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所採用的生動修辭方法
你能够想像在生活上沒有言辭嗎?言辭不但表達事實,同時也吸引我們的注意,打動我們的感情及激發我們的想像力。言辭曾轉變歷史的潮流。
對聖經來説這件事特别真確——在歷史上一切記錄下來的言辭中,聖經乃是最有效的例證。為甚麽聖經這麽有效呢?因為這本書是上帝命人寫下的道,同時也因為它以生動的方式將上帝的思想表達出來。這也部分是由於聖經採用生動的修辭方法之故。
‘像一棵樹’
最簡單的修辭方法是明喻。這個方法雖然簡單,卻非常有效。明喻是甚麽呢?我們若説一個人“像牛一樣壯健”或“像驢一樣固執”,我們便使用明喻了。藉着“好像”或“有如”一類的字詞,我們將兩件其實頗為不同的東西加以比較,但兩件東西卻共同具有一種顯著的品質,例如氣力或固執。
例如聖經告訴我們,喜愛上帝律法的人好像一棵樹。在甚麽方面?“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詩篇1:3)誠然,人和樹頗為不同,但是栽種在豐富水源旁邊的樹的茂盛卻使詩篇的執筆者不禁想起喜愛耶和華的律法的人所享的屬靈繁榮。——詩篇1:2。
“世上的鹽”
隱喻與明喻頗相似。它們也強調兩件非常不同的東西之間的類似之處。明喻使用“好像”或“有如”一類的字詞,隱喻則彷彿把一件東西當作另一件東西一般。
耶穌有一次對門徒説:“你們是世上的鹽。”當時他所用的便是隱喻。(馬太福音5:13)門徒並不是實際的鹽。但鹽是一種防腐劑,門徒則持有一個能够保全許多人的性命的信息。‘你們是鹽’(隱喻)這種説法比説“你們好像鹽”(明喻)有力得多。
隱喻在聖經裏十分常見。例如以下耶穌的話便提出若干例子:“我就是門”;“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約翰福音10:7-9,11;馬太福音5:14-16。
“連一根頭髮也必不損壞”
另一種修辭方法是誇張法。這種誇張如此顯然,以致留下難忘的印象。母親若告訴孩子,“我已經告訴你一百萬次不要這樣做!”她所用的便是誇張法。
耶穌曾使用一個令人驚訝的誇張法,他警告説:“為甚麽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馬太福音7:3)你讀到這句話時豈不是本能地感覺驚愕麽?耶穌以多麽有力的方式勸告我們,自己既有這麽多重大過失,就不要敏於批評别人的微小過失!法利賽人“把蚊蟲濾出來,卻把駱駝吞下去”又如何?——馬太福音23:24,《新譯》。
請也記得耶穌如何以難忘的方式描述耶和華會留意保護他的僕人:“你們連一根頭髮也必不損壞。”(路加福音21:18)不,基督徒的頭髮並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反之,耶穌以這句誇張的話毫無疑問地指出,他的門徒雖然“被衆人恨惡”,卻會受到保護。——路加福音21:17。
“死就作了王”
擬人法是另一種修辭方法。我們若將一件沒有生命的東西當作活物來説,我們所用的便是擬人法。例如聖經告訴我們,“從亞當到摩西,死就作了王”;“憂愁歎息盡都逃避”;“智慧在街市上呼喊。”(羅馬書5:14;以賽亞書35:10;箴言1:20)死亡、憂傷、歎息和智慧並不能真正作王、逃避或呼喊。但是藉着把它們當作如此行一般,聖經描繪一些很容易讓人想像和記得的鮮明意象。
修辭法受人誤解
這些以及其他許多修辭方法使聖經活過來。它們使聖經的話栩栩如生。但可能有個難題。聖經所用的若是修辭方法,但讀者卻不察覺,那便可以導致誤解了。
例如,耶穌有一次説:“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你看出他所用的是修辭方法嗎?(馬太福音24:35)許多人並沒有看出,他們認為耶穌在這裏表示有一天地球會被毁滅。但當時聽耶穌説話的人會獲得這樣的印象嗎?
很少可能。他們從希伯來文聖經獲悉地球會永遠長存。(詩篇104:5;傳道書1:4;以賽亞書45:18)因此他們會看出耶穌其實只是以生動的方式強調他的話的恆久性而已。耶穌的話若比天地——而天地是永存的——更為恆久,它們便極為恆久了!倘若不可能的事竟然發生,天地果然廢去,耶穌的話會仍然有效。這的確是個引人注意的誇張法!——可參閲馬太福音5:18。
另一次耶穌説,“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它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説的一切話。”你能够在這段話中看出修辭方法嗎?(約翰福音14:26)有些人認為這段話表示聖靈是個實際的個體。但是聖經時常將聖靈與其他並非個體的力量或事物相提並論,以致這樣的見解不可能是對的。(馬太福音3:11;以弗所書5:18;使徒行傳6:3,5;13:52;哥林多後書6:4-8)顯然耶穌只是運用我們稱為擬人法的修辭方法而已。
不錯,聖經所用的修辭方法在教人和感動人方面是有力的工具。它們使上帝的道活過來。它們提出良好的例子説明我們可以怎樣作有效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