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的衣着真的值得關注嗎?
“我不知道該穿甚麽才好!”這句話聽起來怪耳熟嗎?你拿不定主意不要緊,時裝商店的售貨員總是樂於幫你一把。他們迫不及待地向你推銷最新款式的時裝,有時還把你弄得不知如何是好呢。
友儕可能慫恿你跟他們一樣,穿得隨隨便便,而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要是這樣,你就更加感到頭痛了。談到90年代的逆向潮流,一篇關於時裝的評論文章説:“臉上露出憂鬱的神情、外表顯得蒼老、疲疲塌塌的作風、沒精打采的模樣,非但不惹人反感,反而深受大衆歡迎。對某些人來説,這可説是個好消息。”
近年來,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電視主角的形象包裝、友儕的壓力、自我吹噓的風氣、自我表現的慾望,對時下的服裝潮流操有無比的影響力。年輕人特别容易給潮流牽着鼻子走。為了趕時髦,有些青少年不惜偷盜財物。
在90年代流行的服裝,有不少款式都是取材於以往一些偏激群體的裝束的,例如60年代在西方社會出現的嬉皮士。他們披頭散髮,滿面蓬亂的鬍子,一身又皺又髒的衣服,由此表明他們要擯棄傳統的價值觀念。這類叛逆的裝束卻掀起了新的潮流,男男女女都是清一色的叛逆打扮,免得跟同輩格格不入。
衣服成了突出個人、表現自我的工具。這個現象日趨普遍。衣着用品,特别是T恤衫,恍如廣告牌一樣,默默替時興的體育運動、運動紅星、形形色色的商品做宣傳。此外,衣服還可以把令人發笑的事物、抑鬱沮喪的心情、爭強好勝的態度、高尚的情操或敗壞的道德,通通顯露無遺。有些人卻穿得令人瞠目震驚。請看看近期在《新聞週刊》出現的一個大字標題:“時式服裝體現了青少年的粗暴性情”。文章引述了一個21歲男子的話,他評論身上的T恤衫説:“我穿這件T恤衫,是要讓人家知道我心情壞,不好惹。别來攪擾我!”
T恤衫的式樣、胸前和背後所展示的信息,可能隨穿着者的喜好而變化。但明顯的是,大衆喜歡趨附時尚。他們不是仿效某個群體的裝束,就是受社會風氣所影響,表現出桀驁不馴、自我至上、尋歡作樂、粗暴無禮的態度。一個設計師按個别顧客的特定要求,給定做的衣服打孔。他説:“顧客可以選擇用手槍、來福槍或機關槍給服裝打孔。這不過是另一種服裝式樣罷了。”
服裝傳遞甚麽信息?
在澳大利亞的悉尼,珍·德泰利加是鮑爾豪斯博物館服裝部的主管。她説:“從你的衣着打扮,别人通常都可以看出,你屬於哪個社會族群。”她接着又説:“你想得到哪個族群的認同,你就照着這個族群的裝束打扮自己。”悉尼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黛安娜·肯尼聲稱,衣服跟宗教、財富、職業、種族特點、教育、住址同樣重要,可以把群衆分成不同類别。《黑玉》週刊報導,在美國一所學校裏,就讀的學生幾乎全是白人,“由於白人女生把頭髮編成辮子,穿戴寬鬆下垂、‘吟快板型’的服飾,打扮得像黑人一樣,校内就爆發了”種族不和的事件。
在一些亞文化的活動上,例如音樂活動,同族的特徵也彰彰可顯。《麥克林雜誌》報導:“許多事例表明,衣着打扮跟音樂品味互相配合:雷蓋(一種牙買加流行音樂)樂迷喜歡仿效牙買加人,穿着色彩斑斕的衣服,戴上鮮艷的帽子;偏愛‘粗啞’搖滾樂的一族,就喜歡戴滑雪帽,穿花格子襯衫。”不管他們選擇甚麽樣式,不修邊幅、落拓寒酸的裝束,其實一點也不便宜。
衣着準則變成怎麽了?
專欄作家伍迪·霍克斯温登説:“一切跟你所想像的截然相反。男子的服裝一度受嚴格的衣着準則所支配,如今卻變得越來越不像樣。……總之,一切以馬虎、凌亂為準。”可是,在某些環境下,你要是衣衫不整,人家就會覺得你吊兒郎當。這樣的裝束也可以表明你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
《感知與心理運動技巧》雜誌登載了一篇文章,論述學生對教師的看法。文章説:“教師穿牛仔褲上課,雖然可以使學習氣氛輕鬆一點,卻很難贏得學生的尊重。學生很少聽取他的意見。他常常當選為最沒有學識的教師。”同一份雜誌也評論,“學生認為,穿牛仔褲的女教師給人輕鬆自在、平易近人的感覺,但看上去她怎麽也不像個學識豐富的教師,對她的尊敬也就大大減低了。不過,穿牛仔褲上課的女教師還是受學生歡迎的。”
商業世界卻流行另一種時裝款式:女強人的打扮。近年來,在事業上力爭上游的婦女越來越多。瑪麗是一家出版社的行政人員,她説:“我精心妝飾自己,務求突出自我。我要在人前展露自己的強項,擺出一幅精明能幹的樣子。”瑪麗直認不諱,她以自我為中心。
在教堂内,時尚的服飾也隨處可見,這是無可避免的。講究時髦的教徒甚至利用守禮拜的場合,去炫示最新的時裝款式。今天,教士講道的時候,仍然穿上鬆垂的長袍,但講壇下的聽衆不是穿着牛仔褲、帆布膠底運動鞋,就是打扮得十分時髦。
為甚麽要自我中心、表現自我?
心理學家指出,穿戴趨時是自我中心的表現,顯出當事人很想惹人注意。這個現象在年輕人當中尤其常見。心理學家認為,“青少年素來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一心要成為萬衆矚目的對象”。他們一身時髦打扮,目的是表達以下的信息:“你給我迷住了吧,我也是這樣對自己着了迷。”——《美國行為精神病學雜誌》。
以自我為中心的哲學思想,教人把上帝摒於腦外。商業制度又大力鼓吹這種心態,結果人人都以為自己是宇宙獨一無二的頂尖人物。但問題是,目前宇宙有近60億個這樣的“頂尖”人物呢!在基督教國境内,千千萬萬的信徒也經受不住物質主義的誘惑,一味追求“今生的享樂”。(參閲提摩太後書3:1-5。)除此之外,家庭也紛紛破裂,世人變得無情無義。面對這樣的情勢,難怪許多人都不顧一切地表現自我,追求安全感。這種作風在年輕人當中大為流行。
另一方面,有些人不但關心自己的衣着,也關心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地位。他們當然要問:衣着準則不斷改變,我該跟從到哪個程度呢?我怎麽知道自己是否穿着合宜?我的裝束會惹人誤會,甚至給人留下不良的印象嗎?
我穿着合宜嗎?
我們想穿甚麽,基本上是個人的選擇。衣着品味因人而異,經濟狀況也各不相同。風俗習慣也因地方、國家、氣候而變化。但不管你處身甚麽環境,要把以下的原則銘記在心:“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3:1)換句話説,衣着要跟場合相配。其次,要“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8。
這並不是説,我們要打扮得道貌岸然,而是指我們的衣着要“端整”,從而表明我們有“健全的思想”。(提摩太前書2:9,10)一般説來,我們只須稍稍自制一下就行了。《在職婦女》雜誌認為,高尚的品味、雅致的服飾跟自制息息相關。經驗表明,你的衣着打扮,最好不要令人瞠目驚奇。《在職婦女》説:“要穿着合宜,……好讓别人能够撇開 你的外表,集中注意你個人的優點。”
《感知與心理運動技巧》雜誌評論:“關於衣着給人留下甚麽印象、向人傳遞甚麽信息,探討這些問題的書刊指出,衣着很重要,大家既是初次相見,憑衣着去判斷對方也是無可厚非的。”一個年過40的女子表示,她過去不但打扮得花枝招展,還陶醉在自己的迷人魅力之中。她説:“我的服飾給我增添了很多麻煩。我很難分清甚麽是公事應酬、甚麽是私人約會。跟我有業務往來的男子,個個都想約我出去吃飯。”一個女會計師講述另一種服飾所産生的作用:“我親眼看過男子怎樣對待一些衣着隨便、男人模樣的女子。在男人心目中,這些女子咄咄逼人,隨時可以把對手置於死地,於是對她們百般刁難。”
一個名叫潔菲的少女發覺,自從剪了個新潮髮式後,别人對她的印象就改變了。她回想説:“我以為這個髮式只是‘與衆不同’罷了。可是,别人卻不斷問我,‘你真是個耶和華見證人嗎?’這個問題使我感到很尷尬。”潔菲不得不自我省察一下。我們“心裏所充滿的”,除了口裏講出來外,也從我們的服飾打扮流露出來,這不是真的嗎?(馬太福音12:34)你的服裝顯露出甚麽呢?一心要榮耀上帝?還是要成為大衆注目的焦點?
以“健全的思想”做裝飾
請也考慮,衣着對你個人 所産生的影響。顯露強人本色的裝束、過於講究的服飾,可以令你趾高氣揚。不修邊幅的外表,可以加深你對自己所懷有的消極看法。宣傳你心愛的電影明星、體壇健將和其他名人的T恤衫,可以驅使你把這些人物奉為崇拜偶像。真的,從你的服飾打扮,别人可以看出你的為人。
如果你打扮得妖冶動人、性感挑逗,你會給人家怎樣的印象呢?假如你要克服某些個性弱點,這樣的裝束不是使你積重難返嗎?你想招惹哪一類人的注意?我們只要聽從羅馬書12:3的勸告,就能够克服自我中心的態度、虛榮心和消極的情緒。在這節經文裏,使徒保羅勸勉我們“衡量自己,不要衡量得過高;……好叫[我]們有健全的思想”。“健全的思想”是指做事明智、通情達理。
擔任負責職務的人特别要穿得大方得體。他們的榜樣能發揮有力的影響。在基督徒會衆裏追求服務特權的弟兄,連同他們的妻子,都要服裝端整,以謙遜、尊重的態度做裝飾。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決不會仿效,耶穌在婚宴的喻例裏所挑出的男子:“王進來視察客人,見有一個人沒有穿上婚宴的禮服。”王得知這個人沒有理由不穿禮服後,就“對僕人説,‘把他手腳捆起,扔到外面的黑暗裏去’”。——馬太福音22:11-13。
由此可見,做父母的必須身體力行地勸導兒女對服飾打扮懷有健全的看法,幫助他們培養高尚的衣着品味。父母須要花時間跟兒女推理分析,有時還要堅持不懈。不過,每當别人主動稱讚我們當中的年輕人,同時也稱讚我們,衣着得體、品格高尚,我們感到多麽鼓舞啊!
真的,耶和華的僕人再也不受虛榮心、昂貴的時尚、自我中心的態度所轄制。他們讓聖經原則,而不是世界的靈,指導他們的日常生活。(哥林多前書2:12)你只要按照這些原則生活,挑選合適的服裝就應該不成問題。情形就像圖片放在相配的鏡框裏一樣,得體的衣着既不會扼殺你的個性,也不會令你人格受損。你越努力效法上帝,就越能培養屬靈的美。這種美不是單憑衣服就能有所增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