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代價與裨益
你喜歡兒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嗎?‘當然,’你會説。‘良好的教育裝備人過較佳的生活。受過教育的人比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佔便宜得多。’這話説得不錯。基督徒父母和其他人都希望兒女受到最佳的教育。
但是“最佳的教育”包括些甚麽在内呢?基督徒知道這包括世俗和屬靈的學問。屬靈的教育在我們有生之年均延續下去,但是人應當接受多少正式的世俗教育呢?他應當接受上專教育嗎?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雖然所有教育均有若干益處,當事人也需要為此付出代價。在甚麽方面呢?
基本的教育
教育開始於孩子上學之前,明智的基督徒父母從孩子的嬰兒時期便開始加以訓練。孩子應當受到怎樣的教養呢?使徒保羅提醒提摩太他“從小”就明白“聖經”,意即聖經中當時存在的部分。(提摩太後書3:15)因此父母在兒女還很幼小時便可以教導他們認識耶和華上帝、耶穌基督、上帝王國的重要性和聖經的其他真理。
小孩子若能够學會這些事,顯然他也能够開始學寫讀。明智的父母會花時間也教導兒女這樣行。因此,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很早便開始。
這需要付出代價嗎?只需花很少錢,但卻要花相當的時間和精神。可是,這是非常值得的。憑着這種早期的教育,孩子可以對耶和華養成衷心的愛戴,並且迅速地養成基本的學習技能。
在大部分國家中,政府在兒童大約六歲時便提供基本的世俗教育。即使這種教育大部分由税款支付而費用不大,卻可能牽涉到另一項代價。父母所無法控制的各種影響開始模鑄孩子的思想。孩子在一生中首次每天與父母分離幾小時。他可能與一些未受過教導而不認識真正基督徒的行為標準的世俗兒童相處。因此父母必須留意使兒童不致忘記了早期所受的教導。
付出這樣的代價值得嗎?大部分父母認為是值得的。在學校裏,兒童在許多知識範圍方面受到廣泛的教育。他們可能開始學會一些在一生中均很有價值的技能。此外,雖然他們住在家裏,他們卻有機會在不受父母監管時表現對耶和華的愛戴。
可是,有一個代價是明智的基督徒父母不願付出的。他們不會迫使兒女如此努力求學,以致兒女沒有精神或時間剩下來研讀“聖經”或事奉上帝。為甚麽他們不願這樣行呢?因為雖然世俗教育具有若干價值,唯獨基於“聖經”的教育才能使人有“得救的智慧”。(提摩太後書3:15)那一樣更重要:裝備人過一生中幾年的世俗教育?抑或裝備人永遠活下去的聖經教育?
書院與大學
在許多國家中,兒童小學畢業之後通常繼續接受中學教育。在這個階段,許多基督徒父母記得耶穌曾受過訓練成為木匠,遂鼓勵兒女獲得某種職業上的訓練。(馬可福音6:3)他們知道孩子長大之後要負起各種責任,現今便是開始裝備兒女負起這些責任的適當時機了。——提摩太前書5:4,8。
有些父母納罕他們是否應當鼓勵兒女接受大學教育。為甚麽呢?在貧窮的國家中,大學教育可能看來是獲致成就的最好方法。這可能看來提供經濟上的安全和甚至更多益處。奈及利亞一位教育家説:“父親……希望兒女成為醫生、工程師、建築師、會計師以求提高家庭的社會地位。”
可是,當基督徒父母計劃兒女的教育時,這是他們應當置於首位的事嗎?許多父母不以為然。他們寧願找尋其他方法去裝備兒女過未來的生活。為甚麽呢?因為大學教育所帶來的裨益時常不值得為其付出高昂的代價。
代價
《奈及利亞每日時報》論及大學教育在金錢上的代價説:“社區負擔……沉重的賦税;父母放棄了奢侈品,有時甚至不得不犧牲一些亟需的物品,有職業的青年亦將收入的頗大部分撥作這個用途;這一切均是為了確保兒女、監護人和自己得以享受高等教育的果實。”
基督徒父母作出這樣的犧牲以求送兒女入大學讀書是明智之舉嗎?也許你在經濟上負擔得起。可是還有另一項代價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嗎?時常有。例如,一個青年男子的父母容許他前往歐洲攻讀大學。他在外國求學有為他帶來經濟安全或提高他的家庭在本國的地位嗎?沒有。他在大學裏受到新的“朋友”慫恿而吸毒,結果服食過量毒品而喪生。另一個非洲青年前往美國大學攻讀。後來他由於吸毒縱酒而被懷疑腦部受損,結果被送回家。這些青年的父母付出多麽慘重的代價!
其他基督徒父母也付出沉重的代價。一個青年男子前往本國一間離他家鄉頗遠的大學攻讀。他後來停止與基督徒同工交往,也不再事奉耶和華。他抛棄了“從小”學得的真理,現在他甚至對聖經的教訓也表示懷疑。
很不幸地,這個青年男子並非唯一的例證。還有其他人雖然自幼受到教導去事奉上帝,現在卻成為進化論者、無神論者而肆意批評聖經的真理。這是因為聖經錯了而現代哲學是對的嗎?絶不然。這乃是因為他們在大學裏一方面與其他的基督徒分離,同時不斷受到各種無神的見解所攻擊。結果他們的信心軟弱下來,最後在靈性上死去。可悲的是,使他們陷於這種情況中的時常是他們自己的父母。
使徒保羅説,“不良的交往會破壞有用的習慣。”(哥林多前書15:33,《新世》)有些對基督徒最不利的交往——在靈性和道德上説來皆然——可以在大學校園裏見到。上述的經驗表明,缺乏經驗的青年人離開家庭而落入一種充滿不道德、吸毒、縱酒、性變態和反叛的政治思想的環境中可能導致甚麽後果。為了提高家庭的聲望或獲得薪酬較優厚的工作而付出這樣的代價值得嗎?
平衡的觀點
但是,也許有人會提出異議,並非每個上大學的人都失去基督徒的信仰或吸毒過量而身亡。不錯,有些大學畢業生成為基督徒小組中受人器重的辛勤成員。但是請想想,並非每個在繁忙的街道上玩耍的孩子均會被駛過的汽車撞死。有些孩子得以安然無恙,長大成人。但是你會因為這樣便讓你的孩子在交通繁忙的街道上玩耍嗎?
這是不是説上大學是不對的呢?這是每個父母應當自行為兒女決定的事。可是,在作出這樣的決定時,父母應當考慮一下上述的事實。也許學生上大學時能够住在家裏。或者他能够住在親屬家裏,後者可以留意他的交往和鼓勵他在履行基督徒的責任方面保持活躍。但是考慮過所有環境之後,付出這樣的時間和努力是值得的嗎?大學教育會使人更有能力事奉上帝嗎?
許多父母覺得,鑒於他們可能需要為大學教育付出可怕的代價,特别是兒女若必須在沒有人監管之下前往另一個城市或國家求學的話,大學教育可能帶來的裨益是不值得的。反之,他們指導兒女學習某種技能。例如當兒女在中學就讀之際,學校裏設有關於各種技藝的課程可以幫助青年人學會一種使他在畢業後能够謀生的技能嗎?在若干國家中,有些大約為期一年的專門職業學校可以使學生學得各種技能,或者使一些在中學裏開始學習的技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這樣的父母也認真考慮過他們希望兒女怎樣運用自己的一生。他們要兒女光宗耀祖?發財發達?能够在父母的晚年予以照顧?對一個沒有基督徒信仰的家庭來説,懷有這樣的目標是可以了解的。但是基督徒無疑具有較高的目標。
使徒保羅提出警告説:“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落在試探中和陷阱裏;又落在許多無知而有害的私慾裏,使人沉淪在敗壞和滅亡中。”(提摩太前書6:9,《新譯》)耶穌也提出警告説:“你們不能服事上帝,又服事金錢。”(馬太福音6:24,《新譯》)你豈不同意有這麽多大學生失去信心的一個原因是其中許多人正“服事金錢”或“想要發財”嗎?由於在對物質貲財的態度上沒有聽從聖經的勸告,他們使自己淪為各種破壞信心的主張和行為的犧牲品。
使徒約翰説:“這世界和一切屬世的慾望都正在消逝;但是,實行上帝旨意的人要永遠生存。”(約翰一書2:17,《現譯》)你若相信這句話,你就會留意使兒女獲得一種主要能够裝備他遵行上帝旨意的教育。‘但是,’也許有人會説,‘今日生活很艱難,年輕人——特别是來自貧窮家庭的話——需要獲得很大的幫助才行。’這是真的。但是上帝應許我們,我們若將他的王國置於生活上的首位,他便會將我們所需的一切賜給我們。(馬太福音6:33)我們還能够獲得較此更大的幫助嗎?
大衛王在成為君王之前曾被迫在曠野中過着逃亡的生活。因此他知道備嘗憂患的滋味。可是他説:“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卻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討飯。”(詩篇37:25)只要我們將上帝的王國置於生活上的首位,上帝自有能力在現今幫助我們,正如他在大衛的日子能够幫助他一樣。
因此,我們能够給予兒女的最佳教育無疑是在屬靈和世俗的教導方面保持平衡的教育。世俗的教育有其價值。但是追求世俗教育若意味到要犧牲屬靈的事,就不值得付出這樣的代價了。關於兒女的教育,我們最好聽從使徒保羅的勸告:“時候不多了,從今以後,……享受世上財富的,[應當]像不能够盡情享受。因為現有的這個世界快要過去了。”——哥林多前書7:29-31,《現譯》。
平衡的教育所導致的結果會使所有基督徒父母快樂。兒女會在信心上增強,讚美上帝及為父母增光。許多由父母以這種方式教養成人的年輕基督徒現今正以全時的傳道員和海外傳道員的身分為上帝服務,他們的確過着令人滿意的生活。他們的父母為他們感覺多麽自豪!他們真正‘在年輕的日子記念偉大的造物主。’他們表明他們信賴造物主而非信賴這個世界。——傳道書12:1。
當這個制度最後遭遇末日時,獲得一種平衡、敬虔的教育而有良好響應的青年人會與他們那敬畏上帝的父母一同渡過災劫而永遠事奉上帝。這便是你希望兒女享有的前途嗎?若然,就要幫助他們獲得一種會永遠造益他們的教育。——約翰福音17:3。
[第12頁的精選語句]
大學教育雖然可以帶來若干裨益,但所需付出的代價值得嗎?
[第13頁的精選語句]
父母們,你們希望兒女怎樣運用自己的一生?
[第14頁的精選語句]
追求世俗的教育若意味到要犧牲屬靈的事,這樣行就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