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廣東話)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4 7/22 7-11頁
  • ‘新道德’罔顧禮貌?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新道德’罔顧禮貌?
  • 警醒!1994年
  • 相似資料
  • 表現基督徒的禮貌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61年
  • 在一個沒有禮貌的世界裏養成基督徒的禮貌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9年
  • “行事為人要與福音相稱”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9年
  • 我為甚麽應該有良好的禮貌?
    警醒!198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4年
《警》94 7/22 7-11頁

‘新道德’罔顧禮貌?

‘禍哉!那些稱惡為善,以暗為光,以苦為甜的人。’——以賽亞書5:20。

禮貌和道德在20世紀經歷全面的變革。在兩場世界大戰後的數十年間,舊有的價值標準逐漸被人視為過時落伍。時移世易,加上科學和人類行為方面又不斷有新理論出現,因此令許多人以為舊的價值標準已不再適用了。以往人們極之重視的禮貌,如今卻被人視之為沉重的包袱,急於將其卸下。聖經的準則雖然一度受人尊崇,但也遭人摒棄,而被認為不合時宜了。在20世紀超時代的社會,人人講求自由放縱、思想開放,在他們看來,聖經的標準就顯得過分嚴格。

1914年是人類歷史的轉捩點。關於這年以及其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少歷史家的著作都有詳盡的評述,他們聲稱1914年發生了重大改變,是人類歷史上真正的劃時代標記。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過後,興旺的二十年代緊接而來,人們設法要補償他們在大戰期間所失去的享樂。他們把舊的價值標準和不合時宜的道德規範置之不理,為縱情作樂找尋藉口。尋歡作樂的新道德從此就獲得了非正式的認可——但其實,它只不過是一種百無禁忌的態度。既然有新的道德標準登場,就自然連帶促成禮貌上的改變。

關於這點,歷史家弗雷德里克·劉易斯·艾倫評論説:“變革所做成的另一項結果是,禮貌標準不僅與以往的不同,而且——有幾年時間——簡直是粗魯不文。……在這個年頭,宴會的女主人……發覺賓客進場時,不會上前與她們打招呼,離去時也沒有道别;在舞會裏作不速之客已成了公認的習慣,人們認為遲到赴宴就是趕上時髦,他們隨處亂放燃點着的香煙,把煙灰撒在地毯上,連一點歉意也沒有。舊的藩籬已拆除,新的又未成立,在這段期間他們彷似脱韁之馬,為所欲為。也許有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十年會有另一個更貼切的名稱,就是無禮的年代。……如果這十年是無禮的年代,它也是個不愉快的年代。舊有的價值標準使人生充滿意義、豐富多采,可惜隨着舊制度消逝,這套價值標準也成為過去,要尋找一套替代原有的並不是易事。”

人始終找不到替代的標準,因此也未能恢復以往充滿意義、豐富多采的生活。他們根本沒有興趣尋求有價值的標準。在興旺的二十年代,那種追求興奮刺激、百無禁忌的生活方式將原有的道德約束衝破,這正好合乎當時世人的要求。他們並沒把道德完全棄置一旁,而是將其加以修改,以求有更大的寬鬆程度。隨着時間過去,他們稱之為新道德。按照這個新標準,各人可以任意而行。人人我行我素,獨立自主,各行其是。

人也許認為這樣做是破舊立新,但其實早在三千年前,睿智的所羅門王已經指出:“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道書1:9)甚至更早之前,在士師的時代,以色列人也享有相當大的自由,他們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聽從上帝的律法:“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師記21:25)可是,大部分以色列人都表明他們不願服從上帝的律法。有鑑於此,以色列人自食其果,千百年來國家禍患重重。今日的列國也同樣遭到報應,多個世紀以來,他們一直經歷苦難——然而,最嚴重的苦難仍在前頭。

新道德有另一個更確切的名稱,就是“相對主義”。《韋氏第九新大學辭典》給相對主義下的定義是:“一種認為道德倫理應該因應個人或團體而異的看法。”簡言之,奉行相對主義的人主張,不管甚麽,只要對自己有利的就是合乎道德了。關於這個主義,一位作家作了詳細的論述,説:“長期積壓在内心的相對主義終於冒出頭來,成為自我至上的七十年代,最流行的哲學;甚至在八十年代的雅皮士當中,這種哲學仍然盛行不衰。在口頭上,我們也許仍然讚美傳統的價值標準,但在實際的行動上,只要是對自己有利的就算是正當的做法。”

新道德也包括這樣的處世態度——‘如果事情對我有利,我就會表現得較合乎體統;如果不合我心意,我絶不會客氣待人。雖然你也許喜歡客套一點,但在我看來,這是無謂的做法。這樣做會對我的個人主義造成衝擊,使我顯得意志薄弱、怯懦無能。’顯然,對這些人來説,這樣的態度不僅令他們行事粗魯,而且也不願説出一些日常應有的客套話來,例如:“請、對不起、請原諒、謝謝、讓我給你開門、請坐、讓我替你拿這包東西”等。這些客套話,連同其他用語,彷彿柔順的潤滑劑,能使我們的人際關係保持舒暢愉快。惟我獨尊的人卻可能反駁説,‘我要突出自我的形象,用行動加以證明,但處處對人客氣、以禮待人,就會對這個形象産生負面的影響了。’

社會學家詹姆斯·Q·威爾遜的報告認為,摩擦和犯罪行為與日俱增,成因在於這套“被人嗤笑為‘中産階級價值觀’”的標準已蕩然無存了,報告繼續説:“這些價值標準日漸消失——相對主義的道德則日益興盛——看來與犯罪率上升不無關係。”無所顧忌地表現自我至上的態度大為流行,不管這樣的表現多麽粗魯,多麽令人反感,這種趨勢跟價值標準的消失有密切關係。正如另一位社會學家賈雷德·泰勒所説:“我們的社會已從自我抑制逐漸走向自我表現,不少人認為舊一套的價值標準諸多限制,因而不屑一顧。”

實行相對主義,令人們我行我素;對於别人的指責,包括上帝的審判在内,也可以一概不理。人自以為可以判斷是非善惡,就正如第一對人類一樣,他們在伊甸園拒絶服從上帝的命令,自行決定是非善惡的標準。蛇欺騙了夏娃,使她以為違抗上帝的命令——吃禁果——就會帶來蛇所提及的結果:“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惡。”因此,夏娃便摘下果子來吃,又給了一些亞當,亞當也吃了。(創世記3:5,6)吃禁果的決定為第一對人類帶來悲慘的收場,他們的後代也遭受同一的厄運。

一位觀察家在哈佛商業學院發表演説,對政客、商賈、運動員、科學家、一位諾貝爾獎金得獎人和一個教士的貪污舞弊作了詳盡的總結之後,説:“我相信國家目前正面臨一場我們稱之為品德上的危機。傳統西方文化認為,自律和美德能够阻止我們向墮落的本性屈膝,但這些品德已不復存在了。”他談及“一些字眼,如果使用起來,聽來似乎會令人有陌生的感覺,諸如勇氣、道義、義務、責任、同情心,禮貌等字眼,它們已差不多變成廢而不用了”。

在1960年代,大學校園爆發了不少爭論。許多人聲稱‘根本沒有上帝,上帝死了,萬事皆空,超卓的價值標準並不存在,人生毫無意義,若要克服虛空,惟一的方法就是成為利己主義的英雄’。嬉皮士以此作為人生指南,為了消弭生活上的空虛感,他們‘嗅可卡因、吸食大麻、縱情自由性愛、追求内心安寧’,可惜他們始終找不到真正的内心安寧。

60年代也充滿着示威抗議的行動。當時的示威抗議運動並非僅是一時狂熱,這項運動已成為美國的主流文化之一,為70年代的自我至上風氣開路。因此,我們踏入了社會批評家湯姆·沃爾夫所稱之為的“自我年代”。這個年代漸漸過去,80年代隨之而來,有些人譏諷地把80年代稱為“貪婪的黃金時代”。

這一切與禮貌有甚麽關係呢?問題涉及先求自身利益;如果你凡事只顧自己,就不會對别人表現謙讓的態度了,你若不能先顧别人,更説不着對别人表現良好禮貌了。你凡事先求自己利益,實際上就等於自我放縱,從事自我崇拜。聖經怎樣描述這樣的人呢?他是‘貪心的,與拜偶像的一樣’,正如聖經表明“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以弗所書5:5;歌羅西書3:5)這些人究竟事奉誰呢?“他們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腓立比書3:19)許多人選擇過貪婪自私的生活,並認為在道德上沒有甚麽不妥;但這種生活方式所帶來的致命禍害,無疑證明耶利米書10:23的話説得不錯:“耶和華啊,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

聖經預見到人會有這樣的後果,並且預先提出警告,讓人知道這是“末期”的特色之一,正如提摩太後書3:1-5所載:“你要知道,世界的末期會有種種苦難。那時候,人只顧自己、貪財、自誇、狂傲、毁謗、忤逆父母、忘恩負義、不聖潔、沒有親情、殘忍、散播謠言、蠻橫、兇暴、恨惡良善。他們出賣師友,任意妄為,狂妄自大,愛享樂過於愛上帝。他們披着宗教的外衣,卻拒絶宗教的實質。這一類的人,你們要躲避他們。”(《現譯》)

我們原本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但如今我們已遠遠偏離了這個形象。我們雖仍擁有仁愛、智慧、公平和能力這些潛在的屬性,不過,這些屬性已失去平衡和受到歪曲了。在上述引錄的經文當中,最後一句指出,改過自新的人要採取的第一步就是:“這一類的人,你們要躲避他們。”要尋找一個新環境,一個容許你連内心感情都可以改變的環境。在這方面,多蘿西·湯普森許多年前在《婦女家庭雜誌》所寫的至理名言的確深具教育意義。她一開始就説,如果要克服青少年犯罪問題,教導他們的時候,必需要訴諸感情而非只重智力。

“孩童的行為和態度會影響一生,所謂三歲定八十。但這些行為態度並不是由頭腦,而是由感情支配的。如果他自小受到鼓勵和訓練,知道怎樣的人才值得愛護、仰慕、崇敬、珍視及為其犧牲,他長大之後,就會成為這樣的人。……在這方面,禮貌擔任重要的角色,因為良好的禮貌會使人關心體貼别人。……外表行為是内心感情的反映,但外表行為對内心感情的培養也操有影響。如果我們對人表現體貼,就很難會懷有咄咄逼人的心態。良好的禮貌起初可能只是表面工夫,但很少會仍然保持表面化的。”

此外,她還指出,除少數例外,為善為惡“並不是由頭腦,而是由感情支配的”,“罪犯之所以成為罪犯並不是由於‘動脈硬化’,而是由於‘心腸頑梗不化’”。她進一步強調,我們的行為泰半是由感情而非頭腦控制的;我們所受的訓練,我們的行為舉止,即使起初是被迫的,均能够影響我們的内心感受,改變我們的心態。

可是,關於改變内在的為人,聖經所提供的準則無疑比其他一切準則更優越,因為聖經是上帝所感示的。

第一,以弗所書4:22-24:“要除掉舊品格,這品格依循你們以前的行為方式,而且按照他的種種騙人慾望受到腐化;你們倒要以那激勵你們頭腦的動力更新自己,並要穿上新品格,這品格是按着上帝的旨意,在真正的公義和忠貞裏創造的。”(《新世》)

第二,歌羅西書3:9,10,12-14:“要剝去舊品格,以及它的種種行為,穿上新品格,這品格正藉着確切的認識,按照創造它的那位的形象,不斷更新。因此,你們既是蒙上帝揀選的人,聖潔蒙愛的,就要穿上憐憫的温厚感情、仁慈、思想上的卑微、温和、恆忍。如果有人對别人有抱怨的理由,就要繼續互相容忍,彼此甘心寬恕。耶和華怎樣甘心寬恕了你們,你們也要同樣行。但除了這一切事之外,還要穿上愛,因為這是完美的團結繫索。”(《新世》)

歷史家威爾·杜蘭特説:“我們這時代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並不是共産主義與利己主義的對抗,也不是歐洲與美國的對抗,甚至連東西方敵對都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人是否可以不理會上帝而生存。”

如果要過成功的生活,我們必須聽從上帝的勸告。“我兒,不要忘記我的法則;你心要謹守我的誡命;因為他必將長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數與平安,加給你。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繫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這樣,你必在上帝和世人眼前蒙恩寵,有聰明。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言3:1-6。

人類世世代代所學習的良好禮貌,包括對人表現仁慈和體貼,畢竟不是沉重的包袱。聖經對生活所提供的指引也絶非不合時宜,反而會為人類帶來永遠的拯救。若不是耶和華,人類根本不能繼續生存,因為‘在耶和華那裏有生命的源頭’。——詩篇36:9。

[第11頁的精選語句]

我們的行為舉止,即使起初是被迫的,均能够影響我們的内心感受,改變我們的心態

[第10頁的附欄]

可供效法的優雅餐桌禮儀

雪松太平鳥儀容俊秀、風度翩翩、喜愛社交,在布滿漿果的灌木叢上共同歡宴。牠們沿着樹枝排列成行,一起享用漿果,但一點都不貪吃。牠們把漿果啣在喙裏,一隻傳一隻,直至最後一隻優雅地把漿果吃下為止。牠們永不會忘記自己的“孩子”,牠們勤懇地將食物帶回家,把漿果一個接一個的放進“孩子”的喙裏,直至牠們都吃飽為止。

[鳴謝]

H. Armstrong Roberts

[第8頁的圖片]

有些人説:“要丢棄聖經和道德標準”

[第9頁的圖片]

“上帝死了。”

“人生毫無意義!”

“吸食大麻、嗅可卡因”

[第7頁的圖片鳴謝]

Left: Life; Right: Grandville

    中文繁體(廣東話)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廣東話)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