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國與奴隸買賣
在19世紀期間,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海外傳教士均一致反對買賣奴隸。不過,他們並非一向都採取這樣的立場。在此之前各世紀,雖然奴隸買賣造成了可怕的痛苦,海外傳教士卻不僅贊成買賣奴隸,甚至還參與其事。
自15世紀發現繞過好望角的貿易航線後,海外傳教士開始陸續抵達非洲的東西岸。可是,三個世紀後,非洲的傳教工作差不多終止了。歸信者寥寥無幾,一個原因是基督教國參與買賣奴隸。C.P.格羅夫在《在非洲培植基督教》一書中解釋:
“隨同基督教傳教團而來的是,買賣奴隸的業務大事擴展。教會並不認為這有甚麽不妥。事實上,甚至傳教團自己也擁有奴隸;設於羅安達的耶穌會隱修院便擁有1萬2000名奴隸。奴隸買賣在安哥拉和巴西兩地間建立起來之後,羅安達的主教安坐在碼頭區的石椅上,為那些離鄉背井的貨物祝福,且向他們提出應許:當人生種種嚴峻的考驗過去以後,將會是幸福的未來。”
《從早期至19世紀的非洲》一書引述C.R.博克瑟的話,證實耶穌會的海外傳教士並不“反對黑奴制度”。博克瑟補充説,在羅安達,奴隸登上開往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的船隻之前,“會被帶到鄰近的教堂去,……由教區的教士為他們分批施洗,每次數百人。”他們給奴隸灑過“聖水”後,對奴隸説:“現在你們已是天主的兒女。你們要到西班牙人的地方去;你們會在那裏學習有關信仰的事。别再想念你們的家鄉了。……要懷着善意上路。”
當然,贊成買賣奴隸的,不僅是基督教國的海外傳教士。杰弗里·穆爾豪斯在他所著的《傳教士》一書中解釋:“在18世紀下半葉以前,大多數的人都對此表示贊成。”穆爾豪斯舉出托馬斯·湯普森為例。托馬斯·湯普森是18世紀一個基督新教傳教士,他寫了一份傳單,題名為:《非洲的黑奴買賣證明與人道的原則和天啟宗教的律法一致》。
然而,既然基督教國參與奴隸買賣,她無疑必須分擔使千百萬非洲奴隸遭受可怕苦難的罪責。《大英百科全書》説:“在前往西印度群島途中,奴隸死亡的損失達百分之12.5;在牙買加,百分之4.5的奴隸在港口或被賣出前死去,另有三分之一則在接受‘鍛鍊’之際喪生。這並不包括在離開非洲之前死去的奴隸在内。”
不久,耶和華上帝便要跟基督教國和其他形式的偽宗教算帳,因為它們不但寬容這一切可怕的流血罪,甚至還加以贊助。——啟示錄18:8,24。
[第8頁的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圖片説明奴隸給擠進販奴船裏的方式
[鳴謝]
Schomburg Center for Research in Black Culture/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Astor, Lenox and Tilden Fou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