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許多人感到絶望?
享有較好生活的希望——終於實現了!柏林圍牆在1989年11月倒塌。許多生活在當時稱為東德的地方的人對這個希望深信不疑。可是,過了一年多之後,這些人卻埋怨“資本民主政體的苛酷世界比柏林圍牆保護下的生活更難應付”。結果如何?人們大失所望,繼而心灰意冷。
國内和社區的暴力迫使不少人逃離家園往外地尋求安全,但卻鮮有結果。有些人甚至最後變成無家可歸,而要露宿街頭。在若干地區,這些人當中有很多受制於繁複的官僚作風。他們無法興建住宅,因為沒有工作。他們既沒有住址,便找不到工作。政府福利機構雖設法幫忙,卻需要時間去解決這些難題。於是挫折、絶望之感遂油然而生。
許多女子在絶望之餘採取不顧一切的行徑。法律系講師蘇珊·愛德華兹博士在題名為《1990年代婦女與罪案》的報告中解釋説:“年輕女子涉及[賣淫]乃是經濟需要的直接結果,而非缺乏自律或家庭背景之故。”照樣,離家找尋工作的青年男子也往往大失所望。結果,他們有些在絶望之餘,為求兩餐一宿,只好踏上作‘男妓’之途,出賣自己的身體供同性戀者淫辱,同時更落入犯罪集團的魔掌中。
苛酷的政治實體、暴力、經濟不景均能造成若干程度的絶望。甚至專業人士也不例外,他們既要應付日益嚴重的經濟難題,又要力求維持富裕的生活方式。結果如何?正如古代的所羅門王説:“壓迫可使智者行事癲狂!”a(傳道書7:7,《新世》)不錯,絶望正使越來越多的人尋求最極端的出路——自殺。
最極端的出路
少年自殺的事件頻生,這顯示甚至少年人也備受絶望的禍害所影響。英國一位新聞專欄作家問道:“何竟我們的時代有這許多青少年感到絶望?”倫敦精神病學院的埃里克·泰勒醫生對年齡從8至16歲、因服毒被送進醫院治療的兒童作了一項研究。他報告説:“令人吃驚的是,不少兒童竟對一切都感到絶望。”英國記錄每年大約有10萬宗蓄意服毒的事件;這些事件雖非致命,卻是人在絶望中發出求助的哀鳴。
英國一個慈善機構發起了一項運動,鼓勵人以同情的態度傾聽絶望者的申訴。該機構的顧問聲稱,他們藉此向人提供“死亡以外的選擇”。不過他們承認,他們無法實際解決促使人絶望的各種難題。
《星期日通訊員報》評論説:高漲的自殺率反映出“人際的隔膜程度和社會缺乏凝聚力”。何以今日的自殺率特别高?該報認為“無家可歸、縱酒日增、愛滋病威脅,以及精神病院關閉”等因素均足以驅使個别的人陷入絶望的深淵,結果認為除了結束自己的性命以外,别無解決難題的方法。
人有希望把絶望打消嗎?的確有!耶穌發出的口號是:“你們就當挺身昂首”!(路加福音21:28)他的話是甚麽意思?究竟我們有甚麽希望?
[腳注]
a 根據哈里斯、阿切爾和沃爾特克合編的《舊約神學詞彙集》説,譯作“壓迫”這個語詞的原文字根與“加重擔於、踐踏和壓服地位較低的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