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院之夜
《儆醒!》雜誌駐意大利通訊員報導
典型刺耳的管弦樂團演奏前練習突然終止,燈光也漸漸變得昏暗。樂團指揮在一陣掌聲中步上指揮台,向觀衆鞠躬致敬。全場頓時肅靜下來,樂團指揮於是高舉雙臂,神氣十足地打了個手勢,管弦樂團驀然奏起序曲的前奏部分。你可曾經歷過歌劇開場時的興奮時刻?你喜歡經歷一下嗎?究竟歌劇是甚麽?它起源如何?
歌劇就是以音樂和歌唱的形式,把戲劇(正歌劇)或喜劇(諧歌劇)演成舞台劇,整齣歌劇會分多場或多幕演出。歌劇牽涉多方面:戲劇文本或劇本(作家或詩人的作品)、作曲家填寫的樂章;此外還有歌唱、舞蹈、布景和服裝。音樂劇與歌劇類似,但前者的形式較為輕鬆簡單。也許你曾觀看過諸如《夢斷城西》或《俄克拉何馬》一類的電影,劇中演員有時就以歌唱代替説話。
歌劇的類型千變萬化: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扎特和焦阿基諾·羅西尼的作品光芒萬丈,出類拔萃;朱塞佩·威爾地寫的樂曲則氣勢磅礴、感人肺腑;理查德·瓦格納的歌劇樂曲較為深沉莊嚴;喬治·比才的作品富於變化、活潑輕快;賈科莫·普契尼的作品則富於感情色彩。
音樂和歌曲的起源或多或少要追溯到人類歷史的起頭。(創世記4:21;31:27)自有人類以來,形形色色的樂器陸續面世,大約到了11世紀,人們採納了一種有系統的寫譜形式。據某些參考資料指出,歌劇是於16世紀末葉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始創的。其他文字在描述這類音樂作品方面也包括了不少意大利文詞彙(例如歌劇,opera;劇本,libretto;女高音,soprano;男高音,tenor),從而證實了歌劇乃源於意大利的説法。後來歌劇也傳到其他歐洲國家,並且經歷過許多轉變。時至今日,歌劇院遍布世界各地。
為了對歌劇有進一步的認識,讓我們聽聽住在米蘭的安東内洛與他那來自瑞士的朋友馬克斯的對話。安東内洛與馬克斯在米蘭舉世知名的拉斯卡拉歌劇院裏歡度了興奮難忘的一宵。
在歌劇院裏
馬克斯:我看過你給我的劇院指南了,指南指出拉斯卡拉歌劇院是在1778年落成的,但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炸毁,因此需要重建,結果在1946年重建復業。指南也指出劇院足以容納2000多名觀衆。
安東内洛:你説得不錯。你看見這間歌劇院是座典型的馬蹄鐵狀建築物,是17至19世紀期間大多數歌劇院的流行建築形式。這座歌劇院有六層包廂環繞全場;樂池就在舞台的前方。事實上,拉斯卡拉歌劇院既不是歷史最悠久的歌劇院,也不是世上最大的歌劇院。它如此著名其實是由於有幾齣歌劇的首演禮都是在這裏舉行的,不但這樣,許多著名的樂團指揮和演唱家也曾在這裏表演過。包括指揮大師阿圖羅·托斯卡尼尼,他甚至可以不靠總譜也能够指揮整個樂團。據説拉斯卡拉歌劇院的音響效果也是不同凡響的,優良的音響效果是歌劇院的必備條件,劇院無需藉助擴音設備也能把樂聲和歌聲傳到觀衆耳中。
馬克斯:你可否告訴我一些有關歌劇演唱者的資料?
安東内洛:演唱者的音質和音域類型主要分六大類。就是三種男音——男低音、男中音、男高音——以及三種相應的女音——女低音、女中音和女高音。男低音和女低音是音質最低沉的,在另一方面,男高音和女高音的音質則最高。至於男中音和女中音的音質卻屬於中庸。
人若要成為一位優秀的歌劇演唱者,天生一把好嗓子乃是先決條件,此外,他也必須在專業學校裏修讀多年。人若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學會如何把自己的音質盡量善加發揮,便無法成為一位出色的演唱者了。你很快便會看見獨唱者出場。這些演唱者雖然有時扮演一些年輕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但你會留意到除了少數演唱者之外,大部分演唱者都是體格健碩的成年人。你知道原因嗎?
馬克斯:這個我不曉得。我也很想知道原因。
安東内洛:這是由於他們要到了相當年紀之後才能在歌唱事業上達到高峰,並且必須體魄強健才有充足的聲量演唱歌劇。你要知道在一段長時間内反覆引吭,唱出雄渾嘹亮的歌聲委實不易。據説名噪一時的女高音歌手瑪莉亞·卡拉斯在50年代期間經常在拉斯卡拉歌劇院演唱,但後來由於嚴格節食而變得體格消瘦,結果聲名驟降。所以,馬克斯,不要讓獨唱者的外表使你分心,反之,要好好欣賞他們的歌喉。你看!指揮出來了。快取出觀劇鏡吧,這樣你可以清楚看到演唱者和整齣歌劇表演。給你一個提示吧:若要盡量享受歌劇,要全神貫注地欣賞那些音樂和歌曲,正如我們在第一幕時一樣。
後台景象?
馬克斯:掌聲簡直不絶於耳!那些演唱者的歌喉果然美妙。那麽,幕間休息究竟有多長呢?
安東内洛:大約是20分鐘。但你知不知道在幕間休息期間,幕後發生甚麽事情?
馬克斯:我猜不到,告訴我吧。
安東内洛:簡直是緊張刺激!在舞台監督的指揮下,專業舞台人員、機器操作員、電器工人、木匠以及其他工人合力把布景拆卸下來,然後重新裝上新布景。今日,許多歌劇院都有先進的設備,以便在轉換布景時更加迅速,有時甚至表演未完就開始更換布景了。液壓台、升降台以及其他機器都是用來把部分的舞台升起或降下。所有歌劇院都設有特别裝置,用來製造奇特的布景效果,例如有些設備可以産生水蒸氣,以造成煙霧瀰漫的效果,也有些設備用來製造刮風或下雨的聲音,甚至霹靂的雷轟聲。此外,不同電力強度的聚光燈能够産生獨特的舞台效果,色彩繽紛的燈光也叫觀衆讚歎不已。
馬克斯:我們安坐這裏觀賞歌劇之際,後台又發生甚麽事呢?
安東内洛:噢,馬克斯,這點頗有趣哩。我們舒舒服服地觀賞演出之際,一組人在後台和台側正忙個不停。試想像一下,假如某位演唱者,或是合唱團團員,又或是舞蹈員沒有在適當的時候出台,那又怎麽辦呢?就在後台,舞台監督助理會密切留意樂團正演奏着總譜的哪個部分,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提醒演唱者準備出場。合唱團監督也負責同樣提醒合唱團。
此外,還有一位提詞員躲在舞台中央的廂座裏。他(或她)通過閉路電視留意着樂團指揮的動作,然後按着劇本讀出歌詞,所讀的歌詞比獨唱者所唱的稍為領先,以防歌手忘了歌詞。
最後,舞台監督負責監察布景更換的過程,以及召集大批演員準備出場,並且留意着燈光操作員的工作進行情況,以求使不同顔色的燈光在適當的時間投射到舞台的適當部分。院方已定下計劃,在拉斯卡拉歌劇院内加設旋轉舞台和升降舞台,就像其他歌劇院一樣,以便加快更換布景的過程,這樣,每次便可演出兩齣歌劇。
馬克斯:原來演出一齣歌劇要動用這麽多人力物力!真不簡單!
安東内洛:對啊!大型歌劇院有自己固定的管弦樂團、合唱團和舞蹈團——雲集了數以百計的藝術家。此外,還有工匠、裁縫、鞋匠、木匠、化裝師、燈光操作員,以及多位繪畫布景的布景美術家。另外還有一批保安人員、行政人員,以及提供其他服務的工作人員,他們也是不可或缺的。
聖經歌劇
馬克斯:有任何歌劇是取材於聖經的嗎?
安東内洛:有的,數目不少哩。其實歌劇的内容取材自多方面——歷史故事、神話、中古時代的傳説,威廉·莎士比亞及其他作家的作品。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爾地作了《納布科》一劇,即“尼布甲尼撒”的簡稱,内容叙述猶太人從耶路撒冷放逐到巴比倫,在那裏成為奴隸的經過。另一位意大利作曲家焦阿基諾·羅西尼寫了《摩西》一曲。除此之外,《參孫與大利拉》則是法國音樂大師聖·桑的作品。雖然這些歌劇的故事情節並非與聖經的内容完全一致,但饒有趣味的是,這三齣歌劇都包含了上帝的名字耶和華。
馬克斯:真的嗎?我知道韓德爾和巴赫的作品曾提及過上帝的名字,但我不知道原來歌劇裏也曾提及上帝的名字。
安東内洛:在《納布科》一劇結束時,合唱團高唱‘偉大的耶和華’,大祭司撒迦利亞也提及上帝的名字。在羅西尼的歌劇裏,摩西向‘耶和華’禱告祈求,在《參孫與大利拉》一劇裏,‘耶和華’這個名字曾多次出現哩。
馬克斯:真有趣。
安東内洛:另外還有其他聖經歌劇。其中包括理查德·施特勞斯所作的《莎羅米》;阿諾爾德·舍内貝格所作的《摩西與阿倫》;還有伊爾代布蘭多·皮澤蒂所作的《底波拉與耶賓》。你看!最後一幕開始了。
引人入勝的一晚
安東内洛:你喜歡這齣歌劇嗎?
馬克斯:喜歡啊,謝謝你給我的提議,由於我預先看過劇本,所以我能够跟上故事的情節。否則,我就不能完全明白他們唱些甚麽了。
安東内洛:不錯,事實上,有時由於音樂聲把歌聲蓋過了或是演唱者在拉腔時歌詞並不十分清晰,所以要完全明白獨唱者或合唱團所唱的每句歌詞可真不容易。現在有不少歌劇院都提供歌詞譯文的字幕,這樣觀衆便能够較易跟上故事情節。
馬克斯:安東内洛,這齣歌劇的確十分精彩。優美的旋律和動聽的歌聲大大加深我們對創造主的體會,他賜人歌唱的能力以及作曲、演戲、欣賞音樂的能力。謝謝你與我一起度過這個興奮舒暢的晚上。
[第24頁的圖片]
拉斯卡拉歌劇院
[鳴謝]
Lelli & Masotti/Teatro alla Scala
[第25頁的圖片]
意大利米蘭的拉斯卡拉歌劇院
[鳴謝]
Lelli & Masotti/Teatro alla Scala
[第26頁的圖片]
上圖:《參孫與大利拉》一劇裏的歌劇片段
[鳴謝]
Winnie Klo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