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付精疲力竭症候群?
日常生活的憂慮和煩惱使人的精神負擔日益加重,盈千累萬的人試圖借酒消愁。酒精是目前最普遍被人濫用的麻醉劑。許多人遁入醉鄉,藉此逃避殘酷的現實。其他人倚賴醫生慣開的鎮靜劑去消除焦慮。另一些人則吸食致幻的麻醉劑,例如大麻、脱氧麻黃鹼和可卡因等。事實表明,為了逃避現實,甚至小孩也服用麻醉劑。據説在中學畢業之前,有百分之95的美國青年已服用一種或以上的違禁藥物。
此外,有些人以為天天跟朋友狂歡作樂,就可以逃避壓力;他們裝出滿臉喜氣洋洋的樣子,以求掩飾内心的抑鬱感受。也許懷着不當的動機,他們追求異性的愛慕和温柔對待。不過,以逃避現實作為應付壓力的對策只會徒增挫折感。人一旦借酒消愁,或服用致幻的麻醉劑去減輕壓力,而非抖擻精神、鼓足幹勁,精疲力竭的症狀就會加快呈現。假如你覺得自己正漸漸失去衝勁,你可以怎樣做呢?
復原方法
《儆醒!》雜誌不會向讀者推薦特定的療法或藥物。不過,本刊會根據聖經原則提出若干有用的建議,使你能够重新振作精神,奮發圖強。關於怎樣應付精疲力竭症候群,日本慶應大學醫學院的大野裕博士提出三項建議,就是“控制、溝通和認識”。
為了克服茫然無助之感,你需要自信有能力抑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假如你讓每天所遭遇的挫折影響你的情緒,甚至把你壓倒,使你無法解決難題,你就很容易誤以為情況已不受控制了。切勿坐視不理,也不可讓煩亂的思緒困擾自己。你可以嘗試逐步解決難題。(可參閲第8頁的附框。)不要耽擱拖延。你只要肯積極進取,就必然覺得情況有所好轉,並非不受控制。
要盡量減少接觸一些惹人惱火的事情,以免令自己精神頹喪。舉例説,有些人往往因為區區小事而大動肝火。他們堅持要按照某種方式辦事,别人一旦沒有遵囑而行,他們就大發脾氣。或許由於個人目標實現不了,他們便感到灰心氣餒。一位睿智的古人曾説:“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傳道書7:16)如果你硬要持守過高的標準,但又常常達不到的話,你就必定會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
聖經還提供進一步的有益勸告,就是要“存謙[遜]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8)謙遜的定義是意識到自己的能力限度,或“對自己的能力作適度的評估”。這可能意味着你要拒絶接受上司的不合理要求。
有自知之明的人會樂於接受别人的幫助。一位女經理曾嘗透精疲力竭的滋味,她説避免筋疲力盡的要訣在於請求别人予以一臂之助。可是,正如她所説的一樣,仍然“有許多人不願請求别人幫忙,因為他們害怕給人力有不逮的感覺”。不論是家務、學校作業還是世俗工作,假如你發覺工作負擔過重,自己有精疲力竭之虞,你就要盡可能把部分工作委託别人去做。你可能感到出奇,即使你沒有凡事親力親為,工作竟可以如期完成。——可參閲出埃及記18:13-27。
你可能需要休息一下。如果你有精疲力竭之虞,放假休息可能會産生奇妙的效益。研究人員安·麥吉-庫珀聲稱,即使環境並不容許你休假,“你只要懂得怎樣保持心情舒暢愉快,情況就會顯得迥然不同了。”稍作休息,改變一下生活步調不但可以促進生産力,還可以啟發你的創作靈感。所羅門王許久之前所提出的勸告至今仍是至理名言:“一掌盛滿安寧,勝過兩手抓滿勞碌捕風。”——傳道書4:6,《新譯》。
互相支持、彼此溝通
大野裕博士所提出的第二項建議與溝通有關。饒有趣味的是,消防員很少會患上精疲力竭症候群。除了被人看作英雄之外,還可能是由於他們團結一致,彼此之間有親密的同志情誼。要是有支援的團體作為倚靠,人就可以隨時請求他們幫助。現今你可以從哪裏尋得予人安慰的支持呢?論到醫生應付精疲力竭的方法時,《精疲力竭症候群》一書聲稱:“對醫生來説,在感情上最有效、最切合實際的支持乃來自他們的家人,尤其是配偶。”其實人人都需要密友,彼此交談知心話。關於溝通,聖經向人提供一些實用的勸告。聖經不但鼓勵夫婦保持親密關係,互相表達愛慕之情,同時也鼓勵所有人尋找益友良朋,你需要幫忙時,他們都樂意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箴言5:18,19;11:14。
《今日美國》雜誌説:“我們須要各自建立一個由家人密友組成的支援團體。”該雜誌補充説:“此外,我們還須要開誠布公向宗教團體,以及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機構尋求幫助。”關於怎樣善用宗教團體所提供的援助,耶穌的同母異父弟弟雅各寫道:“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雅各書5:14)基督徒遭遇困難時,只要他們願意跟耶和華見證人各會衆的監督傾談,就可以尋得舒解。雖然長老並非醫治精疲力竭症候群的專家,他們所提供的屬靈支持卻是非常寶貴的。
儘管親友的支持能使我們重新得力,面對新一天的挑戰,但這種支持有時也有不足之處。馬丁·E·P·塞利格曼在《徒喚奈何》一書的序言指出,個人主義在西方國家橫行無阻,以致目前的抑鬱症日益增多。他認為尋找人生目的是必需的。他接着説明,“要尋找人生目的,一個必需條件就是緊緊依附一個比你強大得多的人物。”雖然今日有許多人並不重視他們與上帝的關係,但創造者無疑“比你強大得多”,與他溝通確能助你克服無奈之感。
大衛王面對過不少危急關頭,他鼓勵屬下臣民説:“你們衆民當時時倚靠他,在他面前傾心吐意;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詩篇62:8)上帝樂意垂聽我們的禱告,甚至“説不出來的歎息”也能聽見。(羅馬書8:26)向上帝作熱切懇求能使你得享内心安寧,這種平安會‘保衛你的心和你的精神力量’,使你免受精疲力竭之苦。——腓立比書4:6,7,《新世》。
改變個人觀點
最後,你也許需要改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關於應付精疲力竭的方法,大野博士所提出的最後一項建議就是認識,意即理解。在極大壓力之下,我們很容易對任何事都懷有消極看法,並且深受悲觀思緒所困擾。但我們始終要面對現實。你可以分析一下,自己是否有理由要繼續意志消沉,不求進取。事情的結果會真的像你所懼怕的那麽壞嗎?要嘗試從别的角度去看事情。
《父母》雜誌説:“首先,你可以假定,心力交瘁其實是由於你‘表現出色’,而非‘一無是處’。”别忘記:易於精疲力竭的人往往辦事能力高,而且也處處為他人着想。人感到精疲力竭的時候,最有效的幫助莫過於幾句來自别人由衷的稱讚。就以母親為例,如果丈夫和兒女對她在持家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深表體會,她的感受就會大為不同了。要是中級管理人員因工作過勞而累垮,讚賞和鼓勵能令他精神一振,對前景抱有樂觀的看法。
聖經表明,才德的婦人怎樣配受稱讚:“她的兒女起來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説: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箴言31:10,28,29)的確,“和悦的甘言如同流蜜之處,使人的心覺得甜蜜,使筋骨恢復強健。”——箴言16:24,《呂譯》。
頭一篇文章所提及的基督徒長老進三曾嘗透精疲力竭的滋味,如今至很大程度已康復過來。他雖然接受了專家的幫助,但最有效的幫助莫過於向耶和華禱告。他向上帝作了懇切的祈求之後,不久就遇上起初幫助他學習上帝話語的長老。該長老,連同其他長老同工,給他所需的支持,並且細心聆聽他表白自己的焦慮。他的妻子把本刊以往一期登載有關克服消極情緒的資料念給他聽。(1993年4月8日刊)他漸漸意識到,問題出於自己試圖凡事親力親為。他開始改變自己對周圍事物的看法。雖然他起初覺得不能自拔,好像落入絶望的萬丈深淵一樣,但希望的曙光乍露,越照越明亮,他漸漸康復過來,終於擺脱絶望之感。
像進三一樣,你也能够應付精疲力竭症候群,並且重新正視人生。
[第8頁的附欄]
預防精疲力竭十二法
下列的方法乃取自一位有臨床經驗的精神健康護理專家的建議。
1.控制你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禱告是良助。
2.憂慮初起,就要刻意改變自己的思想,把注意集中在有益的事上,也要果敢決斷。
3.焦躁不安的時候,要深呼吸,然後自覺地放鬆自己。
4.嘗試從别人的角度去觀看事情,藉此了解壓力的成因。
5.集中注意别人的優點,並且予以實至名歸的稱讚,而非阿諛奉承的言詞。
6.辨明消極、有害的思想,盡力將其排出腦外。
7.你如果自覺體力不足,又騰不出時間的話,就要拒絶接受額外工作。
8.天天做運動——輕快的步行能促進身心健康。
9.對别人表現尊重,並且設法幫助他們把自己最優良的品質顯露出來。
10.培養幽默感,保持心情舒暢愉快。
11.下班之後,别再憂慮工作上的難題。
12.今天的事今天做——不要耽擱拖延。
(改編自《美國護理雜誌》1992年1月刊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應付情緒起伏,克服精疲力竭”,露思·戴利·格蘭傑撰寫。)
[第8,9頁的圖片]
不停工作、策勵自己向上的人往往嘗透精疲力竭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