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執行耶和華的旨意
一個撒馬利亞人顯出真鄰人本色
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明顯存有很深的敵意。後來《密西拿》甚至加上一條律例,禁止猶太婦女協助非猶太婦女接生,因為這樣做就等於有分把多一個外邦人帶進世界。——阿博達·扎拉2:1。
無論在宗教上還是在血緣上,撒馬利亞人都比一般外邦人與猶太人接近。不過,他們也一樣受到排擠。使徒約翰寫道:“猶太人跟撒馬利亞人沒有來往。”(約翰福音4:9)事實上,《塔木德》有這樣一個主張:“撒馬利亞人的餅,比豬肉還不潔。”有些猶太人更用“撒馬利亞人”一詞來表達蔑視和非難的意思。——約翰福音8:48。
鑑於這種情況,耶穌對一個精通猶太律法的男子所説的話就顯得特别有意思了。這個男子來見耶穌,問道:“導師,我該做甚麽才可以繼承永遠的生命呢?”耶穌的回答叫他留意摩西律法的吩咐,“要用全顆心、全個魂、全部能力、全副思想,愛耶和華你的上帝”,還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律法師問耶穌:“我的鄰人到底是誰呢?”(路加福音10:25-29;利未記19:18;申命記6:5)法利賽派認為,“鄰人”一詞只能用在恪守猶太傳統的人身上,自然不包括外邦人或者撒馬利亞人。提出問題的律法師要是以為耶穌也同意這種見解,就一定大感意外了。
好心腸的撒馬利亞人
耶穌講了一個寓言a來回答男子的問題。他説“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耶路撒冷與耶利哥相距大約23公里,連接兩城的道路迂迴曲折,怪石嶙峋,因此賊匪便於伏擊逃竄。寓言中的旅客果然“落在劫匪手中。他們不但把他剝光,還痛打了一頓,撇下他半死的,就走了”。——路加福音10:30。
耶穌接着説:“恰巧有一個祭司從那條路下去,看見他,竟從對面走過。照樣,有一個利未人下到那個地方,看見他,也從對面走過。”(路加福音10:31,32)祭司和利未人的職責是教導人民律法——包括愛鄰人的律法。(利未記10:8-11;申命記33:1,10)他們理應比别人更熱心救助受傷的旅客才對。
耶穌繼續説:“有一個撒馬利亞人旅行路過他那裏。”耶穌提到撒馬利亞人,律法師無疑越發好奇。耶穌會像一般猶太人一樣歧視這族人嗎?剛相反,耶穌説,撒馬利亞人一看見那個不幸的旅客,“就動了憐憫的心,上前用油和葡萄酒倒在他的傷口上,裹起來,然後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客店照料他。b第二天,撒馬利亞人掏出兩第納流斯給客店老闆,説,‘請你照料他,無論另外花費多少,我回來一定還給你。’”——路加福音10:33-35。
耶穌現在問他説:“在你看來,這三個人,哪一個才成了落在劫匪手中的人的鄰人呢?”律法師知道答案,不過看來他不想説“是撒馬利亞人”。所以他只是説:“是那個慈悲待他的。”耶穌於是説:“去吧,你自己也要照樣做。”——路加福音10:36,37。
學得教訓
男子向耶穌發問,其實只是想“證明自己正義”。(路加福音10:29)他可能以為耶穌會因為他謹守律法而稱讚他。但這個自以為是的人需要明白聖經的這個至理名言:“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箴言21:2。
耶穌指出,真正的好人不只服從上帝的律法,也會仿效上帝的品格。(以弗所書5:1)例如,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不偏心的”。(使徒行傳10:34)我們有沒有在這方面仿效上帝呢?耶穌用一個感人的寓言表明,界定誰是鄰人,應當超越國家、文化、宗教的界限。聖經吩咐基督徒要“對所有人行善”,而不是只對同社會階層、同種族或同國家的人行善,也不是只對信徒同工行善。——加拉太書6:10。
耶和華見證人盡力聽從這個聖經勸告。例如,每逢有自然災害發生,他們向信徒同工和非見證人都提出人道援助。c除此之外,他們也每年用超過10億小時幫助人加深對聖經的認識。他們盡力把王國信息帶給每一個人,因為上帝的旨意是要“所有種類的人都可以得救,獲得真理的確切知識”。——提摩太前書2:4;使徒行傳10:35。
[腳注]
a 寓言是個簡短而通常虛構的故事,從中能帶出道德和屬靈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