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毒者尋得解救方法守望台1973年 | 2月15日
-
-
果,他們堅守上帝之道的崇高原則,向別人推薦遵行上帝的公義律法乃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但研究聖經怎樣會幫助這些以前的吸毒者呢?因為藉著研讀他們發現一向令他們感到惶惑的問題獲得滿意解答。他們獲悉世界的混亂情況正是聖經預言的應驗。愈來愈糟的情形證明上帝不久便會為一切不平帶來終結。他們也體會到實行所學得的聖經知識便會立即導致一種滿足和有意義的生活。
-
-
讀者來函守望台1973年 | 2月15日
-
-
讀者來函
● 作教父母或為孩子選擇教父母符合聖經嗎?——美國一讀者問。
為嬰兒或孩子選定某人作為行嚴肅的洗禮及後來行堅信禮時的教父母這種習俗是天主教的一種儀式。成年人在受洗或行堅信禮時也沿襲這種習俗。
在嬰兒受洗時,教父母或主持人(通常是領了洗的親戚朋友)「以孩子的名義向天主的教會請求信心。」(《天主教百科全書》)他們同時以孩子的名義作一項信仰的表白及宣告,並請求領洗。父母若「失責」,意即他們沒有以天主教的信仰養育孩子,教父母便有責任以關於信仰及道德的教訓指導孩子。
在舉行堅信禮的儀式時(像洗禮一樣被視為一種聖禮)不是由孩子領洗時所選的教父母,而是由另一個人(或幾個人)作主持者或教父母。他或她必須諳熟天主教的信仰。
聖經對這種習俗有什麼看法呢?首先,嬰兒受洗是不符合聖經的。既然一個人在行水浸禮之前必先『側耳聽道』及「悔改」,而浸禮本身需要受浸者作一個嚴肅的決定,這顯明他必須已達到能夠自己做這些事的年齡。(使徒行傳2:14,38,41)使徒保羅寫道:「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羅馬書10:10)這是嬰兒或很細小的孩子無法做得到的事。所以嬰兒洗禮是聖經所反對的。
再者,沒有人可以代另一個人實際從心裡相信或作『口裡的承認』。誠然,使徒保羅指出順服的小孩子因忠心的父母而成為「聖潔」。這是因為上帝要父母而非某些外人為兒女負責之故(哥林多前書7:14)上帝藉此為他的忠心僕人的益處作了一項仁慈的安排。但是這些孩子達到可以負責的年齡之後,他們便不在這項安排之下了。各人必須按照自己的信心站穩或跌倒。——羅馬書14:4;以西結書18:20。
使徒保羅的確曾對哥林多小組說:「你們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穌裡用福音生了你們。」(哥林多前書4:15)可是保羅並不是這個小組的「教父」。反之他是最初傳福音給他們,使他們成為信徒的人。在一種屬靈的意義上,他藉著這種賜人生命的信息而成為他們的父,雖然後來其他人也有份訓導他們。保羅不得不提醒哥林多的基督徒這件事,因為他們被假使徒引誘離開了基督。他不是要求人稱他為「父」,也不是指教堂所任命的教父地位。——哥林多後書11:3,13。
今日在許多地方教父的習俗只是一種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