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業之患警醒!1996年 | 3月8日
-
-
失業之患
《儆醒!》雜誌駐意大利通訊員報導
在多個發達國家,失業率持續上升,政府不得不採取應急措施。發展中國家的失業情況也令人擔憂。在一些國家,以往人人看來安居樂業,如今失業卻成了當前的大難題。千百萬人飽受失業之苦,大部分還要供養兒女。意大利人多半認為,“首要的煩惱”就是砸飯碗。失業人數有增無減,前所未見的社會弊病也隨之而來。年輕人所以濫用藥物,吸毒成癮,部分原因是由於失業而造成的。千千萬萬的人因為求職不遂而不能安眠。此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可能隨時遭受解雇……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承認:“世人普遍認為,失業大概是當今最可怕的現象。”歐洲共同體委員會寫道:“大家都知道這個現象有多普遍,所引致的後果有多嚴重;不過,要解決這個棘手的難題又談何容易呢!”一位專家指出,失業“就像幽靈一樣,再次在歐洲大陸上出沒,大衆為此提心吊膽”。歐洲聯盟(歐盟)目前大約有2000萬人失業。1994年10月,意大利的官方統計數字表明,僅在該國就有272萬6000人找不到工作。據歐洲聯盟總幹事帕德里克·弗林認為,“從社會和經濟角度來看,我們必須着手解決的首要難題就是失業率上升。”你要是賦閒在家,又或者隨時有可能被解雇,你當然會了解那種惶惶不安、焦慮不已的感覺。
失業這個問題並不是僅限於歐洲。失業之患席捲美洲各國,甚至波及非洲、亞洲和大洋洲。近年來,東歐各國也感到經濟困難,失業人數與日俱增。誠然,失業情況因國家而異。但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歐洲和北美洲的失業率會長時間保持高企,失業人數遠遠超出過去數十年來的記錄。a經濟學家雷納托·布魯内塔指出,形勢“每況愈下,越來越多人就業不足;就算有職位空缺,薪酬待遇也普遍下降”。
有如脱韁之馬
失業之患已實際影響到整個經濟層面,各行各業相繼裁員:農業首當其衝,因為增加機械操作,以致勞動力過剩,許多工人被迫失業。工業界緊接其後。自從1970年代以來,工業界一直深受能源危機影響,不得不大量裁減冗員。現在輪到服務行業了。世人以往認為,任職服務行業,例如從事商務或教育工作,就彷彿找到鐵飯碗一樣,如今連鐵飯碗也打破了。二十年前,失業率一旦超過百分之2或3,公衆就會大起恐慌。時至今天,工業國家只要能够抑制失業率在百分之5或6以下,就會引以自豪。事實上,許多發達國家的失業率都比上述數字高得多。
按照國際勞工組織(勞工組織)的定義,失業者是指目前沒有工作的人,現正積極尋找工作,準備隨時上班。有些人卻長期就業不足,又或者每週只能幹幾個小時零工,他們又怎麽樣?關於部分時間工作,不同的政府有不同的界説。在某些國家,有些人實際上是失業的,官方統計數字卻把他們當做受雇者計算。關於在業、失業的分别,由於兩者的定義並不明確,要斷定到底誰是失業者實在不容易。有鑑於此,統計數字不過是顯露片面事實而已。歐洲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根據官方統計,[經合組織的成員國]共有3500萬人失業,這個數字並沒有把失業情況全面反映出來。”
失業代價沉重
統計數字並沒有透露全部實情。歐洲共同體委員會聲稱,“從經濟和社會角度來看,失業的代價非常沉重。政府一方面要不斷支付失業救濟金,與此同時國庫又損失大量税收;失業者要是有工可做,庫房自然有大筆所得税進帳了。”許多政府認為,失業救濟金的開支日益加重,實在難以擔負;雇員也不好過,深知政府會隨時提高税率以求應付開支。
失業問題並不僅是有案可稽的事實和數據。失業是個人的切身經歷,箇中苦處實不足為外人道;不論男子、女子,還是年輕人,社會各階層無一能够完全免受失業問題的打擊。在“最後的日子”,世人既要面對種種難題,如果又碰上失業的話,就會覺得百上加斤了。(提摩太後書3:1-5;啟示錄6:5,6)“長期失業”所帶來的衝擊尤其沉重。人如果長時間失業,又欠缺有利條件,找着工作的機會就顯得更加渺茫了。説來遺憾,有些人可能就此要永遠賦閒在家。b
不少心理學家發覺,現今越來越多失業者遭遇精神和心理難題,情緒起伏不定;他們感到灰心喪氣,逐漸變得不思進取,有些失業者還喪失自尊。在供養兒女的父母眼中,失業是切身的悲慘經歷,簡直苦不堪言。他們覺得一切希望都破滅了,生活頓時變得毫無保障。今天,有些專家實際留意到,雇員因為擔心自己有可能被解雇,就逐漸呈現出所謂的“提前憂慮”徵狀。這樣的憂慮不但能够損害家庭關係,還可能引發悲劇;近年來,失業者紛紛自尋短見足以表明這點。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覺得很難打入勞動市場;大概因為這個緣故,他們與社會總是格格不入,動不動就訴諸暴力。
“腐敗制度的俘虜”
《儆醒!》雜誌訪問了好幾位失業者。現年五十歲的阿爾曼多指出,失業就等於“眼巴巴地看着30年來的工作成果付諸東流,被迫從頭開始”。他覺得自己“已淪為這個腐敗制度的俘虜”。在弗朗切斯科‘看來,大禍已經臨頭,一切希望都化為泡影了’。斯特凡諾“覺得,現存的生活制度令人大失所望,灰心喪氣”。
另一方面,盧恰諾在一家著名的意大利汽車廠任職,他在車廠的技術管理部工作了差不多30年,最後還是給辭退了。他“多年來一直勤懇工作,本着良心辦事,努力證明自己是信實可靠的;眼見雇主把自己多年的辛勞看作一文不值”,他“感到憤憤不平,白白地給雇主欺騙了”。
展望即失望
關於未來的情況發展,經濟學家的預測各有不同。1930年,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樂觀地預料,在今後50年内,“人人都會有自己的工作”;過去數十年來,世人一直相信人類有能力實現這個理想,使人人都安居樂業。1945年,聯合國憲章也指明,要盡快達到以下的目標,就是為所有人提供就業機會。直至近期,世人仍然相信,社會進步就是指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同時上班時間不用這麽長。可是,情況卻不是這樣。過去十年來,經濟持續衰退,結果導致“全球就業危機,形勢是自30年代的大蕭條以來最惡劣的”,勞工組織這樣報導。南非至少有360萬人失業,其中包括300萬非洲黑人。甚至連日本也經歷危機,去年有200多萬人找不到工作。
失業之患到處蔓延,原因究竟是甚麽?有關方面建議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
-
失業——原因何在?警醒!1996年 | 3月8日
-
-
失業——原因何在?
在多個國家,許多人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辛勤幹活,長時間的體力勞動把他們弄得精疲力竭。有些人甚至要做危險工作,所掙得的工資卻不過是區區之數。幾年前,在其他國家地區,不少人仍然相信,他們一旦受雇在大商號工作,又或者在政府機關任職,就可以高枕無憂,直到退休為止。時至今天,大企業再也不能為雇員提供理想待遇;不管甚麽職級,誰也不能保障自己不會被辭退。為甚麽呢?
難題成因
不論有學位與否,盈千累萬的青少年一踏出校門,就發覺畢業等於失業。舉例説,意大利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失業者是年輕人,年齡介乎15歲至24歲不等。受雇階級力求保存飯碗,他們的平均年齡也不斷上升。有鑑於此,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如果想打入勞動市場,就變得越發困難了。投身社會的婦女日益增多,甚至在她們當中,失業率也相當高。因此,一批接一批的勞動新手不得不竭力奮鬥,務求在這個人浮於事的社會尋找立足之地。
自從工業機械問世以來,種種的技術革新引致勞動力變得過剩。由於輪班時間長,工作又勞累不堪,工人希望機械操作會減輕工作負擔,甚或廢除輪班制度。自動操作不但能够促進生産力、減少工傷事故,同時也降低勞工需求。因自動化而變成冗員的工人若不學習新技能,就要冒長期失業的危險了。
時下商品充斥市場,剩餘貨物堆積如山;有些人因此認為,經濟增長已到了極限。此外,失業人數日益增多,商品銷路也相應下降。市面商品因供過於求而滯銷。企業家先前興建了大型工廠,以期提高生産效率;現今經營大型工廠已不再合算,企業家要不是把工廠關閉,就是將其改作其他用途。勞動階級就這樣淪為犧牲品,被迫失業。在經濟衰退期間,人力的需求減少了。即使經濟復甦,工人也難望重操故業,被裁減的職位大都不再復設。很明顯,失業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
社會禍患
既然人人都有可能砸飯碗,失業其實是社會的一大禍患。有些國家提供各種不同的應變方法,使受雇階級免受失業之苦,例如削減工資並縮短每週的工作時間。不過,其他人如果想找工作的話,獲聘的機會就越發顯得渺茫了。
不論受雇者還是失業者,雙方都因為就業問題,不時提出抗議,頻密程度日益加劇。失業者呼籲當局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受雇階級則力求保障,以防失去現有的職位。雙方目標並不總是一致的。意大利《全景》週刊報導,“雇主往往要求下屬超時工作,失業者始終被迫賦閒在家。長此下去,社會可能會分裂為兩派,……一方是超時工作者,另一方是被淘汰的求職人士。失業者很想找飯碗,成功與否差不多完全取決於别人的善意。”論到歐洲的經濟增長,專家指出受惠的主要是受雇階級,而不是失業者。
此外,失業也跟本地經濟狀況有關。在某些國家,例如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失業情況往往因地區而異,各地需要大不相同。工人是否願意學習新技能,前往其他地區尋找工作,甚或移居國外呢?失業者能不能另謀生計,這些都是關鍵因素。
解決有望?
大多數人都寄望經濟好轉。有些人卻表示懷疑,認為在2000年之前,經濟難望有起色。在其他人看來,經濟已漸入佳境,只不過增長緩慢而已。意大利的失業率近期下降,由此可見,經濟確實好轉了。經濟復甦並不一定指失業人數會減少。正因為經濟增長不大,各行各業寧可善用現有的人力資源,也不願增添人手。換句話説,“經濟好轉了,不過就業機會還是沒有大幅增加。”此外,失業人數的增長率,往往比提供就業機會的增長速度來得要快。
今天,國家經濟日趨全球化。有些經濟學家認為,開創廣袤的越境貿易區,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也許能够促進世界經濟復甦。這種趨勢誘使商業集團轉移陣地,在工資低廉的地區經營業務,工業國的人民因而喪失就業機會。粗茶淡飯的勞工則眼巴巴看着微薄的薪酬入不敷出。難怪在多個國家,群衆憤然上街示威,反對國家簽訂越境貿易協議,有些示威者還訴諸暴力。這種形勢絶不是偶然的巧合。
專家各自提出不同的方案,以求抑制失業浪潮。視乎提案者是誰——是經濟學家、政治家,還是勞動階級,不少對策都是互相抵觸的。有些人提議政府減税,藉此鼓勵工商界增加員工。另一些人建議政府插手干預,提供巨額援助。其他人則提議,重新分配工作,縮減工作時間。有些大商號早已採取這樣的措施。在上個世紀,工業國無不按部就班,減少每週的工作時間;不過,失業人數還是沒有下降。經濟學家雷納托·布魯内塔堅稱,“所有政策都是成本大而效益少,始終無濟於事。”
《快報》週刊得出以下的結論,“我們不該自欺欺人,要解決失業問題談何容易呢。”問題真的非常棘手嗎?失業問題有沒有解決方法?
[第8頁的附欄]
由來已久的問題
失業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多個世紀以來,勞動階級間中也會被迫失業。以往大型建築計劃一旦竣工,成千上萬的工人就會失去飯碗,直至另謀生計為止。在這段期間,他們至少可以説生活是朝不保夕的。
在中世紀,“現代的失業問題雖然尚未出現”,但不是人人都安居樂業的。(《古今失業境況》)在那個年代,世人無不認為,誰不工作,誰就是飯桶、無賴。約翰·伯内特解釋説,遲至19世紀,英國有不少分析家“依然認為,失業者大都是無家可歸的‘流氓’、露宿街頭的流浪漢”。——《游手好閒》。
直到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公衆才意識到失業是社會問題。”政府紛紛成立特别委員會,專責研究失業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法。1895年,英國下議院成立了特别委員會,負責調查“失業苦況”。失業已成了社會禍患。
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人飽受失業之苦,公衆就這方面的社會意識大大提高了。在大戰期間,列國瘋狂地製造武器,差不多人人都有就業機會。可是,到1920年代初期,西方國家面臨經濟衰退,形勢每況愈下,結果世界從1929年起就經歷大蕭條,工業國無不遭受嚴重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許多國家,經濟再度蓬勃發展,失業人數下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指出,“今日的失業問題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世界出現石油危機,各行各業不得不大幅裁員。電腦資訊發展一日千里,許多工人因而成了冗員。勞動市場一再遭受沉重打擊。世人一度認為,白領階級和管理階層生活安穩;如今失業率持續上升,連鐵飯碗也打破了。
[第7頁的圖片]
要求增加就業機會並不能解決失業問題
[鳴謝]
Reuters/Bettmann
-
-
擺脱失業之苦——如何及何時?警醒!1996年 | 3月8日
-
-
擺脱失業之苦——如何及何時?
像創造主一樣,人是可以從工作尋得喜樂的。很恰當地,聖經把工作稱為“上帝的恩賜”。(傳道書3:12,13;約翰福音5:17)工作要是趣味盎然,我們就可以從中取樂,因自覺有用、為人所需而深感滿足。儘管工作多麽枯燥乏味,看來也沒有人想遭受解雇。在職人員既可以支取固定薪金,又可以過井井有條、宗旨明確的生活,他們還可以確立自我的價值。難怪失業者一般認為,“找飯碗比甚麽都重要”。
尋找工作
正如我們在上文指出,勞動市場非常複雜,真是千頭萬緒。因此,尋找工作的途徑也五花八門。政府如果提供失業津貼的話,工人只要符合資格,就可以申請領取。要是合適,失業者也可以前往就業服務中心登記,利用這些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其他人實行自創就業機會。不過,他們還需謹慎行事。創辦事業往往需要大量經費,應付巨額開支也許相當吃力。此外,自行經商的人還要認識課税制度,尊重財政法例。在一些國家,創業者要有非凡本領才能够在商界站得住腳!——羅馬書13:1-7;以弗所書4:28。
求職可不容易,有些人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才找到飯碗。他們按部就班、鍥而不舍地申請差事。其他人查看招聘廣告,然後寫信應徵,又或者在報章刊登求職啟事。有些本地報章願意免費替求職者刊登待聘廣告。關於尋找工作,《儆醒!》雜誌不時向年輕人和成年人提供切實可行的有用建議。a——參看第11頁附框。
你必須適應環境。不管甚麽工作,你都要甘願嘗試,包括你不大喜歡的差事在内。不少專家指出,在求職見工期間,雇主通常一開始就查問申請人以往的工作經驗,失業有多久。在未來雇主看來,長時間脱離工作常規並不是好現象。
年輕人如果在求學階段善用時間,好好學習若干實用技能,畢業後就有較大機會蒙雇主垂青。財政學教師阿爾貝托·馬約基説,“在非熟練工人當中,失業情況尤其嚴重。”
感情上的支持關係重大
對前景抱樂觀看法的確關係重大。你能够找着工作還是繼續賦閒在家,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採取積極態度。對於别人在感情上所提供的支持,失業者無不深表感激。别人的關懷能够幫助他們避免離群獨處,或變得不思進取。人一旦被辭退,就難免會把自己跟在職友儕互相比較,以致喪失自尊。他們如果在感情上獲得支持,就可以逐漸恢復自信。
要量入為出也許不容易。斯特凡諾説:“我因為擔心得不得了,覺得很難好好利用空閒時間。”弗朗切斯科回想説:“失業使我緊張不安,我變得吹毛求疵,常常藉故向身邊密友挑錯。”碰上這樣的情況,家人的支持能起重大作用。既然沒有收入,家庭各成員就要隨機應變,降低生活水平。佛朗哥在同一公司服務了23年。到43歲的時候,晴天霹靂,公司把他辭退了。他説:“自從我失業以來,太太一直抱樂觀態度,對我處處鼓勵,事事支持。”阿爾曼多尤其感激妻子“勤儉持家,節省開銷”。——箴言31:10-31;馬太福音6:19-22;約翰福音6:12;提摩太前書6:8-10。
聖經原則能够幫助我們振作精神,保持積極,以免忽略較重要的事。《儆醒!》雜誌訪問了上文提及的失業者,他們都從聖經尋得予人安慰的保證,自覺跟上帝更親近。(詩篇34:10;37:25;55:22;腓立比書4:6,7)與耶和華上帝享有親密關係的確至為重要,他應許説:“我決不離棄你,決不撇棄你。”——希伯來書13:5。
不論失業者還是在職人士,上帝的話語鼓勵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上培養各種有益的特質。耶和華見證人老實正直,深受雇主賞識,難怪他們不時會成為雇主爭相聘用的對象。他們遵從聖經勸告,勤奮工作,絶不偷懶,從而證明自己是信實可靠的工人。——箴言13:4;22:29;帖撒羅尼迦前書4:10-12;帖撒羅尼迦後書3:10-12。
擺脱失業的幽靈
社會人浮於事,癥結在於世人自私自利、貪得無厭。聖經説得不錯,“這人管轄那人,令人受害。”——傳道書8:9。
人為統治已進入“最後的日子”了,不久就會被鏟除,屆時失業及其他難題都會迎刃而解。(提摩太後書3:1-3)人類確實需要一個煥然一新的世界。真的,在正直公平的統治下,正義的人類會在這個新世界裏安居樂業,而貪心的人就會蕩然無存。(哥林多前書6:9,10;彼得後書3:13)由於這個緣故,耶穌教人祈求上帝的王國來臨,天父的旨意在地上成全。——馬太福音6:10。
上帝的話語不但預告困擾人類的若干主要難題會被除去,同時也説明王國會怎樣造福世人:“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别人不得住;他們栽種的,别人不得吃;……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他們必不徒然勞碌,所生産的,也不遭災害。”(以賽亞書65:21-23)不久失業的幽靈就會永遠消失。你如果想進一步知道,上帝會怎樣解決失業問題,請與區内的耶和華見證人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