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廣東話)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6 5/8 9-10頁
  • 領養孩子——我適合這樣做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領養孩子——我適合這樣做嗎?
  • 警醒!1996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有多穩固?
  • 保持謹慎的原由
  • 面對現實
  • 讀者之聲
    警醒!1997年
  • 領養孩子——為何及如何?
    警醒!1996年
  • 你適宜領養孩子嗎?
    警醒!1996年
  • 重生——帶來什麼轉變?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9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5/8 9-10頁

領養孩子——我適合這樣做嗎?

不消説,養父養母一旦離婚,又或者一方死去,家庭就可能會發生慘變。碰上這樣的情形,養子養女往往變得極度緊張,心裏非常難受。為甚麽呢?

大多數人都知道親生父母是誰。即使從小就痛失雙親,我們也可以翻閲相簿,重温舊夢,把背景細節逐一串連起來。那麽,給人收養的初生嬰兒又怎麽樣?領養機構通常會把生母的資料記錄在案;不過,孩子要滿法定年齡才可以查閲這些紀錄。在其他案例上,産婦在出生證明書上只登記自己的姓名,生父的姓名卻刻意漏寫。有些初生嬰兒遭父母棄置不顧,因而變成來歷不明。上述的孩子雖然處境各異,但全部都缺乏歸屬感,他們不斷尋找自己的根。這些孩子自覺舉目無親,對出身背景一無所知。

有多穩固?

樹木要有良好的根系才可屹立不倒。嫁接在成年樹幹上的嫩枝可能會生長茂盛,也可能會日漸枯槁,不結果實。類似地,養父養母也許克盡本分,悉心愛護孩子;可是,有些孩童卻因為與親人離散而大受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且考慮一下凱蒂的事例。a凱蒂的父母原籍西印度群島,她從孩提時期就給一對白人夫婦收養。這對夫婦對她照顧周到,關懷備至;很可惜,凱蒂一直未能接受現實,適應新環境。她在16歲那年離家出走,一去不返。憤懣的情緒至今已演變為無理智的仇恨。她激動地喊道:“媽媽為甚麽要把我送給你?”説來遺憾,這家人始終無法消除彼此間的隔閡。

麥文一出生就被安置在政府的託兒所裏,後來跟養父養母一起生活。他被人收養的時候,只有九個月大。麥文從小就缺乏安全感,更因為自己是個混血兒而耿耿於懷,憤懣不已。他變得頑梗悖逆,到處招惹麻煩。養父養母儘管克盡厥職,麥文到頭來卻令他們深感憂傷。他的養母説:“别人要是向我徵求有關領養孩子的意見,如今我會奉勸一句,‘三思而後行。’”

讓我們考慮一個截然不同的事例,聽聽羅伯特和西爾維雅的個人感受。他們生下兒子後,就不能繼續生育。有人問他們:“你們可有想過領養異國孩子?”不久,他們就收養了美芝,一個九個月大的香港女嬰。美芝説:“我不時在想,父母為甚麽把我遺棄,我有沒有兄弟姊妹呢。儘管這樣,我和養父養母關係親密;我認為我跟養父養母的關係比起一些親生的母子關係還要密切。知道親生父母是誰,也許能够幫助我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徵,但其他就沒有甚麽大分别了。”她的養父養母會推薦别人領養孩子嗎?他們説:“當然會啦,這是我們畢生難忘的愉快經歷!”

保持謹慎的原由

格雷厄姆和露思已有一子一女,後又收養了兩個嬰孩,一男一女。他們不分親疏,待養子養女如同己出。四個孩子一起成長,整家人和諧共處,其樂融融。露思説:“多年前,孩子已一一離家自立。我們經常與兒女保持聯絡,關心他們的起居飲食。”很遺憾,養子養女卻遭遇嚴重難題。為甚麽呢?

格雷厄姆説:“家庭醫生提醒我們,環境對孩子影響深遠。”他如今覺得,遺傳特性對孩子也操有重大影響。他補充説:“在懷孕期間,母親的健康狀況又怎麽樣?現在我們知道,毒品、酒精和煙草都會損害胎兒。我建議,在答應收養孩子之前,要徹底調查親生父母的背景,如果可能的話,連祖父母的背景也要弄清楚。”

母親再婚以後,彼得慘遭繼父虐待,身心飽受折磨。到三歲那年,母親把他交給領養機構託管。彼得説:“我一踏出法庭,就排斥養父養母。”他補充説:“不論甚麽東西,只要伸手可及,我都會肆意破壞。我一進入睡鄉,就會夢見可怕的情景。回想起來,我現在才意識到,當年我簡直心理失常。養父養母後來離了婚,我更不惜自甘墮落——吸毒、偷竊、肆意毁壞他人財物、花天酒地。

“在世上活了27年後,我覺得人生毫無意義,打算自尋短見。有一天,一個陌生人把一份聖經單張遞給我,單張説明地球快要成為樂園。這個信息引起了我的興趣。單張内容讀上去相當真實有理。我開始閲讀聖經,並且深入研究;我漸漸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努力更新個人的品格。很可惜,我又故態復萌。會衆的基督徒給我很大幫忙。幸得他們多方勸慰,我比以前更樂於事奉上帝,安全感也倍增。幾年前,我做夢也沒想過自己竟能改過自新。此外,我還跟母親重修舊好,再次共享天倫,我為此欣喜不已。”

面對現實

提起領養孩子,許多人都會情緒激動。有人快活,有人愁煩;有人感恩圖報、有人忘恩負義,真是一言難盡。且舉例説明。埃德加·華萊士認為,母親把他送給人收養就等於棄他不顧,這樣的行為簡直不可饒恕。他的母親晚景淒涼,迫於無奈只好向兒子尋求經濟援助。埃德加雖然生活富足,卻斷然拒絶,不加援手。幸得朋友幫忙,出錢支付殮葬費,他的母親才不致葬身義塚。埃德加聽到這個消息後,就非常懊悔自己太過絶情,對母親的痛苦無動於衷。

打算領養孩子的人可能會遭遇困難,也可能會面對挑戰;因此,他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對難題懷有合乎現實的看法。不論親生父母,還是養父養母,他們即使令子女衣食無憂,孩子也不一定會感恩戴德。事實上,聖經用“毫無親情”、“忘恩”、“不忠貞”等形容詞來描述這個世代的人。——提摩太後書3:1-5。

另一方面,你如果開闊自己的心,同時也開放自己的家給亟需家長愛護的孩子,就可能會帶來稱心如意、豐富多彩的報酬。舉例説,嘉西幸得養父養母收容,可以在基督徒家裏成長。他們不但照料嘉西的起居飲食,也顧及她的靈性需要;對於養父養母,嘉西實在感激不盡。——可參看第8頁的附框,“大家相處融洽”。

論到感恩圖報的養子養女,做父母的可能會想起詩篇執筆者的話:“兒女是上主所賞賜;子孫是他賜給我們的福份。”——詩篇127:3,《現譯》。

[腳注]

a 為求把當事人的姓名保密,有些名字更換了。

    中文繁體(廣東話)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廣東話)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