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震驚世界的一年
“1914-18年的大戰彷彿一片焦土地帶,把那個世代和我們的世代隔開。這場大戰奪去了盈千累萬的人的性命,……就這樣,人的信念毁了,思想也改變了,只留下夢想破滅的永久創傷。大戰在實際上,也在心理上,在兩個時代之間形成了一道鴻溝。”——摘自《光榮的塔樓——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世界狀況,1890-1914》,巴爾巴拉·塔奇曼著。
“這件事雖差不多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卻未完全過去,因為在這個意義重大的二十世紀開始時年紀尚輕的人,有成千上萬仍然活着。”——摘自《1914》,林恩·麥克唐納著,1987年出版。
何以要對1914年感興趣?你可能説:‘我所關心的是未來,不是過去。’面對諸如普世的污染、家庭生活崩潰、罪惡激增、精神病日益普遍、失業率高漲等難題,人類的前途也許看來十分暗淡。可是,很多曾探討1914年所含意義的人,卻對一個較好的未來懷有可靠的盼望。
數十年來,《守望台》一直向人闡明,人類在1914年所經歷的乃是“苦難陣痛的開始”。這句話來自耶穌基督的偉大預言,當時他正論及人類的邪惡制度遭遇末日之前所要發生的事。——馬太福音24:7,8,《新世》。
今日,有少數人對1914年發生的戲劇性事件依然記得很清楚。這個年長的世代會不會在上帝挺身挽救地球,使它不致遭受毁滅之前即已過去呢?聖經預言説不會,因為耶穌曾應許説:“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我實在告訴你們,這 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馬太福音24:33,34。
為了明白1914年深具歷史意義的原因,請考慮一下1914年上半年之前的世界情況。當時,各強國的君主——諸如俄國沙皇尼古拉、德國皇帝威廉、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等——操有很大勢力。他們每人能够動員四百多萬兵士,將其全部派上戰場。但是他們的祖先簽署了所謂的神聖同盟,聲稱上帝授權給他們去統治一個龐大“基督教國家”的不同部分。
據《大英百科全書》説,這個盟約“對19世紀的歐洲外交趨勢操有強大影響”。統治者利用這個盟約去反對民主運動,同時大力鼓吹所謂君權神授的主張。威廉皇帝曾致信沙皇尼古拉説:“我們基督教君主負有一項來自上天的神聖責任,要維護[君權神授]的原則。”這意味到歐洲諸王以某種方式與上帝的國有直接關係嗎?(可參看哥林多前書4:8。)支持這些君主的各教會又如何?他們自稱信奉基督教,但這樣的聲稱是有事實根據的嗎?我們可以從1914年之後接着幾年所發生的事清楚看出答案。
突然,在八月
英國政治家温斯頓·丘吉爾寫道:“1914年的春夏,歐洲顯出異乎尋常的平靜。”當時一般人均對未來表示樂觀。路易·斯奈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書中寫道:“1914年的世界充滿了希望和應許。”
誠然,多年來德英兩國一直互相傾軋。不過,正如歷史家G.P.果奇在《六朝治下》一書中解釋説:“1914年,在歐洲爆發衝突的可能性反而不及1911、1912或1913年。……兩國政府的關係比過去多年來更好。”據英國1914年的内閣閣員温斯頓·丘吉爾説:“德國看來跟我們的想法一樣,決心要謀求和平。”
可是,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皇儲在薩拉熱窩遇刺,戰雲便開始出現了。一個月後,弗朗茨·約瑟夫皇帝向塞爾維亞宣戰,並命令軍隊進侵該國。與此同時,1914年8月3日的晚上,威廉皇帝頒下命令,一支德國大軍突然侵入比利時,並且繼續向法國推進。翌日,英國向德國宣戰。至於沙皇尼古拉,他也動員龐大的俄軍,準備跟德國和奧匈帝國作戰。神聖同盟無法制止歐洲各君主使這個大陸陷於血腥的互相屠殺中。然而,還有更大的震驚即將來臨。
到聖誕節結束?
戰爭雖然爆發,卻沒有使人們的樂觀冷卻下來。許多人相信戰爭會帶來一個較好的世界。在歐洲各地,成千上萬的人群集起來,表示他們對戰爭全力支持。A.J.P.泰勒在《歐洲爭霸戰——1848-1918》一書中寫道:“除了純粹從軍事的角度去看之外,在1914年沒有人認真考慮戰爭的危險。……沒有人想到這會導致一場社會大災難。”相反,很多人預料這場戰爭不出數月便會結束。
可是,在歐洲人慶祝1914年的聖誕節之前很久,一場充滿血腥的僵局已沿着長達700公里的戰壕形成,從南面的瑞士一直伸展至北面的比利時海岸。這條戰線稱為西線。1914年的最後一天,德國作家赫伯特·蘇兹巴赫在他的日記中提及這件事。他寫道:“這場可怕的戰爭持續不斷,起初人們以為戰事會在數週内結束,現今卻看來遙遙無期。”與此同時,在歐洲其他地方,俄國、德國、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軍隊正互相廝殺、血流成河。衝突不久便蔓延至歐洲以外的地方去。在各大洋、在非洲、中東,以及太平洋的海島上,都有戰役進行。
四年之後,歐洲已飽受摧殘。德國、俄國,以及奧匈帝國各自損失一至二百萬兵士不等。俄國甚至在1917年爆發的布爾什維克革命中結束了君主制度。對歐洲各君主和支持他們的教士們來説,這是多麽令人震驚的事!現代歷史家仍然對此表示驚訝。戈登·布魯克謝潑德在《王族的沒落》一書中問道:“這些在彼此之間大部分有血緣或姻親關係的統治者,大家都致力於保全自己的王權,何以竟會讓自己陷於兄弟相殘的血腥屠殺中,把多個同胞骨肉消滅,剩下來的也元氣大傷呢?”
法國也在大戰中損失了逾100萬兵士。至於大英帝國,她的君主制度在大戰之前已受到削弱,在大戰中更損失了逾90萬兵士。總括來説,在這場大戰中,有900多萬兵士喪生,2100萬軍人受傷。《世界書籍百科全書》論及非戰鬥人員的傷亡説:“沒有人知道有多少平民死於疾病、飢餓和其他與戰爭有關的因素。有些歷史家相信,平民與兵士的死亡人數不相上下。”1918年蔓延環球各地的西班牙流行性感冒則奪去了另外2100萬人的性命。
急劇的轉變
大戰結束之後,世界跟以往大不相同了。由於基督教國屬下不少教會曾積極參與戰事,很多劫後餘生的人對此大失所望,遂紛紛捨棄宗教,轉而採納無神論的主張。其他的人則轉而追求物質財富和享樂。據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教授在《春祭》一書中説,在1920年代,“享樂主義和自我崇拜的傾向均顯著增加。”
埃克斯坦斯教授解釋説:“大戰破壞了人的道德標準。”交戰雙方均受到宗教、軍事和政治領袖的教導,把屠殺視為合乎道德。埃克斯坦斯承認:“這令到自稱基於猶太基督教的道德觀遭受沉重的打擊。”他補充説:“在西線,妓院不久便成了軍事基地的附屬物。……在後方,道德亦大為低落。賣淫的事劇增。”
的確,1914年造成了很大改變。它並沒有帶來一個較好的世界,大戰也沒有像許多人所希望一般,成為“終止一切戰爭的戰爭”。相反,正如歷史家巴爾巴拉·塔奇曼評論説:“延續至1914年的幻想終於破滅,熱心隨之冷卻,逐漸陷入一片失望中。”
雖然如此,有些目擊1914年的悲劇的人並沒有因這年所發生的事感到意外。事實上,早在大戰爆發之前,他們已一直預料會有一段“可怕的災難時期”來到。這些人是誰?他們知道一些甚麽事,是别人所不知道的?
[第5頁的附欄]
英國在1914年表現樂觀
“差不多整整一個世紀,沒有敵人在我們領土附近的水域内出現。……我們甚至難以想像有任何事可能威脅到這些平靜的海岸。……倫敦從沒有這般熱鬧、繁榮,從沒有這麽多事可做、可看、可聽。事實上,不論老幼,人根本沒有意料到,自己在這個無可比擬的1914年所目擊的,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燈火熄滅前》,杰弗里·馬庫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