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醫得好”的疾病又再度蔓延?
家居剛好打掃得乾乾淨淨。可是,隨着日子過去,週復一週、月復一月,塵埃和污垢又漸漸再次出現。因此,一次徹底的清潔並不足够。不斷的保養才是絶對必需的。
看來有一段時期,現代醫學已把瘧疾、肺結核和梅毒徹底根除。要保持這種狀況,研究和治療是必需的,但卻往往被人忽略。如今“塵埃和污垢”又再呈現了。“以全球而言,瘧疾的情況相當嚴重,並且會繼續惡化,”世界衛生組織的中島宏醫生説。“人們必須意識到肺結核又再次蔓延了,蔓延的程度會令人吃驚,”肺結核專家李·賴克曼醫生警告説。《紐約時報》在1990年代初期宣稱:“新發現的梅毒病例達到自194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瘧疾——威脅世界差不多一半人口
自從公開宣布瘧疾幾乎被消滅之後,差不多40年已過去了,如今瘧疾在阿富汗、巴西、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泰國、越南,以及非洲不同的地區都造成嚴重威脅。“每分鐘便有兩名兒童死於瘧疾,”法國的《費加羅報》報導。每年有二百萬人喪生——遠遠超過死於愛滋病的人數。
有接近2億7000萬人受瘧原蟲感染,有可能染上瘧疾的人相信有22億之多。“瘧疾曾一度絶迹,在百分之90的世界人口當中受到控制,為甚麽現今又再次威脅逾百分之40的人口呢?”菲莉達·布朗在《新科學家》週刊問道。原因有很多。
砍伐樹林和開拓殖民區。在巴西,開拓雨林——蚊群滋生的地區——令瘧疾在殖民區十分猖獗。免疫學家克勞迪奧·里貝羅説:“我們侵佔了蚊的家園。”他指出移居者“對瘧疾感染毫無認識,也沒有對該病作出預防”。
遷徙。為了尋找工作,有大批緬甸難民擁入博賴(泰國一個小鎮)的寶石礦。“這些難民不斷遷移,要控制瘧疾的發病率幾乎是不可能的,”《新聞週刊》報導。記錄顯示,僅是在礦工之間每月便有大約一萬宗瘧疾病例!
旅遊。許多人訪遊瘧疾肆虐的地區之後,把病菌帶返家中。因此,在1991年,美國有大約1000宗病例被診斷為瘧疾,歐洲則有一萬宗。每年有數以百計的遊客和海外雇員把這種傳染病帶回加拿大。在一宗可悲的事例中,整家人由非洲回來之後,不久兩名兒童便開始發燒。醫生起初沒有懷疑他們染上瘧疾。“後來父母把他們送進醫院,但為時已晚,”多倫多《環球郵報》報導,“在數小時之内,他們相繼死去。”
抗藥性菌類。世界衛生組織報導,抗藥性瘧疾菌類正在整個熱帶非洲蔓延。《新聞週刊》指出,在東南亞,“若干菌株的抗藥性進展如此迅速,以致不久便會達到無法治療的地步。”
缺乏資源。在一些地方,診所缺乏設備去進行簡單的血塗片化驗。在其他地方,大部分的醫療預算均撥作其他緊急需要之用,結果殺蟲劑和藥物的供應便缺少了。有時問題也牽涉到利潤收益。“醫治熱帶疾病根本是無利可圖的,”《新科學家》週刊承認,“因為,以一般而言,患者都不能負擔藥費。”
肺結核——玩弄新把戲的老殺手
鏈黴素——據稱能抑制肺結核蔓延的藥物——是在1947年推出的。當時人們以為肺結核從此就會永遠消逝。但現在有些國家卻突然意識到事情不妙:近年來肺結核的發病率有顯著的增加。“在美國的貧困地區中,”《華盛頓郵報》報導,“肺結核的發病率比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窮乏國家更為嚴重。”在象牙海岸,一份雜誌把當地的情形描述為“再次認識無情的肺結核”。
邁克爾·伊澤曼醫生嗟歎説:“我們本知道怎樣去根治肺結核。我們有把握抑制肺結核蔓延。可惜我們卻半途而廢。”消除肺結核的鬥爭到底遇到甚麽障礙呢?
愛滋病。既然愛滋病使人失去抵抗傳染病的能力,一般都認為愛滋病是導致肺結核死灰復燃的主要原因。“他們若非先死於其他原因,”伊澤曼醫生説,“那麽,幾乎百分百帶有結核桿菌的愛滋病患者都會發病而患上肺結核。”
環境。監獄、療養院、露宿者收容所、醫院和其他機構都可以成為肺結核的滋生地。馬文·波梅蘭茨醫生講述,有一間醫院由於使用霧劑去治療肺炎,結果病人的咳嗽加劇,因而幾乎所有醫院員工都染上肺結核。
缺乏資源。肺結核一旦看來受到控制,資金的來源便漸告枯竭,公衆的注意也轉移了。“我們沒有消滅肺結核,”李·賴克曼醫生説,“反而消滅了各種對付肺結核的計劃。”生物化學家帕特里克·布倫南説:“在1960年代初期,我深入仔細研究肺結核的抗藥性,但後來我決定退出這些研究計劃,因為我以為肺結核已被根絶。”因此,肺結核的捲土重來確實使許多醫生大吃一驚。“在[1989年秋天]的一個星期裏,”一位醫生説,“我見到四宗據醫學院教授聲稱我永不會再看見的新病例。”
梅毒——致命的反擊
雖然青黴素(盤尼西林)是治療梅毒的有效藥物,但梅毒仍然在非洲各處蔓延。在美國,梅毒正作出40年來最厲害的反擊。據《紐約時報》所載,如今梅毒正在“作弄一代幾乎從未見過這種病例的醫生”。為甚麽梅毒會再度蔓延起來呢?
霹靂。據一名醫生所稱,霹靂毒癮可以驅使人“長年累月濫用可卡因和縱慾作樂”。為了維持毒癮,男子通常會偷竊,女子則多數會賣淫來換取毒品。“人可以在銷售霹靂的場所從事性雜交,”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小威拉德·凱茨醫生説,“當其時流行的傳染病就會在這些環境下傳播開去。”
缺乏保護。“儘管有‘安全性行為’的宣傳活動,”《發現》雜誌報導,“對於採用避孕套去預防性病傳染,青少年還是漠然置之。”美國一項研究報告顯示,與有風險的性伴侶發生性關係時,只有百分之12.6的人經常採用避孕套。
資源有限。《紐約時報》聲稱:“削減預算使公共診所資金短缺,而大部分的梅毒病例和其他性病都是在這些診所斷定的。”此外,化驗方法並非總是準確無誤。在一間醫院裏,許多母親誕下受感染的嬰兒,然而,先前的驗血報告卻沒有顯示母親染上梅毒的迹象。
終止之日已在望嗎?
人類與疾病的鬥爭一直都是漫長和挫折重重的。雖然人能够消除某些病痛,但對其他疾病則束手無策,成敗往往互相抵消。人是否注定要打一場永無休止的敗仗呢?一個沒有疾病的世界終會來臨嗎?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梅毒的惡果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這種螺旋體的形狀像瓶塞鑽,通常是經由性器官感染的。螺旋體接着會進入體内循環的血流裏,繼而擴散全身。
一種稱為下疳的潰瘍會在感染之後的數週呈現,通常在性器官外部形成,但有時卻反而會在嘴唇、扁桃腺體或手指上出現。下疳的傷口最終會愈合,不留任何瘢痕。但病菌會繼續擴散全身,直至第二期症狀出現為止:皮疹、咽喉痛、關節疼痛、毛髮脱落、器官損害,以及雙目發炎。
若不醫治,梅毒便會進入一段可以長達一生的潛伏期。女子若在潛伏期間懷孕,生下來的嬰兒便有可能是雙目失明、畸形或夭折。
有些梅毒患者的病況會在數十年之後進入晚期,螺旋體可能會停留在心臟、腦部、脊髓或身體其他部分。如果螺旋體積存在腦部,就可能會引起驚厥、全身麻痹,甚至精神錯亂。最後,這種疾病也許會使患者一命嗚呼。
[鳴謝]
Biophoto Associates/Science Source/Photo Researchers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偽裝能手”
這就是李·賴克曼醫生給肺結核的稱號。“肺結核的症狀酷似傷風、支氣管炎和感冒,”他説。“因此,除非醫生有考慮到肺結核的可能性,否則就可能會診斷錯誤。”為了證實是否受到感染,胸部的X光檢查是必需的。
肺結核是通過空氣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咳嗽能够使人噴出許多細小到足以進入肺部而帶有桿菌的微粒。可是,身體通常都有足够抵抗力去抑制這種傳染病蔓延。賴克曼醫生解釋説:“惟獨胸腔内有足够桿菌——有一億微生物——[的人]才會把這病傳染給人。相對而言,無病史帶菌者的胸腔就只有少於一萬的微生物。”
[鳴謝]
SPL/Photo Researchers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全球氣温上升與瘧疾
如果沒有傳染瘧疾的岡比亞瘧蚊,瘧疾根本就不會存在。“你得首先改變傳病媒介[昆蟲]的數量,然後才能改變瘧疾的發病率,”《經濟學家》週刊評論。
實驗室的試驗表明,温度的些微上升能够對昆蟲的數量産生重大影響。因此,有些專家斷定,全球氣温的上升對瘧疾的發病率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即使地球的氣温大體上僅是上升了攝氏1或者2度[華氏2至4度],”華萊士·彼得斯醫生説,“蚊蟲的滋生地帶便會增加,瘧疾蔓延的區域也可能比現時更廣泛。”
[鳴謝]
Dr. Tony Brain/SPL/Photo Researchers
[第6頁的圖片]
露宿者收容所可以成為肺結核的滋生地
[鳴謝]
Melchior DiGiac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