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庭生活不快樂?
這是今日的人時常提出的問題。不錯,今日比起以前有更多人提出這個問題。但是為什麼今日的人的家庭生活時常不快樂呢?
一個人需要什麼才能快樂呢?一個人若想獲得快樂,他在身體、感情和靈性上的需要必須獲得滿足。但是他怎樣可以獲得這種滿足呢?藉著營營役役地追求物質的東西嗎?若是如此,你便可以期望生活水準高的國家的人享受到快樂的家庭生活了。但是事實表明什麼呢?
在繁榮的國家裡,例如丹麥,家庭生活的不快樂顯然正在增加中。丹麥教師愛烈特·尼爾遜說:「許多家庭變成僅是小宿舍,家庭的各分子只知照顧自己。」
有許多國家的人都享有生活上的「美好東西,」包括一個舒適的家,但是在這些國家裡,家庭份子的自殺率時常很高。哥本哈根的一份日報在最近說:「今日在丹麥,自殺再次登上十五至四十五歲之間的人死亡原因的第三位。」關於這件事所具的意義,哥本哈根的《貝林晚報》說:「在這個看來無憂無慮的國家裡,這是我們不可忘記的一件重要的事,在自殺率方面我們佔世界的第二位。在我看來,這是證明物質繁榮與快樂是兩件不同的事的一個可悲證據。」
雖有高度的物質享受,家庭的分子也由於酒精中毒而不快樂。丹麥每年因酒精中毒而求醫的有二萬五千人。社會顧問柏傑德·榮高說,「我對此不感到驚異,丈夫在重重壓力之下不支倒下——這乃是公司不斷要求他增加生產率與及妻子要求他增加賺錢能力的自然結果。我亦不奇怪主持中饋的主婦由於單調乏味的家務不讓她與其他人有充足接觸而變成神經衰弱,以致她時常藉酒精和藥丸消愁。」
家庭裡的年青分子又怎樣呢?例如他們之常常濫用麻醉藥證明他們並不快樂。丹麥的司法部長說,由1963至1968年,哥本哈根因濫用麻醉藥被控的人數增加了超過百分之一千四百!最大的增加是在青年人中間。
有些人認為年青人濫用麻醉藥的原因之一是住屋的難題。但是哥本哈根警方反毒組的主任說:「濫用[麻醉藥]的人很少來自狹小簡陋的住宅。反之大部分均來自寬敞舒適的住宅,他們有自己的房間,錄音機,攝影機及其他他們喜歡的東西。吸毒者並非總是來自我們所謂的不良家庭,……他們與父母的關係並不穩固。……事實是父母根本不關心兒女在那裡。
所以這證明什麼呢?年青家庭份子的不快樂時常與缺乏父母的督導及特別與缺乏一個值得活下去的目的有關。在許多國家裡,對物質東西的過度強調結果導致不平衡的家庭生活。
有很多家庭捨棄了聖經。結果道德標準遂崩潰了。有許多家庭差不多沒有任何道德的指南。
因此有些權威認為家庭生活如此不快樂的真正原因是人們捨棄了教會。丹麥大約有百分之九十七的人口登記為教會會友,但是上教堂的人數相信不及百分之三,而且甚至這少數人亦不很經常上教堂。
但是不熱心上教堂是真正的原因嗎?教會是抵抗不道德的堅壘嗎?教會有真正提倡及謹守崇高的聖經原則,如「你們要逃避淫行」等嗎?(哥林多前書6:18)抑或教會其實正加速道德的崩潰呢?
家庭份子,特別是年青人,從教會得到什麼道德幫助呢?丹麥的大部分教士均像哥本哈根的賀爾曼教會會長一樣說:「各人必須為自己定下道德標準。……如果你向新約聖經尋找道德律則,你必定會勞而無功。」教會若如此誤傳聖經,家庭又怎能從教會獲得幫助呢?
例如有一位教士在教區雜誌裡說:「將所有性關係限於婚姻之內是毫無益處的。……從道德及基督徒的觀點來看,年青人在婚前發生性關係可以是對的,正如已婚的人……在婚外有性關係也可以是對的一般。我不是說這樣行總是對的,而是說這可以是對的,也可能是必需的。」若向一間有這種教士的教會尋求關於家庭生活的訓示,誰會得到益處呢?——Vedbæk-Gl. Holte Kirkehilsen,1964年七八月刊。
毋怪另一位教士說:「丹麥的年青人並不期望從教會得到任何幫助。」另一位教士在報章上以「教會沒有道德」為題寫了一文章,說:「在這個道德淪亡的時代,教會只可以說:你的罪得赦了。」——Rødovre Avis,1964年三月十二日刊。
鑒於這點,我們可以問:基督教國的各教會有真正幫助人培養快樂的家庭生活嗎?他們有幫助家庭份子避免過度強調物質的東西以致忽略了上帝的道的訓示嗎?它們有滿足人們的靈性所需嗎?絕沒有!
雖然家庭份子可能感到他們被教會遺棄了,他們卻沒有被上帝和純真的基督教所捨棄。你從以下的文章會獲悉上帝的道曾幫助盈千累萬的家庭尋得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