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廣東話)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75 7/1 387-389頁
  • 希望有什麼根據?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希望有什麼根據?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5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有根據的希望
  • 以聖經為根據的希望現在便能造益人
  • 上帝的時間表指向今日
  • 如何強化你的希望
  • 聖經——予人希望的書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0年
  • 緊緊持守上帝所賜的希望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22年(研讀版)
  • 真正希望何處尋?
    警醒!2004年
  • 希望
    洞悉聖經(下冊)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5年
《守》75 7/1 387-389頁

希望有什麼根據?

這位六十餘歲男子一向辛勤工作。他生長於美國新澤西州,精力充沛,從不生病,可是突然開始感覺不適。他試圖將這種感覺置之度外,但沒有成功。這並不足為奇,因為經過診斷,透露他患了癌症。他嘗試過各種療法,在一間著名的癌症醫院住了幾個星期。出院時看來已經痊癒,精神健康如昔。可惜為時不久,他的健康又逐漸衰退,很快就現出百醫罔效的徵象。但他在全部過程中卻依然愉快樂天。何以故呢?因為他有一個有根據的希望。

此外,有一對加拿大籍夫婦,結婚時彼此恩愛非常。可是那位丈夫後來轉業在一間酒店樂隊裡演奏,又在無線電臺裡兼職,這使他每晚工作至深夜,而妻子卻要在日間上班。於是他們的生活開始彼此脫節。不久之後,看來除了離婚別無他途。但後來有些事情進入他們的生活當中,使他們同心合意地復合起來。那是什麼呢?一個有根據的希望。

美國維吉尼亞州一個嬉皮士的遭遇也可為一例。他對自私的人管理世界的方式感覺完全失望。結果,他失去一切理想。可是當他發現作為嬉皮士也得不到快樂時,他又轉向別處尋找。終於,他也和許多像他的人一樣,尋得一個為他帶來快樂的有根據希望。

有根據的希望

誠然,不少人談到希望便露出輕蔑口吻。可是一個人的希望是否證明有價值抑或僅導致失望端視乎希望有什麼根據而定。誠懇地渴望做對的事的人絕不會毫無希望的。何以故呢?因為耶和華上帝,萬物的創造主,這位慈愛,聰慧和全能的上帝的確存在。——羅馬書1:20。

理智無疑告訴我們,這個奇妙的宇宙以及其中的美麗、勻稱、秩序和無限的種類絕不是藉著碰巧而自然產生的。因此曾被許多科學歷史家譽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科學頭腦」的牛頓爵士寫信給朋友論及在他的偉大著作「數學原理」中他曾提出有力證據證明上帝的確存在,而他也很慶幸看到這些證據在人們身上發生效果。

在這篇著名的作品中他寫道:「太陽、行星和彗星的奇美系統只能遵行一位智慧和能力的個體的訓示和支配。……這位個體支配萬物。……作為萬物之主。……至高上帝便是這位永恆、永在、絕對完全的個體。」

可是也許有人辯稱,「不然。請看看地球上的一切悲慘和罪惡好了。」但這種情形的存在並不足以證明上帝不存在和我們不應對他懷具信心。何以不能呢?因為他的道聖經提出令人滿意的解釋為什麼上帝容許罪惡存留至今。簡言之,上帝容許這些情形存在是為了兩項基本理由。其一是,由於魔鬼對上帝的統治權提出挑戰,他誇言可以使一切生物叛離上帝。上帝知道儘管撒但自稱能夠成功,但必定會有些人仍對上帝保持忠貞。其次,為了讓不完美的人表明他們絕對無法離開上帝而仍帶來和平、繁榮與幸福。

值得留意的是,今日我們有許多有力的理由接納聖經為上帝所感示的道,這些理由也能使人對上帝的存在懷具信心。最重要的證據之一是,聖經有不少預言在許多世紀以來已獲得應驗;它的寫作時期雖逾十五個世紀,執筆者們的生活地點也絕不相近,但寫出來的東西卻顯出奇妙的和諧;執筆者的坦白率直以及世俗歷史和考古學的證實也是有力的證據。a

以聖經為根據的希望現在便能造益人

對耶和華和他的道所懷的希望可以適當地比作一個錨。錨能使船隻在暴風雨中穩定下來,以聖經為根據的希望之錨也能使我們在生活的風暴中感覺安穩。它也好像一個頭盔,保護人的頭腦不致被懷疑所侵擾。——帖撒羅尼迦前書5:8;希伯來書6:19。

難怪上述新澤西州的男子能在癌症後期的生命衰退中保持愉快,因他有復活的希望,並且堅信上帝會獎賞那些忠心事奉他的人。——提摩太後書4:8;希伯來書11:6。

復活希望的價值也從南非德爾班地方的一位印度教婦人的經驗可以見之。她一向沉緬於印度教的傳統和習俗,並對丈夫極其忠貞。當她的丈夫突然死於心臟病時,她傷心到食不下咽。事實上,她已決定絕食自殺,甚至寫下遺書給上帝請求赦免她輕生之罪。但經過絕食四十日之後,她開始再度進食。為什麼?因為有一位相信復活的耶和華基督徒見證人以這個希望安慰她,使她知道有一天她會重見她深愛的丈夫。——使徒行傳17:31;24:15;約翰福音5:28,29。

以聖經為根據的希望怎樣彌縫上述加拿大夫婦那已經破裂的婚姻呢?藉著使他們對上帝所定的條件獲得較清楚的認識,並給予他們一個共同致力的目標。——馬太福音6:33;19:3-6。

被嬉皮士生活方式所吸引的青年亦然。他之放浪形骸是因為他對世界大感失望,而他也看不出前途有什麼真正希望。當他在越南作戰時,他接觸到耶和華見證人的海外傳道員;見證人幫助他看出上帝應許的真確,並給他一個有根據的希望——行將實現的希望。我們怎能確信實現的時候已近呢?

上帝的時間表指向今日

上帝的道向我們保證:「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3:1)因此耶和華上帝容忍洪水之前的邪惡與暴亂一段時期,然後以洪水將一切罪惡和惡人從地上除滅。(創世記6:3-12;7:11-24)同樣地,上帝在他所定的時候帶領飽受奴役的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束縛,並使他們定居在迦南這塊流奶與蜜之地。——出埃及記1:8-14;2:23-25;約書亞記21:45。

現在「難於應付的日子」又如何呢?聖經說:「惡人茂盛如草,一切作孽之人發旺的時候」——他們現時的確如此——「正是他們要滅亡,直到永遠。」罪惡消滅之後,上帝使他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時候便來到了。「他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提摩太後書3:1-5;詩篇92:7;馬太福音6:10;啟示錄21:4。

可是我們怎能確知這些應許行將實現呢?因為聖經給予我們「一個有根據的希望,是不能說謊的上帝所提出」的。(提多書1:2,《新世》)不錯,載於聖經的許多預言已經應驗了,例如聖經曾預言猶大荒涼的年數(七十年),彌賽亞在那一年出現,他的出生地點,他所行的事,他如何受死及從死裡復活等。——耶利米書29:10;以賽亞書53:1-12;但以理書9:2,24-27;彌迦書5:2;詩篇16:10。

我們這個世代可以希望看到上帝對地球前途所作的各項應許實現,因為現在這個世代已看見耶穌和他使徒所作的預言獲得應驗。(可參閱馬太福音第24和25章;馬可福音13章和路加福音21章。)論到我們今日所目擊的一切,耶穌宣告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馬太福音24:34。

如何強化你的希望

你喜歡有一個令人振作的堅強希望嗎?若然你就必須付出真摯誠懇的努力去爭取。正如一位著名的美國社會學家有一次說:「提出希望訊息的領袖永不會受人十分歡迎,因為他們要求……努力、活動、節操、信任。」當然,他所指的是提出以人類為根據的希望的領袖們;可是,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上帝之道為根據的希望之上。

最重要的步驟是你必須熟習希望之書,聖經,以及你懷持希望的理由。要每日閱讀這書的一部分。知識是信心的基礎,而信心是希望所不可少的。

當然,僅是閱讀聖經並不足以使你有信心;你必須明白你所閱讀的。聖經本身對這點也有論及。有一個古實官員誦讀以賽亞書第53章的預言,但他聲稱並不明白預言所指的是誰。因此傳福音者腓利遂向他解釋預言所指的是耶穌基督。——使徒行傳8:27-38。

誰能幫助你明白聖經呢?顯而易見地,這需要真正相信聖經是上帝之道的基督徒。從以上所述你可以看出這本雜誌的出版者和分發者是深信聖經為上帝之道的人士。再者,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努力使他們的生活與所傳的道一致,藉此進一步向你推薦他們是聖經真理的誠心研究者和教師。

事實上,現時已有愈來愈多的非見證人意識到這點。紐約《阿姆斯特丹新聞報》在1974年八月十日的社論中刊載一幅插圖,圖中豎立著一本巨型聖經,一位耶和華見證人立在其中,用望遠鏡眺望前途。插圖的說明是「保持信心」。該報的社論說:「這個宗教團體多年來矢志不渝的地以言論,模範和忠實的行為緊守信心,……這些保持信心的人對我們的城市和我們有罪的國家大有好處,因為他們在我們這個充滿醜聞、凶殺和道德崩潰的世代中立下良好榜樣。歡迎耶和華見證人到紐約!」

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具備充分資格幫助你強化上帝和聖經的信心,使你能對前途懷有穩確和光明的希望。他們不但印行聖經和聖經書刊,而且樂於幫助你明白聖經,方法是每週在你家裡為你主持一個免費的聖經研究。同時,他們也歡迎你到他們的王國聚會所。他們在那裡每週舉行五個聚會以解釋和宣述聖經的訓示及原則。

毫無疑問——由於造物主耶和華上帝存在,由於他具有美好的品質並對他的屬地創造物深感關懷。以及由於他的道聖經是真理——你具有很多理由可以懷持希望。但若要使這個希望成為你自己所有,就非作一番努力不可。

[腳注]

a 關於其他細節,請閱讀《聖經真的是上帝的道嗎?》一書

    中文繁體(廣東話)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廣東話)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