦慮,默然忍受。一個七歲大的女孩子的情形便是這樣。在她父母分居後的六個月内,她的體重增加了15公斤。

“對話”一詞表示説話的不止一人,既是這樣,父母就不應當自己説個不停。里克和蘇珊那六歲大的兒子在家中變得膽大妄為,不受管束,他們向家庭顧問求助。顧問與他們一家人會談之後,留意到一件事。他説:“父母喜歡高談闊論,提出冗長而時常過多的解釋。此外,父母每每壟斷談話,而我可以看出兒女正變得不耐煩。”讓兒女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好的。(可參閲約伯記32:20。)他在難題形成的時候若未能訴説出來,後來他就可能實際做出來了。——可參閲箴言18:1。

每逢需要對兒女施行管教,對話十分重要。兒女對於所受的糾正懷有甚麽感覺?他明白為甚麽要受到糾正嗎?不要單單告訴兒女他應該有甚麽感覺,反之,要察出他内心的感受。要跟他推理,使他能够作出正確的結論。“要提供值得深思的精神食糧,”伊萊恩·范特利·希姆伯格寫道,“但要讓兒女自行咀嚼。”

要留意孩子的感覺

有些父母喜歡説以下一類的話:“不要再哭了。”“你不應該有這樣的感覺。”“事情並不是真的這麽糟”等等。這樣的話其實會扼殺對話。相反父母留意到孩子的感覺而作出回應會好得多。“我看出有些事令你難過。”“你看來確實有點氣惱。”“我知道你一定感到失望。”這一類的話可以幫助雙方保持對話。

關於這點,《怎樣説話才能使兒女傾聽;以及怎樣傾聽才能使兒女説話》一書的評論頗有道理:“你愈試圖驅除孩子的不樂,他反倒愈不開心。你愈能够接受孩子低落的情緒,他反而愈容易擺脱。我認為你大可以這樣説,如果你想有個快樂的家庭,你最好作妥心理準備,願意接受許多不快樂的怨言。”——可參閲傳道書7:3。

表示同情

“既然大多數成年人都以自己的觀點去看小朋友的世界,”瑪麗·蘇珊·米勒寫道,“因此除了自己的煩惱之外,他們很難想像别人的生活也有苦惱。”

不錯,父母很容易忘記自己在成長期間所經歷的種種苦惱和憂慮,因此,很多時他們低估了孩子的感覺。父母應當記得,自己以往遭遇寵物死去、朋友逝世、遷往外地等打擊時有甚麽感覺。父母應當回想自己童年的各種恐懼,甚至那些不合情理的憂慮。回想自己的童年乃是促使父母同情孩子的一個要素。

以身作則

你的兒女會怎樣處理緊張的情緒,至很大程度有賴於你身為父母立下甚麽榜樣。你有訴諸暴力以圖減少緊張嗎?若是這樣,你的兒女若以類似的方式發泄焦慮就不足為奇了,你在大感氣惱時默不作聲嗎?若是這樣,你又怎能要求兒女信任你而坦白披露内心的感受呢?在你的家庭裏,各人是否把緊張的感覺藏在心裏而非坦率承認,設法處理?若是這樣,你的兒女在身心方面蒙受不利影響便不足為怪了,因為試圖把憂慮埋藏起來,通常只會加增其嚴重性而已。

在一個充滿壓力的世界裏養育兒女的確為父母帶來獨特的挑戰。研讀聖經曾幫助許多父母應付這些挑戰。這乃是意料中的事,因為聖經的作者就是家庭生活的始創者。耶穌基督説:“上帝的智慧是從他智慧的果子顯明出來的。”(馬太福音11:19,《現譯》)藉着把聖經的原則付諸實行,父母們會發覺,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後書3:16。

[第26頁的圖片]

良好的溝通可以紓緩緊張

[第27頁的圖片]

男童倒瀉了牛奶,哥哥嘲笑他,爸爸卻表示諒解,温言安慰他

    中文繁體(廣東話)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廣東話)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