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口吃之苦
你能够分辨出誰口齒伶俐,誰害怕自己口吃嗎?你大概會説:“嗨,這當然啦!”不過,彼得·勞的南非荷蘭語著作《結巴者言》卻指出:“在有口吃的人當中,每有一個人是‘公認的’口吃者,就可能有另外十個人希望盡量不讓人察覺,而且用盡各種不同方法,試圖掩飾他們在這方面的缺陷。”口吃的人掩飾他們講話時的毛病?這怎麽可能呢?
有些説話結巴的人的確有辦法掩飾自己的毛病。他們在開口講話前先想想自己以往曾給哪些字眼難倒,然後在講話時就刻意不用,換上另一個同義詞或索性改動句子的整個結構。一個丈夫在19年的婚姻生活裏,一直不讓妻子知道他有口吃。妻子後來終於知道了,於是請教言語治療師,説:“他老是叫我幫他打電話;上館子的時候,他也總是叫我去點菜;還有,他……在開會的時候老是不開口;你説這是由於他不想别人知道他口吃嗎?”
請也看看南非一對恩愛夫婦的經歷。瑪麗a好幾次想跟丈夫格特解釋,她是由於害怕説話時口吃才不敢在研究聖經的聚會裏發表評論。她每次提起這件事,格特總固執地説:“沒這回事的,你根本不是口吃的嘛!”格特這樣説,純粹基於妻子素來健談的個性。原來瑪麗只會在某些要講話的場合才害怕自己會口吃。他們結了婚五年後,格特才真正察覺妻子有口吃的毛病,這時他不禁承認:“我這個人真糊塗,從來不理會别人的感受。”格特現在不再挑剔瑪麗了,每次瑪麗鼓起勇氣,在一大群聽衆前講話後,格特都稱讚她一番。
大衛·康普頓本身有口吃的難題,他在自己的著作《期期艾艾》裏指出,很多有口吃毛病的人都給“恐懼”的感覺弄得很難受,這種情況確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一種恐懼感“有時僅是使人心緒不寧,但也往往是相當強烈的”。“口吃的人感到自己最脆弱的時刻,就是他最需要跟别人接觸和攀談的時候;在這些時刻,無論他要説的是日常瑣事還是心底裏的話,他都可能認為自己準會受到傷害,準會被人取笑。……就算最曉得面對這種感覺的人也得承認,他們也曾給恐懼的感覺弄得侷促不安,而且這種感覺一直揮之不去。”
可能引發恐懼的場合
有口吃的人如果要在學校的課堂上、商務會議上或在宗教集會期間,向一群聽衆講話,這樣的環境可能令他憂慮起來,結果結巴得更厲害。露珊今年15歲,有口吃的難題。南非的一個電台節目訪問她説:“你曾經想過,不如自己乾脆一句話也不説嗎?”露珊答道:“我常常這麽想,比如説,上課的時候,我明明知道正確的答案,説了出來老師必定嘉獎我的;但我知道得很清楚,要説出來可把我難倒了。”
世民是做生意的,他也接受了上述節目的訪問。他同露珊一樣,接受過言語治療後,改善了口吃的毛病,但偶爾也故態復萌。他開始口吃的時候,如果聽衆的反應不佳,情況就可能更糟。他説:“開董事會的時候,你如果要説很多話,那就真是件苦事了,會議桌上人人都會顯得特别特别的不耐煩。”
有口吃的人所感到的恐懼,跟害羞的人在陌生人面前説話時所感到的那種害怕感覺是不一樣的。且看看麗珊的例子。過去兩年來,麗珊一直參加耶和華見證人的聚會。跟朋友閒談的時候,她總能流利地説話。她也熱心參與傳福音的工作,這種工作是免不了要跟陌生人攀談的。不過,她真正害怕的倒是在一大群人面前講話,很多口吃的人也跟她有同感。麗珊説:“聚會的時候,我老是不够膽把手舉起來,回答台上提出的問題。我最多也只能答一個單字或一個短句。這樣的答案可能是過於簡單,但已經是我的極限了。由於我在答題前就要準備好,所以在腦袋裏、在口邊也充滿了我要説的話。但話一到口邊,舌頭卻總像是不聽使喚的。”
有點口吃的人最怕的就是朗讀,因為人朗讀的時候不免要把一些他們通常避而不用的詞語讀出來。麗珊繼續説:“在我們的一個聚會裏,主持人有時候請我們輪流把正在討論的經文朗讀出來。那時候,我心裏怕得不得了,一味不安地等候,心裏盤算着究竟自己能不能好好把課文讀出來。有時候,我讀是讀了出來的,不過卻讀不到某些詞語,於是就跳過它們繼續讀下去。”
我們請有口吃難題的人朗讀之前,無疑最好先想清楚。這樣的“鼓勵”可能令有口吃的人感到難堪。每逢他們盡了自己的力量去做,我們都該親切地稱讚他們。
施以援手
口吃是一種很複雜的機能失調症,治療的方法因人而異。實際上,很多有口吃的人一度以為自己已給“醫好了”,怎料後來卻又復發。對口吃的研究數目,差不多比任何對語言失調症的研究都要多。不過,專家到目前仍然找不到口吃的具體成因。事實上,大部分專家同意,口吃的成因是多樣化的。根據最近的研究,其中一個理論是,口吃跟當事人早年腦部細胞的組織失常有關。西奧多·彼得斯和巴里·吉塔爾兩位博士合著了一本教科書,叫做《綜合探討口吃的毛病和療法》,這本書指出現時各種有關口吃成因的説法,“隨着在這方面的研究增多,填補了人就口吃所知的空白,固有説法將不再適用”。
由於目前人對口吃的認識仍十分有限,我們要是打算向正受這種機能失調症影響的人建議某種療法,就應該小心。上述教科書説:“大部分患上嚴重口吃的人只可能有輕微的改善。他們學會説話慢一點,或者曉得輕鬆對待口吃,較不容易受到這種毛病所困擾。……基於未明的原因,有少部分患有口吃的人經過治療後一點改善都沒有。”b
有些言語治療師每逢治療失敗,都責怪口吃的人,説他們未盡全力。其中一個治療師斷言: “失敗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患有口吃的人沒有全心全意投入治療。”大衛·康普頓回應以上聲稱,説:“有口吃的人受到這樣的指責,他們的憤怒實在是難以形容的。他們所以感到氣憤,首先是由於這種講法根本不是實情。沒有任何治療方法是對所有口吃患者有效的,就算某種治療方法確實適合某個口吃患者,這種療法也不是絶對有效的。其次,由於口吃的人已經挫折重重,……任何不必要地、不公正地加重[他們的挫折感]的事都是要不得的。”
減輕口吃患者的壓力
有口吃難題的人通常不希望别人可憐他們。不過,我們卻可以用各種方法去舒緩他們的壓力。他們説話開始結巴的時候,不要顯出尷尬的神色。不要老是盯着他們的嘴巴,要望着他們的眼睛。他們一般對聽者的身勢語(身體語言)相當敏感。你如果看來輕鬆自在,就有助舒緩他們的恐懼感。一個言語治療師説:“要讓對方感到,你願意聽他説話,正如你願意聽任何人説話一樣。”
做教師的如果其中一個學生有口吃,他可以大大幫助舒緩這個學生的恐懼感。南非的教育期刊《聯合》對教師提出以下忠告:“有口吃的學生如果知道聽者並不期望自己説話流利,説話的時候通常不會結巴得太厲害。”
上述刊物也指出,教師明瞭學生的感受同樣重要。雜誌也提議教師不該因為尷尬而不跟有口吃的學生説話,倒要跟他們溝通一下,鼓勵對方抒發自己對這種毛病的感覺。教師於是可以從而知道學生最害怕在怎樣的環境下説話。雜誌指出:“學生説話有多流利,百分之80在乎你。”學生如果知道,雖然他有口吃的毛病,但仍然受人接納,他説話就會更流利。雜誌進一步解釋:“課堂如果富於學習氣氛,人人輕鬆自在,那不單口吃的學生可以得益,其餘同學也能受惠。”
以上提議也可以套用在涉及成年人的教學環境裏。
創造主體恤世人
我們的創造主耶和華上帝充分理解人類的不完美。他差遣摩西成為他的發言人,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上帝任用摩西以前,清楚知道他的口齒不很伶俐,跟人有溝通的困難。上帝也知道摩西的兄長亞倫説話流利,同摩西恰恰相反。上帝説:“我知道他是能言的。”(出埃及記4:14)可是,摩西卻具有一些更為重要的特質,例如忠貞、仁慈、信心,而且性情温和。(民數記12:3;希伯來書11:24,25)雖然摩西多番推辭,上帝卻打定主意,堅持要摩西作他人民的領袖。上帝同時也考慮到摩西的顧慮,於是委任亞倫作為摩西的代言人。——出埃及記4:10-17。
我們也可以效法上帝,體恤别人的情況。要懷着尊重的態度跟口吃的人相處,不要讓某人在言語方面的缺陷影響你對這人的看法。我們可以從一個女孩跟父親的對話看出這一點。這個父親是口吃的,他後來學會了流暢朗讀的竅門。一天晚上,父親打算一顯身手,於是在他那六歲大的女兒面前流利地朗讀了一個故事。讀完後,他感到滿意極了。
女兒待父親讀完故事後就説:“爸爸,講得好一點兒吧。”
做父親的帶點怒氣地回答:“我已經講得很好了。”
女兒卻堅持説:“不,我要你像以前一樣講的那麽好。”
這個父親雖然確實在説話機能方面有缺陷,但他的小女兒依舊愛他。所以,你日後跟有口吃難題的人相處的時候,要記得這人可能其實是頗有見地的,而且可能具有不少叫人喜愛的特質。他當然是有感覺的,所以要耐心體恤他。
[腳注]
a 本文部分名字是假名。
b 兒童對治療的反應往往比成年人較佳。安·歐文是一名資深的言語治療師,她在著作《幼年兒童的口吃》裏指出:“四分之三的兒童在長大後自然而然地不再口吃。你的孩子如果屬於另外的四分之一,通過預防性的治療,孩子也有很高機會在長大後就不口吃。”
[第25頁的圖片]
口吃的人通常害怕在衆人面前講話
[第26頁的圖片]
口吃的人如果正努力跟你説話,要耐心聽
[第27頁的圖片]
口吃的人通常怕講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