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廣東話)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82 8/1 18-19頁
  • “重生”——大為流行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重生”——大為流行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 相似資料
  • 「重生」是甚麽意思?
    聖經問答
  • 重生——是踏上了得救的道路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9年
  • 誰經歷“重生”?
    警醒!1988年
  • “重生”——人和上帝分别擔任的角色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2年
《守》82 8/1 18-19頁

“重生”——大為流行

“重生正大行其道。”1980年5月19日紐約《郵報》刊登一項來自洛杉磯的新聞報導如此説。該篇文章繼續説:“美國的成年人當中有超過半數具有基督徒‘重生’的恆久經驗,一項行將發表的蓋洛普民意測驗透露。資料……表明有八千四百萬美國成人對耶穌基督作出一項他們仍然認為有效的個人承擔。”在此之前不久,一項調查報導美國基督新教的青少年當中差不多有半數“具有‘重生’的經驗。”1980年7月6日的《行列》雜誌説,當時所有三位美國總統候選人,卡達、雷根和安特遜,均自稱為“重生”的基督徒。

“重生”的基督徒有時將他們在商業界的成就歸功於重生一事。據報紐約一位極為成功的商業主管説:“你將自己獻給主,主便會幫助你。有一次我必須購下邦威·泰勒,但是我卻少了二百五十萬美元,我不知道怎樣可以籌得這筆錢。這完全是個奇迹。當我購下提芬尼而尚需一百萬美元時,同樣的奇迹再次發生。”在一篇題名為“‘重生’球員日益增加”的文章中,來自三藩市的一則新聞透露有越來越多的壘球員聲稱自己曾經歷重生,該文並且引證幾位壘球員的話,認為他們的成功是由於他們業已重生的緣故。其中一位説:“我不常受到訪問,因此我想趁此機會將功勞歸於耶穌基督。他在我的生活上居於首位。”另一個球員則説:“無論是打壘球抑或從事人生的球賽,有上帝作夥伴均使事情容易得多。”

除此之外,一篇論及“電氣化的教會”在經濟上的成功的文章説:“宗教廣播成為大企業而遍布美國各地。節目的費用大部分由重生的基督徒負擔:耶利·花威爾的成功。目標:‘人的心和錢袋’。”——《華爾街日報》。

可是,並非基督教國所有的宗教人士均對這種趨勢感覺高興。例如紐約《時報》説,‘長老會對於傳福音派所擔任的角色意見分歧,而且該教派正對於“重生”團體所産生的影響進行辯論。’有些人認為這種趨向僅是感情衝動而已;一位神學院教授埋怨説,“有太多學生”由於所懷的“重生”態度而“無法接受教導”。在一間神學院裏,大約有半數學生自稱經歷重生。

一般人的意見認為“重生”的意思便是人作出一項“承擔”要事奉上帝和基督,而這便是著名的佈道家所提出的解釋。這引起了若干問題:耶穌説導致永生的路是狹窄難行的,而且只會有很少人尋得這條路。(馬太福音7:13,14)他也屢次説他的門徒不屬世界。(約翰福音15:19;17:16)耶穌的這些話怎可能與認為美國有半數以上的成年人具有“重生”經歷的聲稱一致呢?事情並非至此為止。如果一個國家有半數的成年人是“重生”的基督徒,為甚麽在這個國家裏有這麽多不法,這麽多罪行,這麽多人瞞税,有這麽多政治腐敗,有這麽多性不道德,有這麽多人崇尚物質和有這麽多人懷着“自我至上”的態度呢?聖經應許“重生”的人必定會在生意上成功嗎?上帝和基督會成為壘球員的夥伴而幫助他們在球賽上得勝嗎?

耶穌對一位猶太統治者,法利賽人尼哥底母,説:“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我説,你們必須重生,你不要以為希奇。”(約翰福音3:5,7)耶穌的話是甚麽意思呢?耶和華上帝要有些人重生的目的何在?人必須採取甚麽步驟才能重生?重生的人負有甚麽義務?在這些問題能够獲得滿意的解答之前,我們必須對於耶和華上帝的行事原則以及他對地球和人類所定的旨意確知若干基本的事實。

[第18頁的圖片]

耶穌對尼哥底母説:“你們必須重生”

[第19頁的圖片]

‘只有少數人尋得導至永生的道路’

“以色列人哪,你們當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與這地的居民爭辯,因這地上無誠實,無良善,無人認識上帝。但起假誓,不踐前言,殺害,偷盜,姦淫,行強暴,殺人流血,接連不斷。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你棄掉知識,我也必棄掉你,使你不再給我作祭司。你既忘了你上帝的律法,我也必忘記你的兒女。”——何西阿書4:1,2,6。

    中文繁體(廣東話)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廣東話)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