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不愛閲讀之風
一種新的閲讀難題正橫掃全球,這個難題就是厭倦閲讀。不愛閲讀的定義是,“有閲讀的能力,卻缺乏閲讀的興趣。”a(《韋氏大學辭典》,第十版)不錯,在以往,閲讀是一種樂趣,人們手不離卷;但現今,閲讀彷彿是一種叫人生厭的苦差。一個12歲的女孩埋怨説,“看書挺辛苦的,一點也不好玩。”
不少成年人也不愛閲讀。據報美國誇稱百分之97的國民有讀寫能力;可是,大約半數的美國成年人甚少閲讀書刊雜誌!顯然,閲讀能力跟閲讀願望是兩回事。甚至飽學的人也不例外。哈佛大學一位畢業生説,“經過了整天的工作後,我真的很累,於是就按開電視機而不是拿起書來,因為看電視容易得多。”
閲讀變成怎麽了?近數十年來,人們大多喜歡一些更吸引人注意的傳媒過於閲讀。斯特拉特福·P·舍曼在《幸福》雜誌裏寫道,“現在我們有音樂電視,又有錄像機,還有電視遊戲和輕便式錄放機;在以往比較純樸的日子裏,聚精會神地看書並不困難,但現在可不容易了。”也許閲讀的最大障礙就是電視,這個障礙也是最花時間的。事實上,美國人平均到了65歲,便已經花了九年時間來看電視!
既然人很容易為了看電視,就錯過了閲讀的裨益,因此,我們最好考慮一下接着的資料。
閲讀的裨益
閲讀能够激發想像力。電視操縱你的思想過程。每件事都逐一展現:神情、語調、景象。
可是,閲讀讓你可以自行選派演員,安設布景,並且執導演出。一個10歲的男孩説,“你可以有很大程度的自由。你想書中的人物是怎麽樣子,你大可以想像他們就是怎麽樣子。就對事情的控制程度來説,看書比看電視有更大的自主權。”正如布魯諾·貝將爾海姆醫生説,“電視只能捕捉而不能引發想像力,但一本好書卻能即時激發思想。”
閲讀有助於培養遣詞的能力。馬薩諸塞州大學的雷金納德·達默盧爾指出,“不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多看電視並不能使他們改善看電視的能力。人天生就有能力看電視,所以我們從未聽過有電視觀看缺乏力這回事。”
另一方面,閲讀卻需要人具有——也有助於培養——遣詞技巧;這種技巧跟説話和寫作有密切關係。一位中學英文科老師説:“如果你要成為優秀的學生,至很大程度在乎你學會多少字彙,就是説,你閲讀時可以理解多少,寫作時怎樣有條不紊,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除了閲讀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增進自己的字彙了——真的沒有其他方法了。”
閲讀有助於培養忍耐。電視熒光屏在一小時内就可顯示出逾千的影像,觀看者沒有甚麽時間去沉思影像的意義。馬修·迪蒙醫生説,“這種技術實際為人制定一個短暫的注意幅度。”難怪有些研究顯示,不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他們不假思索便作決定和焦躁不安的情況往往跟過度觀看電視有關。
閲讀需要忍耐。通訊專家尼爾·波斯曼寫道,“句子、段落、書頁慢慢地展開,是順序而合乎邏輯的,這跟直覺大為不同。”讀者按着自己的步調閲讀,他必須理解、評估、沉思書中的内容。閲讀是一種複雜的譯解過程,需要讀者表現忍耐,又有助於讀者培養忍耐。
平衡的觀點
雖然閲讀有很多裨益,但電視的好處也是不能抹煞的。在傳達某類資訊方面,電視比書刊較為優越。b事實上,精彩的電視片集甚至可以激發人閲讀的興趣。《美國百科全書》指出,“據稱兒童讀物和科學資料若以戲劇形式搬上電視屏幕,這可以激發兒童找出論及片集内容或有關題目的書刊來閲讀。”
人必須具有平衡的觀點。書刊和電視是兩種不同的傳播媒介。每一種均有它固有的力量和限制,可以善加利用,也可以被人濫用。不錯,人若過度沉迷於閲讀,以致把自己孤立起來,這跟過度觀看電視同樣有害。——箴言18:1;傳道書12:12。
可是,人們許多時都會喜歡視覺上的娛樂過於閲讀。日本一位出版商歎道:“我們正從培養一群讀者,轉而培養一群觀看者。”這種情況在年輕人當中尤為顯著。結果,許多年輕人長大後都不喜歡閲讀,最後自食其果。那麽,父母可以怎樣幫助兒女養成閲讀的願望呢?
父母可以怎樣提出幫助
以身作則。《新聞週刊》登載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如何養育優良的讀者”,文章提出了一項尖鋭的勸告:“如果你是個電視迷,你的孩子大多數也會成為電視迷。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看見你手裏拿着一本好書,蜷身飽享讀書樂,他們便會發覺,你並非只是高談閲讀的好處而已,剛相反,你的確有身體力行。”有些父母向兒女誦讀,這是個更佳的做法。這樣,他們能够建立一種温暖的親子關係,而這種關係在現今許多的家庭裏相當缺乏。
設立小型書庫。西奧多·伊薩克·魯賓醫生建議,“要讓身邊有許多書——要有許許多多的書。既然周遭都是書,而人人也在看書,所以我總會記得要看書。”倘若書本隨手可得,孩子便更敏於取來閲讀。這些書本若屬於他們個人的藏書,他們便會有更大的推動力加以閲讀。
要使閲讀富於樂趣。有人説,倘若孩子喜歡閲讀,學習一役的勝券已掌握了一半。因此,要讓孩子覺得閲讀是一種樂趣。方法如何?首先,要限制觀看電視的時間,因為孩子很容易會喜歡看電視過於看書。其次,要製造一種有利於閲讀的氣氛;安靜的時間和環境,例如光線充足的私人書房,這一切都有助於使閲讀成為一件賞心樂事。第三,不要強迫孩子閲讀。讀物要隨手可得,閲讀的機會要隨時可有,但要讓孩子自發培養閲讀的願望。
有些父母在兒女仍然十分年幼的時候便向他們誦讀,這樣做十分有益。有些專家指出,孩子到了三歲時,雖然還未能够流利地説出成年人會用的日常用語,但那時他們已能明白這些用語。《人生最初三年》一書説,“孩子即使還未學會説話,已經能够明白這些話的意思,而且也學得很快。”聖經論及提摩太説:“又知道你從嬰兒時期就認識神聖著作。”(提摩太後書3:15)嬰孩一詞源於拉丁文infans, 實際意思是“非説話者”。不錯,提摩太在能够念出聖經上的用語之前,便早已聽見這些用語了。
聖經——最佳良助
《聖經中的文學環境》一書説,“聖經是一部文學傑作。”不錯,聖經中66本小書包含詩詞、歌曲,以及歷史記載,不論老幼也能明白。(羅馬書15:4)此外,聖經是“上帝所靈示的,對於教導、責備、修直事態、按正義施行管教,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後書3:16。
不錯,上帝的話語聖經是最重要的讀物。以色列的每位君王的確大有理由要為自己抄錄一部經書,並且“要平生誦讀”。(申命記17:18,19)約書亞也受到囑咐必須‘晝夜低聲誦讀’經書,意思就是,他必須私下低聲念出經上的話。——約書亞記1:8。
無可否認的是,聖經有些内容是不容易看得懂的。人必須全神貫注地閲讀這些部分。但請記住,彼得寫道:“要像初生的嬰兒一樣,對神聖話語純正的奶養成切望之心。”(彼得前書2:2)人若在這方面持之以恆,便會對上帝話語的“奶”養成渴求的心,就像嬰兒本能地渴求吸取母乳一樣自然。渴求研讀聖經的心願是可以培養的。c人值得為之而付出努力。詩篇的執筆者寫道,“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篇119:105)人在苦惱困惑的時候,誰不需要這樣的指引呢?
[腳注]
a 不愛閲讀(英文aliteracy)跟文盲(英文illiteracy)不能混為一談。文盲就是不識字的意思。
b 守望台社由於看出電視在這方面的價值,因此在近年來,社方除了出版聖經書刊之外,也製作各種與聖經有關的錄像帶。
c 為了幫助兒童養成對聖經知識的渴求,守望台社出版了一些顯淺易明的聖經研讀良助,例如《我的聖經故事書》和《聆聽偉大的導師》。這兩本書均有盒式錄音帶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