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廣東話)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7 2/8 3-6頁
  • 照顧病者——困難重重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照顧病者——困難重重
  • 警醒!199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叫人十分尷尬”
  • “我恐防一不小心……”
  • “你也可能為病人失去——昔日的風采難過”
  • “我感到被拒,感到忿怒”
  • “我感到良心有愧”
  • 關心照顧病者的人——别人可以怎樣助一臂之力
    警醒!1997年
  • 怎樣應付紛繁的情緒
    警醒!1997年
  • 照顧患者的人可以怎樣做
    警醒!1998年
  • 當親人身患絕症……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7年(公衆版)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2/8 3-6頁

照顧病者——困難重重

“有時,我真的想一走了之。可是,他現在更加需要我照顧。我有時真的感到孤立無助。”——珍妮照顧患了腦癌的29歲丈夫,18個月後她的丈夫病逝。a

“有時,我禁不住發媽媽脾氣,事後又恨起自己來。每當我應付不來,就覺得自己很窩囊。”——羅絲現年59歲,要照顧卧病在床的90歲母親。

人一旦知道家人朋友患了末期絶症或長期疾病,可以叫人十分沮喪。珍妮·芒恩·布拉肯在《癌病兒童》説:“病人接受診斷期間,家人往往感到孤立無助,也許認為難題只是他們才有。”他們往往像埃爾莎一樣,“既愕然,又難以置信”。埃爾莎發現她那36歲好友貝蒂患了癌症,就是這樣的反應。秀的父親病了,秀最後知道父親快要死於癌症的時候,肚裏頓時有一種“惡心的空虛感”。

家人朋友可能突然要肩負照顧病者的責任——照顧病人身體和感情上的需要。他們可能要為病人準備營養豐富的膳食,督促病人服藥,安排病人前往看醫生,接待前來探病的訪客,替病人寫信,以至别的許多事情。這些活動往往加插在他們本已相當忙碌的時間表裏。

隨着病人的病情越來越惡化,照顧病者的工作就更加困難。這包括一些甚麽工作呢?“所有工作!”埃爾莎喊叫説。她要照顧卧病在床的好友貝蒂,“替她洗澡,給她餵飯,她嘔吐的時候協助她,替她倒空尿袋”。凱西雖然有一份全職工作,卻同時要照顧有病的母親。上文提到的秀“每半個鐘頭就要替[父親]量度體温一次,並且記錄下來。要是父親的體温上升,就要給他降温。每隔幾個鐘頭就要給他換衣服和床單”。

病人得不得到好照顧,主要視乎照顧病者的人的精神狀況。可是,人往往忽略了照顧病者的人的感受和需要。照顧病者為人帶來腰酸背痛,已經教人吃不消了,何況還要像許多照顧病者的人所説那樣,付出沉重的感情代價哩!

“叫人十分尷尬”

《老年病醫學雜誌》季刊報導説:“研究往往顯示,[病人的]行為有時實在荒誕不經、叫人尷尬,加上説話衝口而出,難免令照顧病者的人感到憂傷。”例如:有一次在基督徒的聚會裏,吉蓮的朋友想見見吉蓮上了年紀的母親。吉蓮難過地回憶説:“媽媽只是眼睜睜的,一點反應也沒有。當時的情況叫人十分尷尬,我忍不住流下淚來。”

瓊的丈夫患了痴呆症,她説:“這種病症棘手極了。”瓊解釋説:有時我們跟别人一起外出吃飯,“他完全不顧禮節。在飯店裏,他可能走到别人的桌子前,用匙子嘗嘗果醬的味道,然後把自己用過的匙子放進果醬碟裏。我們探訪鄰舍的時候,他可能在院子的通道吐痰。我很難不去想别人怎樣看,這樣的行為難免招惹别人的閒言閒語,他們一定説我丈夫沒有禮貌。我於是越來越畏縮不前”。

“我恐防一不小心……”

照顧病入膏肓的親者可以是相當駭人的經歷。照顧病者的人可能害怕,到了病人奄奄一息的時候,情況會怎麽樣;當事人甚至可能害怕親者去世。另外,他也可能害怕自己沒有力量和能力去照顧病者的需要。

埃爾莎説出自己的恐懼:“我怕自己萬一弄傷了貝蒂,就會增添她的痛苦,也生怕自己做錯了甚麽,以致加速她的死亡。”

有時,病人的恐懼也是照顧病者的人的恐懼。秀傾訴説:“爸爸最怕咽喉梗塞,有時真的嚇得要命。我恐防一不小心,令他梗塞,就碰上他最怕的事了。”

“你也可能為病人失去——昔日的風采難過”

《照顧痴呆病人》這本書説:“人要照顧長期患病的親者自然感到悲傷。隨着病人的情況惡化,你漸漸體驗到失去良伴和親密關係的傷感。你也可能為病人失去昔日的風采難過。”

珍妮弗叙述家人對母親身體日漸衰弱的反應:“我們感到傷痛。我們懷念她以往娓娓動聽的談話。我們真的很難過。”吉蓮解釋説:“我不想媽媽死去,也不願她受苦。我哭了又哭。”

“我感到被拒,感到忿怒”

照顧病者的人可能問:“為甚麽這事要發生在我身上?為甚麽其他人不助我一臂之力?他們難道不明白我應付不來嗎?病人不可以合作一點嗎?”有時,照顧病者的人可能認為病人和其他家人諸多要求,無理取鬧,因此感到忿忿不平。文章起頭提到的羅絲説:“我常常在心裏發自己脾氣,不過,媽媽説我臉上的不快表情都通通顯露出來了。”

病人本身的挫折感和憤懣不平,可能全發泄在照顧病者的人身上。歐内斯特·羅森鮑姆醫生在《與癌共存》裏解釋,有些病人“不時感到暴躁、沮喪,他們會向最靠近的對象發泄……通常為小小事情就大發雷霆,這些雞毛蒜皮的事他們平常根本不會理會”。可以了解的是,在竭盡全力去照顧病者的人看來,這樣的事情可以使他們的緊張情緒百上加斤。

舉個例:瑪麗亞照顧病入膏肓的朋友精神可嘉。有時朋友看來反應過激,妄下結論。瑪麗亞解釋説:“她對親密的人也可以説話尖酸刻薄,橫蠻無禮,令人難堪。”瑪麗亞有甚麽反應?“當時,我似乎‘了解’病人的心情。可是,回頭一想,我感到被拒,感到忿怒,感到惶惑不安——不願顯出必需的愛了。”

《老年病醫學雜誌》季刊登載了一份研究報告,結論説:“照顧病者可以令當事人怒火中燒,訴諸暴力——不管實際用起暴力來還是打算使用暴力。”調查透露,每5個照顧病者的人當中差不多就有一個擔心自己會使用暴力,每20個當中就有一個對待病人態度粗暴。

“我感到良心有愧”

不少照顧病者的人感到良心有愧。有時,當事人怒不可遏,事後内疚之感油然而生。照顧病者的人心生内疚因為他們不時發怒的緣故。這樣的情緒可能令他們低落到吃不消,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在某些情況,照顧病者的人迫於無奈,只好把病人送進療養院或醫院。這個決定可能叫照顧病者的人痛苦不堪、良心不安。珍妮説:“我最後被迫把媽媽送進療養院,我覺得自己背棄了她,撇下了她。”

不管病人有沒有給送進醫院去,照顧他的親者都會感到自己做得不足而良心有愧。埃爾莎説:“我總是因為自己的時間有限而感到抱歉。有時朋友不肯讓我離去。”另外,照顧病者的人也許擔心自己忽略了家庭其他責任。如果照顧病者的人要在醫院逗留很久,或者要工作很長時間,才能應付越來越多的開銷,就更是擔心了。一位母親慨歎説:“我要外出工作才能應付家庭開銷。可是,無法在家照顧孩子令我感到良心有愧。”

顯然,照顧病者的人極需别人支持,尤其是所照顧的病者已經去世。紐約亨廷頓的弗雷德里克·舍曼醫生説:“[病者去世後,]我最艱難的職責……是減輕照顧病者的人的内疚感,他們自己往往絶口不提。”

照顧病者的人如果對自己的感受諱莫如深,就不但傷害自己,也可以傷害病人。那麽,照顧病者的人可以怎樣應付種種情緒呢?其他人,包括家人朋友,可以怎樣助一臂之力呢?

[腳注]

a 有些姓名更改了。

[第5頁的附欄]

不要把她們視為當然!

“我們知道,在家照顧老人的工作有百分之80是由婦女擔任的。”紐約西奈山醫學院普通醫療系副教授默納·劉易斯這樣説。

《老年病醫學雜誌》b季刊登載了一份報告關於照顧病者的婦女。報告透露,照顧病者的婦女有百分之61表示,家人和朋友並沒有伸出援手;有超過半數(百分之57.6)説,她們的丈夫並沒有在感情上予以適當的支持。珍妮·芒恩·布拉肯在《癌病兒童》指出,做母親的雖然背負着照顧病者的大部分擔子,“做父親的卻只顧自己的工作”。

可是,劉易斯醫生説,比例上也有相當多的男子要照顧病者。例如:有不少丈夫要照顧患了早老性痴呆病的妻子。這些丈夫無疑也要承受照顧患病親者的壓力。劉易斯繼續説:“這些男子也許十分脆弱。畢竟他們通常比妻子年長,本身健康也不佳。……他們大多沒有受過照顧别人的訓練。”

家人要避免把重擔全推在看來應付裕如的人身上。《關心照顧病者的人》這本書説:“照顧病者的擔子往往落在家裏某個人身上,有時這人甚至要輪流照顧幾個親者。比例上説來,這樣的人大多數是女子,而且也都漸漸上了年紀。……一般認為,女子‘天生’是照顧别人的能手……其實,家人和朋友絶不該把她們視為當然。”

[腳注]

b 老年病學的定義是: “探討老年和老年難題的學問”。

[第6頁的圖片]

照顧病者的人需要别人支持,才能應付内疚和憤懣之情

    中文繁體(廣東話)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廣東話)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