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生命的牧者手下’
耶穌所作的兩個感人比喻描述上帝一些仍然是他的百姓,但卻誤入歧途的人所懷的真摯關注。一個比喻論及一個牧人撇下99隻羊到曠野裏找尋失落了的一隻,“直到找着”為止。試想想牧人所感覺的焦慮。另一個比喻則談及一個婦人失去了一個銀幣,也許是一套無價的銀幣中的一個。試想想她感覺多麽焦急。她不遺餘力地四處找尋——點上燈,打掃整間屋子,“直到找着”為止。她找到之後多麽興高采烈!——路加福音15:4-10。
無疑你意識到耶穌談及一些與上帝有獻身關係,可是卻為了各種理由而偏離了正道或“迷失”了的人。也許你是其中之一。比喻中的當事人作出很大努力去尋回一些珍愛的東西,並且在找着之後為此而歡欣鼓舞。這可能使你深受感動。這些比喻表明上帝、他的愛子、聖潔的天使和你的屬靈弟兄對你所懷的關注。耶穌在上述兩個比喻之後接着説出的比喻對於“失落”的人所採取的途徑提出更多的細節。
浪子的比喻
耶穌以生動感人的方式在浪子的比喻中表明(1)何以人會隨流失去,(2)在離開真道之際可能有甚麽事發生,(3)需要怎樣才能回頭,(4)上帝所懷的歡迎態度。比喻中的兩個兒子可以比作一些像你一樣認識了天父,在信徒之家中享有豐富的靈糧及獻了身事奉耶和華的人。——路加福音15:11-32。
有各種理由使有些人像小兒子一樣離開天父的“家”。時常這僅是由於“生活的掛慮”負擔日增的緣故。(路加福音21:34,《新譯》)有時不良交往的影響使有些人未能繼續“順從真理”。(加拉太書5:7,8,10,12)對教義問題的不滿也可能使有些人“退出”。(約翰福音6:60-66,《現譯》)基本上説來,有些人若非自覺地便是非自覺地認為在耶和華屬靈的家裏有太大的約束。這些人像比喻中的浪子一樣不再希望留在父親的照顧之下。他們試圖在“遠方”尋得行動的自由。
在遠方獨處
浪子——在他花盡了金錢之後——根本找不着任何自由和樂趣。他花天酒地,過着‘放蕩的生活’。當他床頭金盡時,他被迫“投靠”當地的一個居民;後者“打發他”去放豬——對猶太人來説是最低賤的工作。他甚至餓到想吃豬的食物!——路加福音15:13-16,《新譯》。
約翰曾是個小組長老,但後來卻偏離正道而在靈性上“到遠方去”。“跟從真理無疑是一項保護,但是當你在傳道工作上不再活躍時,你便粗心大意了,”約翰解釋説。“即使你沒有做任何真正壞的事,你卻開始容忍一些細小的惡事。你對自己説,‘反正我不再參加小組的聚會了,我所做的事有甚麽要緊呢?’”另一個變成不活躍有數年之久的見證人承認説:“我的確行為不檢。但我很快便發覺與俗世的人來往可以令人墮落到甚麽程度。享受他們的交往的唯一方法是閉口不談及耶和華。你若這樣行,便會招致很多麻煩了。”
許多變成不活躍的人並沒有像耶穌比喻中的浪子一樣變成“生活放蕩”。可是所有這樣的人均意識到他們已與上帝分離而不再與他享有親密的關係了。一對變成不活躍的夫婦“在15年間從未拿起一本聖經,”可是卻在道德上保持清白。妻子解釋説:“從物質上説來,這些年間我們的景況非常順利。你可以受到環境影響而最後相信你沒有返回耶和華手下的需要。我們將自己的生活完全集中於職業和自己身上。我們試圖將一切與真理有關的回憶抹去,甚至遷往一個沒有人認識我們的地區。但這一切快樂只是糖衣而已。我們的内心其實十分痛苦。我的丈夫多年來均深感沮喪。我們不再禱告,甚至在飯前也沒有作感謝禱告。許多晚上我無法入睡。我為真理而憂慮,並且感覺罪咎。”丈夫補充説:“我們覺得自己彷彿在死牢中一般。”
與耶和華疏遠而感覺在靈性上孤獨無靠是一種痛苦的經驗。一個曾一度頗為活躍的基督徒女子説:“沒有任何事可以與蒙耶和華所嘉許相比。當你感覺沮喪,但卻無法向耶和華禱告,或者你懷疑他是否會垂聽你的禱告時,這的確是一種可怕的情況。”
“他醒悟過來”
浪子意識到自己内心的屬靈感覺而作出響應。耶穌説:“他醒悟過來。”原本的希臘字的實際意思是“他進入自己之中。”他一度在一個不真實的世界裏,“在自己之外”,但現在他已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屬靈情況。他回想到以前在父親家裏所享有的平安和豐裕。——路加福音15:17,《新譯》。
雖然浪子自行意識到這件事,迷失的人卻時常需要與人作幾次屬靈的討論,將潛伏的感覺重燃起來才能够醒悟過來。例如黛安娜在變成不活躍之際對她所認識的一位見證人透露説:“我無法返回耶和華手下。我並不愛他,而我知道我必須有這樣的動機才行。”見證人問她説:“你在剛認識你丈夫的時候愛他嗎?”“不,我怎能够愛他呢?我當時並不清楚他的為人,”黛安娜回答説。“當時我意識到,”黛安娜承認説,“我必須再次認識耶和華才會愛他。我後來與小組取得聯絡,向之請求幫助。一對夫婦在長老指導之下與我丈夫和我研讀聖經有一年多的時候,於是我們再次恢復活躍。”
可是,重返耶和華的懷抱的最大障礙之一是一種壓倒性的罪咎感。
我是否已罪無可赦?
浪子在“醒悟過來”之後的感覺是,“阿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不配再稱為你的兒子。”其他的人也有同樣的感覺——覺得自己不配再作上帝之家的成員。——路加福音15:17-19,《新譯》。
“你意識到自己曾蓄意背棄耶和華。這種罪咎使我深感不安,”維金妮亞承認説。“我再次成為活躍時,我幾經艱辛才能開始再次禱告。我不斷想道,‘既然我曾經背棄耶和華,我還配受他的恩典嗎?’”其他的人則感覺他們犯了“無可寬恕的罪”。
在浪子的比喻中,父親雖然知道兒子犯了大罪,他有將兒子的罪視為無可寬恕嗎?當孩子再次出現時,父親是否對他冷漠無情呢?絶不然!他曾留意張望兒子的歸來。據耶穌説,“他還在遠處時,他父親[就]看見了他。”(路加福音15:20,《新譯》)鄰人可能只留意到兒子蓬首垢面、衣衫襤褸,但是父親卻看見‘他’。他深知兒子走了很遠的路回來。顯然兒子已撇下了以前‘放蕩的生活’而痛改前非。——箴言28:13。
父親跑上前去擁抱兒子。兒子以為最多他只能希望成為一個“雇工”。雇工其實並非家庭的成員,而且在若干方面比奴僕更不如。他絶沒有想到父親的反應如此熱烈:“快把那最好的袍子拿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手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要吃喝快樂。”耶穌以多麽感人的方式描述父親衷心的反應!——路加福音15:22,23,《新譯》。
父親深知浪子已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放蕩的生活’使他在感情上留下創傷及失去一切金錢,在饑荒期間他捱饑抵餓,孤苦無靠,受到與豬同食的羞恥,最後長途跋涉返回父家。同樣地,耶和華意識到人在“迷失”期間所遭受的痛苦,也知道返回他手下並不容易。可是,只要我們真正悔改而願意‘改邪歸正’,我們那富於憐憫、“有豐盛的慈愛”的天父就‘不會長久責備,也不會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有些人甚至在離開基督徒的組織期間犯了大罪,後來卻衷誠悔改而向長老認罪;這樣的人可以期望獲得仁愛、體貼的待遇而最後得以完全復原。——詩篇103:8-10;130:3;以賽亞書1:18,19。
誠然,聖經談及有些不忠實的基督徒罪無可恕。可是,保羅表明這些人蓄意與真理為敵,並且輕蔑地將基督贖價的祭物踏在腳下,視作等閒。(希伯來書10:26-31)但是你曾採取過這麽極端的步驟嗎?你現在若衷誠地考慮這篇文章的資料而沒有不屑一顧,那無疑表示你仍對屬靈的事懷有若干愛好。你感覺罪咎和不安這件事實表明你尚未達到罪無可恕的地步。你可以放心耶和華會垂聽你的禱告和祈求正如他垂聽大衛的祈求一般;後者懇求他説:“[求你]赦免我的罪,因為我的罪重大。”——詩篇25:11。
‘不要害怕,我必幫助你’
兩位長老前往探訪一對變成不活躍的夫婦,後者在以往是非常熱心的見證人。談話一開始,變成不活躍的丈夫便自辯地説,他知道自己應當出去傳道教導别人。令他感覺意外地,其中名叫羅素的長老回答説,“現在我認為你不應當這樣行。假若你有一個家人病了,你會吩咐他出去到草地上剪草嗎?我們也不會吩咐你現在就出去‘剪草’。我們希望你首先復原。我們可以給你甚麽幫助呢?”仁愛的協助,包括長老們所表現的親切慷慨,幫助這對夫婦在靈性上復原過來,丈夫現在甚至再次成為長老。——可參閲雅各書5:14,15。
有些悔改的人遲疑不願再次與上帝的百姓交往,因為他們覺得無法頓時負起見證人所負的全部責任。可是耶和華是通情達理的。通常一種漸進的逐步復原最為切合實際。保羅説在他當日有些人在靈性上變成“遲鈍”而需要别人再次將真理的基本知識教導他們。(希伯來書5:11,12)這種靈糧加強他們的力量,從而使其他步驟得以成為可能。在對若干個一度成為不活躍,但後來卻得以復原的見證人所作的訪問中,大部分均説他們需要經常的協助。可是小組中的分子卻非常樂意給予這種協助。他們的感覺有如耶和華一般;耶和華告訴他的選民説“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以賽亞書41:10。
不錯,上帝説:“我必幫助你。”你可能必須擺脱若干不良的交往。你可能必須不顧一些不贊成你參加基督徒聚會的親屬的反對。也許有些事是你必須對長老認罪的。(詩篇32:3-5)但是千萬不要忘記,耶和華會幫助你。一位復原的見證人説:“耶和華讓我一次只看見一步,他給我很大的幫助。”另一位見證人補充説:“我一踏進王國聚會所,我所有的老朋友便紛紛上前與我擁抱和親嘴。他們的快樂使我大受感動。我想道,‘為甚麽我要害怕呢?’”雖然有些人可能懷有與浪子的長兄同樣的態度,大多數人卻會很高興見到你回頭。——路加福音15:25-32。
何不親自試試呢?一個在離開了相當日子之後得以復原的基督徒女子宣布説:“我無法在其他任何地方尋得内心的安寧。一旦我在靈性上再次活躍過來,其他各事便都順理成章地迎刃而解了。這個世界不能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知道你正取悦耶和華而受到他所保護使你感覺多麽欣慰。你能够在晚上安眠。現在你的生活為你帶來滿足,而且你能够培養未來在新規制裏生活的真實希望。”
你若是一隻迷失了的羊,何不邀請把這本雜誌帶給你的見證人幫助你與當地小組的長老取得聯絡呢?這樣你便可以體驗到採取彼得所描述的途徑為你帶來的喜樂和滿足:“你們從前好像迷路的羊,但現在已經回到你們[生命]的牧人和監督了。”——彼得前書2:25,《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