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真理是可以獲致的嗎?
瑞典大學城烏普薩拉的一名男子喜歡對屬靈的事尋根究底。他決定研究城裏各種不同的宗教,甚至前往參觀他們從事崇拜的地方。他聆聽教士講道,並訪問了一些教徒。他發覺似乎只有耶和華見證人才認為自己“找到了真理”。他不禁納罕,世上有這麽多不同的宗教主張,何以耶和華見證人能作出這樣的聲稱。
以你自己而言,你認為宗教方面的真理是可以獲致的嗎?人能够決定甚麽是絶對的真理嗎?
哲學與真理
研究哲學的人的看法是:獲致絶對的真理是人所辦不到的。你也許知道,有人將哲學界定為“致力於解釋生命起源和存在的科學”。但實際上,哲學極少探索到這麽深的層面。瑞典作家阿爾夫·阿爾貝格在《哲學歷史》一書中寫道:“鑑於許多哲學問題的性質,要提出肯確的答案是不可能的事。……許多人認為,所有形而上學的[意即與事物的首要原理有關的]問題都屬於這……一類。”
因此,那些試圖用哲學去解答人生重要問題的人最終時常感到失望和苦惱。瑞典作家貢納爾·阿斯博林在他所著的《思路與宗教信仰》一書中説:“我們看出的一點是,大自然對人的關注並不比它對蝴蝶或蚊子的關注更大。……在宇宙和世界裏發揮作用的各種力量面前,我們是無能為力,絶對無能為力的。每逢世紀末,文學作品時常表現這樣的人生觀;這個時代的人都曾寄望於進步,憧憬未來會有較好的日子。”
真理的啟迪是必須的嗎?
顯然,人無法僅憑自己的力量就找着關乎生命的真理,看來他們永遠也不會找到。因此我們有充分理由認為,某種來自上帝的啟示是不可或缺的。許多人稱為大自然之書的自然界就提供了若干啟示。即使它沒有就生命的起源提出確定性的細節,它卻清楚表明,有一種解釋比純粹從物質方面去解釋生命遠較令人滿意。事實上,一條向上生長的青草所跟從的法則與坍塌的洞穴裏一堆石頭所跟從的法則截然不同。在自然界,生物的結構和組織跟死物大異其趣。因此,一位悉心研究法律和宗教的人有理由作出以下的結論:“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羅馬書1:20。
但要找出誰在背後策劃這一切的設計和組織,我們必須獲得進一步的啟示才行。我們豈不應當期望有這樣的啟示存在嗎?期望創造地上衆生的造物主將自己向受造之物揭露出來,這豈不是個合理的想法嗎?
聖經聲稱含有這樣的啟示。我們時常在本刊向讀者提出接受這項聲稱的充分理由。許多有思想的人都接受了這項聲稱。事實上,聖經執筆者很敏於向人表明,他們所寫的資料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創作。這件事本身的確頗不尋常。我們發覺,聖經裏的衆先知採用諸如“耶和華如此説”一類的話達300多次。(以賽亞書37:33;耶利米書2:2;那鴻書1:12)你也許留意到,著書和寫文章的人通常都急於在著作上簽上自己的名字。然而,寫聖經的人卻甘願退居幕後;有時我們甚至很難確定聖經某部分的執筆者究竟是誰。
聖經的另一個特色是内在的和諧。鑑於聖經的66本書是在一段長達1600多年的時期裏寫成的,它的内在和諧確是非同凡響。假設你走進一家公共圖書館,選出66本在一段超過16個世紀期間寫成的宗教書籍,然後將各書合成一册。你會期望這本書含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而且傳達一個首尾一貫的信息嗎?當然不會。要是這樣就必須有個奇迹才行。請考慮一下這件事:聖經的各書確實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而且各書更互相提出佐證。這足以表明,必然有一位策劃者,一位共同的作者,去指引聖經執筆者將資料記錄下來。
然而,你會找到一項特色,它比任何東西更能證實聖經的確是來自上帝的。這就是預言,即預先寫下、預告未來會有甚麽事發生的資料。諸如“在那日”和“末後的日子”一類的片語是聖經所獨有的。(以賽亞書2:2;11:10,11;23:15;以西結書38:18;何西阿書2:21-23;撒迦利亞書13:2-4)耶穌降生之前幾百年,希伯來文聖經已預告發生在他身上的多項細節——從他誕生到去世為止。因此,最合理的結論是,從聖經我們可以找到關乎生命的真理。耶穌親自證實這點説:“你的道就是真理。”——約翰福音17:17。
宗教與真理
許多甚至自稱相信聖經的人都認為,絶對的真理是無法獲致的。美國教士約翰·S·斯龐評論説:“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想法,不應再認為自己擁有真理,别人非接受我們的見解不可。我們必須意識到,絶對的真理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羅馬天主教作家克里斯托弗·德里克提出一個理由去解釋,何以人對尋得真理懷有這種消極的看法:“人一談及宗教‘真理’,就暗示自己才知情,……你暗示别人可能錯了;這自然是不行的。”
然而,身為一個有思想的人,考慮一些與此有關的問題會使你得益不淺。如果真理是無法獲致的,何以耶穌會説:“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何以耶穌的一位使徒會説,上帝的旨意是“要各式各樣的人得救,並且對真理獲得確切的認識”?為甚麽在基督教希臘文聖經裏,在與信仰有關的事上,“真理”這個語詞竟出現了百多次?如果真理是無法獲致的,為甚麽聖經這麽多次談及真理?——約翰福音8:32;提摩太前書2:3,4,《新世》。
事實上,耶穌不但指出真理是可以獲致的,而且也表明,如果我們想自己的崇拜蒙上帝悦納,就必須尋得真理。一個撒馬利亞女子想知道純真的崇拜形式是怎麽樣——是猶太人在耶路撒冷所奉行的崇拜,還是撒馬利亞人在基利心山所從事的崇拜。耶穌的回答並沒有表示真理是無法獲致的。相反,他説:“那用心靈按真理敬拜父的,才是真正敬拜的人;因為父在尋找這樣敬拜他的人。上帝是靈,敬拜他的必須用心靈按真理敬拜他。”——約翰福音4:23,24,《新譯》。
許多人聲稱,‘聖經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因此人根本無法確定甚麽是真理。’但聖經的措辭是否真的這樣含糊,以致你無法肯定它的意思是甚麽?誠然,有些預言性和象徵性的話可能頗難明白。例如,上帝告訴但以理先知,他所寫的書含有許多預言性的話,這些資料要等到“末時”才會被人完全理解。(但以理書12:9)顯然,有些比喻和象徵是必須經過闡釋才能明白的。
可是我們可以清楚看出,關於基督教的基本道理,以及按真理敬拜上帝所不可或缺的道德價值觀,聖經的主張其實十分明確。在這些問題上,聖經絶沒有留下任何足以産生矛盾解釋的餘地。在致以弗所人的信中,執筆者談及基督教的信仰只有“一個”,由此表明基督徒不應懷有多種不同信仰。(以弗所書4:4-6,《新譯》)你也許納罕,‘如果聖經不能同時有多種解釋,為甚麽世上有這麽多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呢?’我們只要回顧一下耶穌的使徒們死後不久,偏離純真基督教信仰的叛道主張開始形成的那段時期,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麥子和稗子’
耶穌曾在麥子和稗子的比喻裏預告這項叛道所生的影響。耶穌自己解釋,“麥子”代表真正的基督徒;“稗子”則代表冒牌或叛道的基督徒。耶穌説,“人睡覺的時候,”“仇敵”將稗子撒在麥田裏。撒播稗子的行動始於使徒去世之後。比喻表明,真正基督徒與冒牌基督徒難以分辨的情況會持續到“世界的末了”。由於宗教的田地充斥着許多名義上的基督徒,在許多世紀期間,辨認真正的基督徒殊不容易。然而,到了“世界的末了”,情形就會改變了。“人子”要“差遣使者”,將冒牌的基督徒從真正的基督徒當中分别出來。這意味到,像在使徒的日子一樣,屆時基督徒會衆會很容易被人辨認出來。——馬太福音13:24-30,36-43。
以賽亞和彌迦的預言均預告,‘在末後的日子’上帝會將從事純真崇拜的人重新召集起來。以賽亞説:“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説: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上帝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我們只要客觀地留意事實,就可以看出以賽亞的預言正在我們的日子獲得應驗。——以賽亞書2:2,3;彌迦書4:1-3。
可是,基督徒會衆的增長並非憑藉人的力量而達致的。聖經告訴我們,耶穌預告他會“差遣使者”去從事收割工作。他同時表示,這樣行是要達成一個特定的目的:“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裏,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馬太福音13:43)這件事表明,基督徒會衆會在普世推行一項予人啟迪的教育工作。
今日耶和華見證人從他們在232個國家地區内執行的工作可以看出,這些預言已獲得應驗了。沒有偏見的人只要將耶和華見證人的信仰、行為標準和組織結構跟聖經作一比較,就能清楚看出,他們在這些方面跟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會衆完全一致。每逢見證人將自己的信仰稱為“真理”,他們並不是自我吹噓;相反,他們這樣行是由於他們認真查考過上帝的話語聖經;他們緊守聖經的教訓,並視之為量度宗教的惟一正確標準。
早期的基督徒將自己的信仰稱為“真理”。(提摩太前書3:15;彼得後書2:2;約翰二書1)當時他們視為真理的教訓,我們今日也視之為真理。耶和華見證人邀請所有人親自研究聖經,然後確定這件事。我們希望這樣行能為你帶來快樂,不是僅因為找到一個優於别人的宗教,而是因為找到了真理!
[第5頁的附欄]
與真理抗衡的哲學見解
證實主義:認為所有關乎宗教的見解都是無從證實的胡言;哲學的宗旨是要將所有肯確的科學理論結合成為一個整體。
存在主義:提倡這個主張的人深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況所影響,因此他們對人生懷持消極的看法。他們着重查究人在面對死亡和生命空虛之際所感的痛苦。存在主義作家薩特説,鑑於沒有上帝,人被撇下在一個絶對冷漠的宇宙裏。
懷疑論:認為在關乎存在的問題上,人無法僅憑觀察和推理去達致任何目標或獲致任何共通的見解。換言之,人無法在這個問題上獲知真理。
實用主義:主張信念的真正價值全憑它對人的利益,諸如重新制定教育、道德和政治架構,有甚麽貢獻而定。實用主義認為真理本身並無價值可言。
[第2頁的圖片鳴謝]
Page 3: Second from left: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 Right: Sung Kyun Kwan University, Seoul, Ko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