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道就是真理」
體會上帝的筵席
在耶穌所講的許多比喻中,有一個論及有人擺設一個「大筵席」而邀請許多客人。比喻說:「他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眾人一口同音的推辭。」——路加福音14:16-20。
比喻中的這一部分是什麼意思呢?a擺設『大筵席』的人非耶和華上帝莫屬,因他是「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的賜予者。(雅各書1:17)從一位國王為兒子擺設婚筵的相仿比喻我們也可以看出這點。(馬太福音22:2)他派出去邀請賓客的僕人按理說來應該是耶穌基督,因他曾為天父發出邀請。但那「大筵席」是什麼呢?這象徵承受屬天王國的機會。——馬太福音4:17。
承受天國的邀請在什麼時候和向誰首先發出呢?耶穌在他三年半的傳道工作中顯然已發出這項邀請。那時一般宗教領袖應比其他的人捷足先登而成為屬天王國的成員,因為他們熟悉希伯來文聖經,故在體會這項邀請方面居於有利的地位。耶穌曾吩咐一個被他治癒的人不要告訴任何人而只給祭司察看,由此可見這班人所享的優先機會。——馬太福音8:4。
這批人首先獲得承受天國的機會一事也從耶穌在傳道工作將近結束之際對宗教領袖們所說的話可以見之:「上帝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當時的宗教領袖不願意接受上帝的邀請。他們對於追求自私的名利比對上帝的王國更感興趣。——馬太福音21:43,45;23:37,38。
比喻繼續說:「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裡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路加福音14:21。
比喻中的這一部分特別自五旬節以來開始應驗。有一批被輕看和蔑視的人(像被富人瞧不起的拉撒路階級一般)受到邀請,並且踴躍發生響應。這兩批人在「一錢銀子」的比喻中也顯出截然的不同,在這個比喻中整日工作的人對僅工作一小時的人獲得同樣的薪酬大表不滿。——馬太福音20:1-16;路加福音16:19-31;使徒行傳2:14-41。
在五旬節之後的三年半期間,這項承受王國的邀請僅限於向猶大國中卑微的平民發出。可是,正如比喻接著說:「僕人說,『主阿,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還有空座。』」於是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裡,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這第三次邀請的範圍更廣了,伸展到耶路撒冷城外。這非常適當地代表承受王國的緊急邀請伸展到以色列國之外的外邦人當中,哥尼流一家便是首先接受這項邀請的人。——路加福音14:22,23;使徒行傳10:1-48。
現代的情形也是一樣,正如富人和拉撒路的比喻以及「一錢銀子」的比喻所表示一般。宗教領袖仍然首先獲得機會。可是由於對個人的私利比對上帝的王國更熱心,他們遂找藉口推辭。他們的位置既空著,於是那些在靈性上貧乏、殘廢、瞎眼、瘸腿的人遂受到邀請而熱烈響應。這項邀請甚至伸展到異教國家中,使筵席的座位得以坐滿。——啟示錄14:1,3。
可是,耶和華上帝不僅為那些有分承受天國的人擺設筵席,而且也為「另外的羊」在地上擺設一桌豐盛的筵席。(約翰福音10:16)以賽亞書25:6,8論及這筵席說:「在這山上萬軍之主耶和華必為萬民用肥甘擺設筵席,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設擺筵席。他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主耶和華必擦去各人臉上的眼淚。」b
請想想這筵席意味到什麼!它不僅為萬民預備豐盛的物質糧食,而且也供給他們豐盛的靈糧。此外,屆時地上不再會有眼淚,也不再有憂傷。甚至死去的人也得以復活,因為不然我們就不能說耶和華吞滅死亡直至永遠了。
你喜歡參加這個筵席嗎?若然的話,你就必須符合若干條件,像那些被邀參加「大筵席」的人一樣。當你聽見擺設筵席的好消息時,千萬不要推辭或不予理會,也不要將其置於次要的地位。反之,你必須先求上帝的王國和他的義。這意味到你必須關心你靈性上的需要,體會到人活著不單靠食物而是靠耶和華口中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6:33;5:3;4:4。
這也意味到你必須經常吸收靈糧,不但個別地研究上帝的道,並且在上帝子民所舉行的聚會中與別人一起聆聽關於上帝的道的解釋和教訓。此外,這也意味到將你所學的實行出來,因為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我們須要作的是那一種工呢?就是參加現今在進行中的偉大傳道工作,將上帝王國的好消息告訴一切願意聆聽的人以藉此遵行馬太福音24:14的預言性命令。這也包括使萬民作基督門徒及為他們施洗在內。做這件工作需要有忍耐與毅力才行。——約翰福音4:34;馬太福音28:19,20。
既然有這大好的機會擺在你面前,請不要再推辭了。反之要像以賽亞一般;他一聽到上帝的呼召便響應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若能這樣行,你現在便可以分享屬靈的筵席,並在上帝於新規制裡為萬民擺設的筵席中也佔一席地位。——以賽亞書6:8。
[腳注]
a 可參閱英文《守望台》雜誌,1944年十月一日刊。
b 可參閱《守望台》雜誌,1965年十月十五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