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彼此之間養成熱切的愛心守望台1975年 | 12月1日
-
-
的教訓叫你們彼此相愛。」(帖撒羅尼迦前書4:9)上帝怎樣教導我們彼此相愛呢?
上帝怎樣教導我們彼此相愛
15.(甲)我們可以說上帝以什麼方式教我們彼此相愛?(乙)基督徒有什麼義務要彼此相愛?
15 上帝以若干種方式如此行。我們可以說,由於上帝按照上帝的形象造人,賦予人仁愛的品質和表達愛心的能力,上帝在實際上使我們具有愛人的傾向。此外,上帝也屢次將表現愛心立為一項命令以教導我們彼此相愛。耶穌基督指出,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兩條最大誡命之一是:「要愛人如己。」門徒雅各將這條誡命稱為「至尊的律法」。(馬太福音22:39;利未記19:18;雅各書2:8)可是,耶穌以上帝代表的身分透露,基督徒必須具有甚至更大的愛心;他們必須彼此相愛,正如他愛門徒一般。(約翰福音13:34;約翰一書3:16)但是耶和華上帝以另一種特別感人的方式教導人類彼此相愛。
16.(甲)耶和華特別以什麼良好的方式教我們彼此相愛?(乙)上帝的愛的最偉大表現是什麼?
16 那便是藉著以身作則。使徒保羅對古代羅馬亞細亞加拉太行省的一群民眾論及上帝說:「[他]常施恩惠,從天降雨,賞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使徒行傳14:17)由此可見上帝並非僅是吩咐我們彼此相愛,他同時以身作則向我們表明我們應當怎樣行。(馬太福音5:44,45)在表現愛心方面,上帝所立的最偉大感人的榜樣是為了我們的益處而犧牲他最寶貴的擁有物。聖經解釋說:「上帝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親愛的弟兄啊,上帝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翰一書4:9-11。
17.我們認識關於耶和華和他為我們預備的偉大幸福的真理應該導致什麼結果?
17 因此,我們若想想耶和華的奇妙作為——賜給我們豐富的物質享受,但特別是賜下他的愛子,使我們能夠在他那公義的新制度裡享永生——我們無疑可以看出耶和華是一位多麼慈愛的上帝和造物主。我們若接受這項關於耶和華的豐盛恩典的真理,並且在生活上與之一致,這應該會有什麼結果呢?使徒彼得指出這應該促成一種「沒有虛假的愛弟兄之心」,不錯,一種相親相愛的美好家庭關係!由於體會到這點,我們必須怎樣行呢?彼得補充說:「就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彼得前書1:22。
為什麼熱切的愛心在當時如此重要
18.彼得在什麼時候寫彼得前書?當時什麼業已臨近?
18 若要了解為何熱切的愛心在彼得的日子如此重要,我們需要查考一下當時的環境。彼得解釋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彼得前書4:7,8)當時末日的確已很近了,彼得的信是在公元62至64年之間寫成的;不久之後,末日終於在公元70年臨到猶太事物制度之上。羅馬大軍將整個猶太地區,特別是耶路撒冷,完全摧毀。耶穌的一個預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當時的基督徒需要彼此「切實」相愛。
19.(甲)耶穌提出什麼信號幫助基督徒知道末日已臨近了?這個信號怎樣獲得實現?(乙)什麼使基督徒能夠聽從耶穌的命令逃出生天?他們聽從耶穌的命令是明智之舉嗎?
19 耶穌預言說:「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兵圍困,就可知道它成荒場的日子近了。」(路加福音21:20;馬太福音24:15)公元66年十一月,紹塞斯·迦勒斯率領下的羅馬大軍包圍耶路撒冷。他們攻進被猶太人視為「聖地」的城內,並且攻擊聖殿的圍牆而開始在牆下掘地道。羅馬人本可以輕而易舉地佔領全城,但是迦勒斯將軍卻看來毫無理由突然地撤退。這使城內的基督徒有機會聽從耶穌接著提出的訓示:「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路加福音21:21-24)後來羅馬大軍在提多將軍率領下捲土重來將猶太地區完全摧毀,據報僅在耶路撒冷便有1,100,000人喪生。這的確是一場「大災難」!
20.有什麼證據表明基督徒的確聽從耶穌的命令?
20 但是基督徒有什麼遭遇呢?第三世紀的歷史家尤西比斯·龐非勒斯寫道:「可是,耶路撒冷的整個教會卻由於城中虔誠的人在戰事爆發之前接獲上帝的啟示而離開該城;他們在約但河之東一個稱為彼拉的市鎮定居下來。」a 當時的基督徒顯然聽從基督的訓示,在紹塞斯·迦勒斯和他手下的軍隊一撤退之後便逃往彼拉附近的山區。他們藉此得以逃生,但是這樣行絕非易事。
21.(甲)為什麼耶穌強調基督徒急需立即逃走?(乙)逃難的基督徒可能遭遇什麼環境?
21 由於知道與羅馬大軍——在提多將軍率領之下——捲土重來有關的情勢發展很快便會使人差不多無法逃出注定遭受毀滅的耶路撒冷城,耶穌在很久之前即已敦促門徒說:「在房上的不要下來拿家裡的東西,在田裡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馬太福音24:17,18)結果有數以百計,也許數以千計順服的基督徒一見到加勒斯的軍隊撤退便立刻匆匆離開耶路撒冷。他們只帶有很少財物在身。其實他們沒有試圖攜帶大量行李乃是明智之舉。因為不但路程相當遙遠,而且山路崎嶇,當時天氣也頗惡劣。在這種情況之下,在難民當中很容易發生爭執或其他難題。再者,他們究竟會在什麼地方定居也是個大問題。
22.(甲)當時全境各地有什麼情形存在?(乙)為什麼當時的基督徒必須聽從彼得的訓示?
22 他們可能最後在彼拉附近尋得暫時的居所,也許設立一個難民營。我們不知道。但是無論如何,他們的處境十分困難。當時全境各地都糧食短缺;民不聊生。整個猶太事物制度的末日已經近了!因此彼得在上帝感示之下對「寄居」世上的基督徒所提出的勸告的確十分適當:「萬物的結局近了。……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彼得前書1:1;4:7,8)若有這樣的愛心,基督徒就不會自私自利而彼此激怒;反之他們會樂於將自己所有與別人分享,彼此造就強化以一同忍受他們所面對的艱辛。
為什麼熱切的愛心在現今如此重要
23.聖經中關於末日臨近的警告對我們今日的人具有意義嗎?
23 可是,我們不想僅是回顧以往。耶穌論及「世界末期」的預言對今日也適用;事實上,這個預言的大規模應驗發生於現在。彼得所發出的類似警告,「萬物的結局近了」,也主要指現今而言。上帝的旨意是要將現今整個邪惡的事物制度鏟除而帶來他的「新天新地」。這個日子已經近在眼前了!(馬太福音24:3-22;彼得後書3:13)因此我們正生活在一個非常緊急的時候。與現今已迫近眉睫的「大災難」比較,耶路撒冷及其鄰近地區所遭受的可怖毀滅便相形見絀了!在將臨的「大災難」中,大部分基督徒所面對的艱辛情況很可能與他們近年來在兩個場合所經歷的相似。
24,25.(甲)馬拉維的見證人忍受什麼痛苦的經驗?為什麼對他們來說,聽從彼得的訓示十分重要?(乙)我們作一番什麼自我檢討會是明智之舉?
24 第一個事例是耶和華見證人在馬拉維的經歷。在「耶和華見證人——死裡逃生」的標題之下,1972年十月廿二日的紐約《時報》報導說:「去週從東非洲細小的馬拉維國傳來集體迫害的消息,……見證人的婦女被人姦污,房屋被焚毀,該國大約有23,000個見證人被迫逃亡。」因為忠於上帝的律法,馬拉維的見證人被逐出境而不得不集居於一個大難民營中、起初他們的生活必需品極其短缺。有許多人抵受不住艱辛而死亡。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之下,聽從上帝所感示的這項勸告多麼重要:「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
25 大部分的馬拉維見證人都始終對上帝保持忠貞及在靈性上保持堅強。聽從上述的聖經勸告對他們有極大幫助。但是我們自己又如何呢?我們是否正為未來的試煉作準備呢?我們是否正在彼此之間養成一種熱切的愛心,像約瑟對他的兄弟,約拿單對大衛,耶和華上帝對他的愛子耶穌基督所懷的感情一般呢?在現今這世界末期中表現這樣的愛心是極為重要的。
26,27.(甲)1972年十二月在尼加拉瓜的馬拿瓜有什麼事發生?這可能是什麼的一個小規模預觀?(乙)在馬拿瓜的災殃中,耶和華見證人怎樣表現他們彼此之間的愛心?
26 未來的艱辛也很可能與《警醒!》雜誌(英文刊)在1973年二月八日報導的一場災殃類似:「招牌仍然豎立著,它沉默無言地宣布說:馬拿瓜,人口404,700。在城市的中央另一個沉默的守衛作著無言的見證。國家大廈前門的大鐘停在12:35的部位。1972年十二月廿三日深夜的這個時刻,尼加拉瓜的首都在一場可怖的地震中死去。」不錯,這個城市突然停頓下來——自來水供應中斷了,電力供應終止了,差不多一切都陷於停頓中。不久這種情形會不僅發生於一個城市而是在一個復一個的城市中發生——整個制度都會死去!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必須表現什麼品質呢?
27 尼加拉瓜和鄰近國家中數以千計的耶和華見證人表現熱切的愛心,正如《警醒!》報導說:「弟兄們立即設法救濟這些[受地震影響的]見證人和他們的家屬。存於上帝百姓當中的真正愛心的確表露無遺。星期六下午,一位見證人從十六里外的小組運來300加侖的食水……該晚十時,哥斯達黎加來比利亞的耶和華見證人所送出的最先兩車救濟品抵達。不久之後,洪都拉斯泰古芝加帕的見證人捐贈的兩貨車救濟物資相繼抵達,地震發生之後僅24小時左右,弟兄們已獲得糧食、衣物、藥品、食水和汽油賑濟!」
28.(甲)我們可以從馬拿瓜的經驗學到什麼教訓?(乙)耶和華見證人也以其他什麼方式獲得訓練在彼此之間表現愛心?
28 我們可以從這個經驗學得很好的教訓。當嚴重的難題和災禍在各地紛紛發生之際,我們需要最殷的乃是在彼此之間懷有熱切的愛心。試想想我們耶和華見證人豈不是受到訓練去應付這樣的環境嗎?我們經常在各種大小聚會中聚集起來,在這些聚會中我們獲得良好的訓示和鼓勵要彼此相愛。再者,在大會中我們有膳食部的安排,我們也慷慨地接待弟兄在我們家裡住。真的,在彼此相愛和互相照顧方面,我們受到多麼良好的訓練!但是我們必須繼續表現上帝賦予人的仁愛品質。在過去六千年來由於罪和不完美的影響,這種奇妙的品質大受歪曲和破壞。我們必須現在就努力在彼此之間養成熱切的愛心,因為「萬物的結局近了」。
-
-
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守望台1975年 | 12月1日
-
-
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要]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得前書4:8
1,2.(甲)我們都做過什麼錯事?為什麼我們可能甚至更常犯這些過錯?(乙)什麼可以幫助我們克服不時發生的難題?
你曾試過疾言厲色地對別人說話,但隨即感覺後悔嗎?或者你曾以其他不仁慈的方式待人,事後卻深感不安嗎?無疑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隨著這個舊事物制度的終結日益臨近,我們所受的壓力和艱辛會與日俱增,因此我們可能會更常得罪別人或傷害別人的感情。當有難題發生時,我們應當怎樣處理呢?
2 為了找尋答案,我們更仔細看看彼得前書4:7,8所說的話會頗有幫助。這節經文指出,既然萬物的結局近了,我們應當「謹慎自守」,「警醒禱告」,但是我們特別應當「彼此切實相愛」。現在請留意為什麼這種愛如此重要。聖經的記載說:「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這是我們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3.(甲)我們都必須正視什麼事實?(乙)關於我們,聖經作了什麼正確的評論?
3 我們必須正視的事實是,由於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的忤逆和不完全,我們所有人都遺傳到行差踏錯的犯罪傾向。(羅馬書5:12)我們所有人都時常不能達到公義的標準。我們心裡懷有嫉妒、易於發怒自誇、不肯寬恕人和其他錯誤的傾向。我們豈不是有時會因為自己對犯罪的傾向屈膝而自恨嗎?可是這些不良傾向仍然存在;我們必須意識到,有時這些弱點會在我們的言行上表現出來。門徒雅各在上帝感示之下說得不錯:「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但沒有人是完美無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