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聖經所懷的錯誤觀念
超過八百萬英磅!僅是為了購買一本書——這是個多麽驚人的代價!可是,1983年12月在倫敦舉行的一場拍賣中,當拍賣商以小木槌擊檯時,代表西德政府的買家的確付出這個高昂代價。甚麽書值這麽多錢呢?被拍賣的是聖經的一部分,其實是寫成於12世紀,以藝術字畫裝飾的福音書。
無論買方為了甚麽原因付出如此高價購買上述的抄本,令人感興趣的是有人願意付出這個高價所購買的藝術品是聖經的一部分。這反映出許多人的看法,認為聖經是無價之寶。可是其他的人卻對聖經存有懷疑或甚至敵意。為甚麽呢?
流行的錯誤觀念
許多人,特别在基督新教的國家中,聲稱聖經好像一只舊提琴,你可以將其用來彈奏許多曲調。他們覺得聖經可以用來證明許多彼此衝突的道理。他們説:‘事情視乎你怎樣去解釋。’這種見解正確嗎?
誠然,人可以引用聖經去試圖支持不同的觀點。但人若斷章取義,豈不是可以使任何作家的著作均看來自相矛盾嗎?可是,這樣行可説是忠實嗎?耶和華見證人認為忠實地閲讀聖經並不容許人對主要的道理作出自相矛盾的解釋。
聖經本身説,“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説的。”(彼得後書1:20)換句話説,感動人寫成聖經預言的力量並非僅是人的能力,反之乃是上帝的聖靈或動力。上帝便是第一位先知,他藉着他的隱形動力感示人寫下所有真確的聖經預言。
另一個流行的錯誤觀念是,基督教希臘文聖經所顯示的是一位宅心仁厚的上帝,希伯來文聖經所顯示的卻是一位睚眦必報,殘暴不仁的上帝。法國散文作家斯當達爾(Stendhal)寫道,上帝“是個暴君,充滿了報復的思想;他的聖經只談及可怕的懲罰。”這樣的見解來自一個以無神思想和生活放蕩著稱的人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很不幸地,許多以基督徒自居的人,甚至包括若干教士在内,也懷有類似的見解。
事實是,在原本以希伯來文和希臘文寫成的部分,聖經均確鑿不移地聲明只有“一位上帝”。(哥林多前書8:6,《新譯》;申命記6:4)兩部分均表明上帝是慈悲、公平、仁愛和堅定的。(出埃及記34:6,7;詩篇103:6-8;約翰一書4:8;希伯來書12:28,29)聖經中有些最親切感人的寫作載於希伯來文的部分,例如在詩篇裏。另一方面,“新約”對惡人所遭受的嚴厲懲罰作了若干生動的描述。(帖撒羅尼迦後書1:6-9;啟示錄18,19章)聖經自始至終向公義的人提出一個奇妙的希望。(創世記22:17,18;詩篇37:10,11,29;啟示錄21:3,4)因此,聖經自首至尾都是和諧一致的。
一本“基督新教的書”?
在世上億萬的天主教徒當中,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是聖經是一本“基督新教的書”。我們不能責怪誠懇的天主教徒懷有這樣的見解。有多個世紀之久,天主教會禁止人閲讀以拉丁文之外的其他文字寫成的聖經。結果大部分天主教平信徒均無法閲讀聖經。誠然,自1897年以來,特别是自從第二次梵諦岡會議(1962-1965)以來,天主教徒有權閲讀羅馬教廷所認可的通俗文字版本的聖經。但傳統是根深柢固的。因此在天主教勢力大的國家中,一般人仍然提起閲讀聖經便聯想到基督新教。
近年來雖有許多天主教徒購置聖經,他們對於閲讀這本書仍然懷有若干驚懼之感。何以故呢?因為他們的教會依然聲稱閲讀聖經可以造成危險。為甚麽會有危險?因為羅馬天主教會説聖經並不含有基督教真理的全部啟示。反之這本書需要“傳統”去加以補充。《天主教聖經》教授奧佐(Georges Auzou)在《天主之道》(La Parole de Dieu)一書中寫道:“傳統是先於、環繞、補足和超越聖經的……。[這]可以幫助我們明白何以教會從未將閲讀聖經或研究聖經定為嚴格的義務或絶對的必需。”
何以要讀聖經?
可是,世界各地有許多誠懇的天主教徒正紛紛購置聖經及尋求幫助去明白這本書。許多感到失望的基督新教徒和甚至有些曾寄望於共産主義、社會主義或科學的人也同樣行。
宗教記者伍德羅(Alain Woodrow)曾分析人們對屬靈的事恢復興趣的原因,他在巴黎的《世界報》寫道:“首先,這是人們對於在思想、理念、政治和科學方面的各大制度遭遇失敗一事感覺失望而發生的自然反應。”他舉出進一步的理由,包括“對各教會感到失望,因為它們與俗世的政治和經濟勢力妥協。”最後他認為所謂“對末日的恐懼”也是個理由。
你也許是許多開始閲讀聖經的人之一。若然,你需要知道怎樣閲讀聖經才能有豐富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