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困難地區的好消息
守望台社的辦事處時常收到來信問及在經歷猛烈逼迫的國家中基督徒同工的近況。他們的情形如何?他們正忠貞地繼續事奉耶和華嗎?他們獲得所需的衣食供應嗎?
我們可以回答説:在這些國家中,絶大多數的耶和華見證人均在信心上保持堅定。他們繼續忠貞地製造機會對别人談及耶和華的王權的榮耀。正如耶和華所應許,他祝福他們的努力,使他們能够獲得維持生活的所需。——路加福音12:22-31。
無論耶和華見證人在統治者手中受到甚麽待遇,他們繼續把使徒保羅對同工提摩太所寫的話緊記在心:“因此,我勸你……要為萬人、君王和一切有權位的懇求、禱告、代求和感恩,好讓我們可以敬虔莊重的過平靜安穩的日子。”(提摩太前書2:1,2,《新譯》)與這個禱告一致地,見證人憑着良心盡力遵守一切與上帝的命令沒有抵觸的國家法律。他們特别熱心遵行上帝的旨意,將關於上帝王國的好消息告訴别人。
態度大有改善
我們很高興見到近年來有些政府對耶和華見證人的態度大有改善,在壓制見證人的工作多年之後給予他們法律上的認可和自由。兩個傑出的例證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前這兩個國家的獨裁政府曾禁止見證人從事傳道工作。當西班牙在1970年取消禁令時,該國有11,000個見證人參加傳道工作。在11年後的今日,這個數字已增至48,000人!
現在西班牙政府當局對見證人的看法如何呢?最近發生於巴塞隆那市的一件事足以説明他們的態度。該市的市政府在一份官方刊物中對當地若干不擇手段的教派提出譴責,並且將見證人包括在内。可是,當見證人向市府官員提出申訴時,官員們立即向見證人道歉,並在刊物下一期的首頁刊登一項更正聲明,説:“我們希望宣布,巴塞隆那市政府及其屬下的政府機構均對[耶和華見證人的]協會懷有最高的尊重。”
葡萄牙的情形也同樣令人驚訝。當六個守望台的海外傳道員在1962年被逐出境時,該國只有1,285個見證人參加傳道。現在見證人的數目已超過21,000人,而該國的人口尚不及9,500,000,因此在每438個居民中便有一個見證人。
雖然葡萄牙的見證人在1978年即獲得自由,他們卻未能在南方的某個城市舉行環務大會。由於一位頭腦開明的市長的説項,他們獲准使用當地著名的市政劇場。在大會之後的第一次市議會中,市長和市議員均稱讚見證人的優良組織和他們在大會後所執行的清潔運動。
在另一個葡萄牙市鎮中,見證人自告奮勇為農業展示館鋪水泥的地面,而他們計劃在該館舉行一個大會。有七十個見證人參加工作,結果在一天之内便將其完成。市長大受感動而評論説:“我絶沒有想到這是一件可能的事。在今後三年你們可以免費在這個展示館無論舉行多少個大會也不要緊!”
社區計劃及救濟工作
甚至在迫害持續不斷的地方,耶和華見證人仍繼續為統治者祈求,希望後者會對見證人的活動懷有較為平衡和寬容的觀點。他們絶沒有懷恨在心。事實上,他們甘心樂意地在這些國家中參與自助的社區計劃。
例如非洲一個國家的社區發起了兩項自助計劃,要建築一條公路和一間學校。工作定於早上六時開始。見證人在六時之前即已抵達,並且毫無間斷地繼續工作。其他的村民則遲到,而且工作得很馬虎。然後他們開始發生口角。弟兄們卻繼續工作,直至將工程完成。自那時以來,四周的人均對勤懇的見證人較為尊重。
從見證人飽受逼迫的另一個非洲國家傳來以下的報導:“從物質上説來,我們在拘留營中的弟兄……能够在整年間大致維持自己的生活。他們有良好的收成。即使如此,我們必須對其中一部分提出救濟,特别是在衣服和藥物方面,而守望台社很樂於提供這樣的幫助。”
事實上,在普世各地每個耶和華見證人小組均採取必需的步驟去幫助他們當中真正貧乏的人。當有國家性的災難發生時,見證人立即通過當地和鄰近的守望台社分社辦事處提出協助。——使徒行傳2:44-47;6:1-6。
留下良好印象
像受人誤解的早期基督徒一樣,耶和華見證人時常受到“不利的報章宣傳”。在使徒保羅的日子,羅馬有些猶太人論及他們所知的基督徒説:“關於這教派,我們知道是到處遭人反對的。”(使徒行傳28:22,《新譯》)可是,當政治當局有機會直接認識見證人時,結果時常對見證人十分有利。為甚麽呢?因為政府官員無法不看出見證人是一群生活正直、奉公守法的公民,他們藉着改善與他們研讀聖經的人的道德水準而促進社會的福利。來自非洲西岸岡比亞共和國的消息足以證明這點。報導説:“工作在監獄中進行得很好,耶和華見證人是唯一獲准進入某些禁區的宗教團體,因為他們在幫助囚犯改過自新方面獲得良好的成績。”
在見證人尚未獲得政府認可的另一個非洲國家中,報導説:“當局對弟兄們十分尊重。我們很高興聽見官員們談及我們的弟兄,並稱讚他們的忠實和勤懇。”
耶和華見證人切望屬於生活所有階層的人均認識耶和華上帝和基督耶穌。因此他們會繼續在社會的所有階層向人宣揚關於上帝的王國政府的好消息,包括向“有權位的”人傳道在内。他們也會為這些人祈求,使“我們可以敬虔莊重的過平靜安穩的日子。”——提摩太前書2:1,2,《新譯》;約翰福音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