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剖析
永恆的問題
● 最近維蒙·萊斯特,一位曾得普立兹獎的編輯作家,在他於《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三思錄’中考慮到人類知識的範圍。他寫道:“在過去半個世紀多一點,我們對於構成物質世界的極小微粒以及控制無垠的太空(這個世界在其中僅有如滄海一粟而已)的各種巨大力量的認識有長足的進步。可是卻有一件奇怪的事。在想到人本身,人所面對的困難選擇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問題方面,自太初以來我們並沒有很大的進步。我們對於我們是誰,為甚麽我們生於世上和我們究竟何去何從等問題仍然無法解答。”
萊斯特認為人需要在冷漠的科學之外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因為“雖然我們的知識大增,我們仍然無法回答古代約伯記一書所提出的問題:‘智慧有何處可尋?聰明之處在那裏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見於約伯記同一章稍後的地方。聖經説:“敬畏主[耶和華]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約伯記28:12,20,28。
聰明的嬰孩
● 美國芝加哥大學一位兒童神經科專家可能發現了線索何以幼小的孩童能够如此迅速和輕易地學會多種語言。彼得·克登魯查博士運用電射顯微鏡發現,一至兩歲之間的嬰孩在前腦皮層(“思想的區域”)具有的神經鍵,亦即腦細胞的相接部份,比成年人大約多百份之五十。神經鍵的密度在兩歲時達到巔峰,然後逐漸減少,直至十六歲,在此之後直至老年均保持同樣的密度。《腦研究》雜誌所刊登的報告説,這也許能够解釋何以嬰孩的腦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而且從損傷有較大的復原能力。
無疑父母們可以較留意利用上帝賜予嬰孩的這種學習能力。例如蘇聯喬治亞州科學研究院的亞基爾·亞卡斯維利教授説,父母可以從兒女的嬰孩時期便教他們識字,他提及他的兩個女兒兩歲半便開始識字,到七歲已讀過許多古典著作。根據他在蘇聯的《衛星》文摘中所作的評論,父母們應當“將寫着字母,字詞和片語的圖片掛在牆上。”這些圖片會吸引兒童的注意,而父母則可以將字朗聲讀出。《衛星》文摘説,“兒童會不自覺地記得這些字。”該文並且聲稱,“這種不經意的教導比蓄意的教導遠較有效得多。”
這項發現是與聖經的勸告一致的。聖經表明早期的教導極有價值。例如聖經論及提摩太説:“你從嬰兒時期就明白了聖典,就是能叫你……有智慧以致於得救的。”——提摩太後書3:15,《新修》;箴言22:6。
“黑夜在1914年降臨”
● 倫敦的《經濟學人週刊》1979年八月四日在社論中論及65年前所發生的震撼世界的大事説:“始於1914年八月四日——三份之二個世紀和兩代人以前,但卻恍如隔世一般——的事件毁滅了一個道德政治規制,破壞了國際的勢力均衡,使歐洲不再成為世事的左右者,同時殺死了千百萬人……在1914年,世界失去了它自此以來從未復得的連貫性。”
《經濟學人週刊》描述自1914年以來的時期説,“這是一段極度混亂和強暴的時期,在國際間和國内莫不皆然。……在過去三份之二個世紀的這種品質與在此之前的時期形成一個鮮明的對照”。文章將1914年以前的時期稱為“美好的時代”,但指出“黑夜在1914年臨到”這個時代之上。
受人尊重的現代觀察家再次看出世界第一次大戰及在1914年開始發生的事件乃是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捩點。更令人驚奇的是,早在1876年,聖經研究者已根據在許多世紀之前寫下的預言宣布,耶穌稱為“外邦人的日期”的時期會在1914年結束而為人類帶來驚人的後果。——路加福音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