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絡提供的服務和工具
全球收發電子郵件(E-mail)的系統是互聯網絡上的一個常用工具。事實上,互聯網絡上大部分的資訊交通主要是傳遞電子郵件,而很多人上網都只是為了使用這個工具。收發電子郵件的過程是怎樣的呢?我們先看看傳統的郵遞過程,然後才回答這個問題。
請想像一下如果你住在加拿大,打算寄信給你住在莫斯科的女兒。你寫好信封上的地址,把信寄出,你的信於是就展開一段漫長的旅程了。郵務中心把你的信運送到下一個地點,可能是一個分區或國家郵件分發中心,接着再送到你女兒附近的郵局。
發送電子郵件的過程也差不多。你先用電腦打好一封信,然後指定發送給你女兒獨有的電子郵址(E-mail address)。你通常要用一個叫調制解調器(modem)的儀器,把你的電腦經過電話網絡跟互聯網絡連接上,然後從你的電腦發出電子信件。電子信件給發送出去後,就經過不同的電腦,每台電腦就像分區或國家的郵遞發送中心一樣。這些電腦都有足够的資料,知道怎樣把你的信件送到目的地的電腦,你的女兒於是可以從這個電腦領取信件。
發送電子郵件跟寄出一般郵件不同的是,就算郵件的目的地位於地球上另一個大洲,除非部分地區的網絡嚴重堵塞或暫時失靈,否則電子郵件只消幾分鐘就可以送到目的地了。你的女兒只要查看一下她的電子郵箱,就可以查收你的電子郵件。由於發送電子郵件方便快捷,而且也可以把郵件同時向世界上多人發送,所以電子郵件是現今流行的通訊方式。
網絡討論群
互聯網絡也提供一個很受人歡迎的服務——議事網(Usenet)。人可以通過議事網加入網絡討論群,討論某個特定的題目。有些網絡討論群主要涉及買賣不同的消費用品。使用互聯網絡的人一旦獲准進入議事網,就可以免費加入議事網上數以千計的討論群。
假設一個人加入了集郵討論群。只要討論群其他成員發出任何同集郵有關的新消息,這個新加入的人就可以得到這些資料。他除了可以查看其他發送到集郵討論群上的資料,也可以看看其他人寫了甚麽去討論群回應。假如有人徵求有關某特定系列郵票的資料,不用很久,全球各地就可能有人回應和提供資料,其他使用這個討論群的人也可以立刻得到這些消息。
另一個系統的運作概念跟議事網差不多,就是“電子公告牌”(或譯“電子布告欄”、 “電子告示板”;英語全名Bulletin Board System,簡稱BBS)。電子公告牌跟議事網很相似,惟一不同的是,電子公告牌的所有檔案都存放在一台電腦裏,由一個人或一組人管理。網絡討論群上的内容,反映出不同使用者的個人喜好、觀點和道德價值標準,所以使用的人要謹慎。
檔案共享和尋找題目
互聯網絡本來要達成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共享及交流全球的資訊。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教師在互聯網絡上找到另一個教師,願意把自己編訂好的教材公諸同好。他們兩人雖然相隔2000多英里,檔案卻不用幾分鐘就傳送妥當了。
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要找的資料在哪裏,那又該怎麽辦呢?正如我們用電話簿查看電話號碼一樣,使用互聯網絡的人也可以先進入一些所謂“搜尋網址”,找尋他要找的東西。使用者只要在這些網址上鍵入一個詞或詞句,網址就列出一連串相關的互聯網絡位址。你可以依照這些網絡位址找到你希望獲得的資料。搜尋服務一般是免費的,而且通常只花你幾秒鐘。
上文提到的農夫知道有一種耕種技術,叫“精密耕種法”,是一種應用電腦和人造衛星地圖的新技術。農夫在網絡搜尋程式上鍵入“精密耕種法”這個詞,就知道正採用這個耕種法的農夫的名字,以及這種耕種法的詳細資料。
全球網絡
互聯網絡的其中一個部分——全球網絡(或譯“全球資訊網”、“萬維網”;英語全名World Wide Web,簡稱WWW),可以讓網上的作者以嶄新的方式,應用一種固有的文字表達方法:腳注。我們每逢讀一份雜誌或一本書,看見作者在文中加上腳注的符號,都懂得看看頁底,而頁底的附注可能指示我們翻到另一頁或查看另一本書。互聯網絡上設計電腦文件的作者也可以運用一種電腦技術,達到差不多同樣的效果。方法就是在他們設計的文件中,把語詞、詞句或圖像加工,加上劃線或以特别的字體顯示。
這些特别醒目的文字或圖像使讀者知道,網上含有相關的資料,而且時常是其他的網上文件。讀者可以立刻取得和閲讀這份網上文件,而且文件更可能是來自另一台電腦或另一個國家的哩!戴維·皮爾寫了一本書,叫《遨遊互聯網絡》,他指出這個技術“不止告訴你有甚麽參考文件,還實際讓你看到它們”。
全球網絡也可以讓人把相片、圖像、動畫片、錄像帶、聲音儲存起來,待日後重新展示或播放出來。上文提到的家庭主婦洛瑪從網上獲得一套彩色短片。她用電腦播出這套短片,旁述的聲音就從她電腦的音響系統中播放出來。
網上漫遊
上網的人只要運用網絡瀏覽器,就可以既容易又快捷地查看不同的資料、觀看儲存在不同國家的電腦中的彩色圖像。使用網絡瀏覽器其實有點像實際周遊列國,只是簡單輕鬆得多罷了。我們可以一睹著名古籍“死海書卷”在網上的展出,也可以“參觀”有名的美國大屠殺紀念館。使用互聯網絡的人可以隨意進出不同的網址,一般人管這種玩意叫“網上漫遊”。
商業機構和其他組織也對全球網絡很有興趣,因為互聯網絡既是宣傳産品和服務的渠道,又可以用來發放其他類型的資訊。這些機構在網上設計一個網頁(就像一個電子式的店面櫥窗),任何打算惠顧的客户只要知道網頁的網址,就可以用瀏覽器到網頁“逛逛”,或閲覽資料。不過,互聯網絡跟其他商業市場一樣,不一定向人提供優良的産品、服務或資訊。
研究互聯網絡的人正設法提高互聯網絡的安全程度,有效保障資料的保密及網上交易的安全。(我們將在較後的文章談談這點。)由於現時互聯網絡上的商業活動日漸頻繁,令網上的信息傳輸十分繁忙,所以現正有人建立另一個全球性的互聯網絡——所謂“互聯網絡II”。
甚麽是“網上談”?
互聯網絡提供的另一種服務是“網上交談”(英語Internet Relay Chat),簡稱“網上談”。一群人只要用“網上談”的功能,就能够以假名即時互相發送信息。使用這種功能的人雖然年紀各異,不過青少年卻最熱中於這種玩意。任何人只要接上了“網上談”,就可以接觸到世界上不同地方、數目龐大的網絡使用者。
這些所謂“網上暢談室”或“網上談頻道”的聊天組,一般都是為了某個特定的題目而設的,例如科幻小説、電影、體育、愛情等。任何人如果在“網上暢談室”鍵入了信息,其他參加“暢談”的人的電腦屏幕也可以差不多同時看見這個信息。
“網上暢談室”的運作有點像一群人聚集起來,談天説地,不過大家不是説話,而是向電腦鍵入簡短的信息。“網上暢談室”一般是整天24小時也有人參與的。基督徒當然明白聖經對於交友有甚麽原則,例如哥林多前書15:33這條原則,就恰好可以應用在參加“網上暢談室”這件事上,正如我們在生活上其他方面也應用這條原則一樣。a
誰付互聯網絡的費用?
你可能很想知道:“既然我們可以用互聯網絡跟很遠地方的人聯絡,那麽,這些費用究竟是由誰來付的呢?”互聯網絡的營運費用是由所有使用者,不論是公司還是個人,共同分擔的。不過,人就算曾經進入很多在國外的網址,他卻不一定收到長途電話的收費單。大部分互聯網絡使用者都在他本地的網絡服務供應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登記了户口,而供應商一般只收取客户固定的月費。供應商通常給客户一個本地的電話號碼,免除了額外的電話費用。在美國,一般供應商收取的月費大概是20美元。
各位讀者看到這裏,都知道互聯網絡的功用真是數不勝數。不過,你該不該駛進這條資訊超級公路呢?
[腳注]
a 較後的文章將談到我們要當心“網上暢談室”。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互聯網絡位址代表甚麽?
電子郵址識别互聯網絡上不同的人。假設你打算給你的朋友發一份電子郵件,郵件位址是:drg@tekwriting.comb。這個例子裏的“drg”代表你朋友的身分,或者叫“登錄代號”(log-in)。人通常以自己英語名字的詞首字母或全名作為登錄代號。至於符號“@”後面的詞就可以代表你朋友的雇主、任職的公司或他的電子郵件服務供應商。上述例子中的“tekwriting”代表一間電子郵件服務供應商。至於郵件位址的最後一個部分,就代表你的朋友在甚麽類型的機構設有登錄代號。上面的例子裏“com”代表商業機構。教育機構和非牟利組織也用類似的命名法,只是最後三個英語字母有點不同,分别是“edu”和“org”。此外,另一套郵件位址的標準寫法把收件人所在的國家代碼加在末端。例如lvg@spicyfoods.ar這個位址,就代表這人的登錄代號是“lvg”,跟阿根廷(ar)的“spicyfoods”公司有關係。
互聯網絡上有另一種位址,識别不同的網上文件。假設我們可以從以下網址,找到跟熱帶雨林有關的研究資料:http://www.ecosystems.com/research/forests/rf。“http”(英語全寫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字傳輸通訊協議)代表一種用來處理網上文件的協議,“www.ecosystems.com”代表一個網絡伺服器(即一台電腦),這裏指一間名為“ecosystems”的商業機構。實際的網上文件由以上網址的最後部分代表:/research/forests/rf。網址的另一個名稱是“統一資料定位址”(Uniform Resource Locators),英語縮略是URLs。
[腳注]
b 這裏列出的所有互聯網絡位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