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確的方式訓練兒女——從嬰孩時期開始
“毫無疑問,嬰兒時期是一段最可塑的時期。這段時期應該盡量利用一切可能和想像得到的方法去加以教育。浪費了這段時期是一生中無可彌補的損失。因此我們有責任要極度小心去培育兒童而非讓最初幾年等閒過去。”——喀雷爾(Alexis Carrel)博士。
頭腦和心靈都需要有計劃的訓練。人也許驚詫於頭腦的偉大成就,但上帝卻察看内心。頭腦充滿知識容易使人變成驕傲;愛心卻對人有所造就。聰明的頭腦應該同時具有一顆仁愛的心,“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説出來。”由象徵性的心所發出的有或好或壞的行為。(馬太福音12:34,35;15:19;撒母耳記上16:7;哥林多前書8:1)所以,激勵孩子的頭腦雖然重要,以愛灌輸在孩子心中甚至更加重要。
嬰孩在出生時就有與生俱來的起動裝置。這稱為連繫作用。母親擁抱、摟抱和撫拍嬰兒咿呀地對之説話。反過來,嬰兒凝望着母親。連繫作用於是便發生了。母愛的本能受到打動,嬰兒也感覺安全。有些權威人士認為,“嬰兒出生後的幾分鐘至幾小時是一段敏感的時刻,這是母嬰相依的最理想時刻。”
這樣的開始是好的,但僅是開始而已。嬰兒是孤弱的,當前的需要——身體上和感情上的——主要依靠母親去滿足,嬰兒沒有飲食就會捱餓;感情上的渴求亦然。因此擁抱、撫拍、搖動、玩耍、示愛——這一切都可以刺激嬰兒頭腦的發育。這種刺激可以比作頭腦的營養。缺乏營養的頭腦可能失去活力以致阻礙一生。在這方面受到忽略的嬰兒也可能變成不友善、犯罪和暴戾。因此母親的職責對孩子和社會都屬於優先地位——比任何世俗職業更加重要!
父親的角色
作父親的也不例外。嬰兒出生時父親若在場,父嬰的連繫作用隨即開始。隨着數週和數月過去,父親的影響力也迅速增強,正如幼兒發育研究家布雷澤頓(Berry Brazelton)博士指出。
他説:“每個孩子都需要母親和父親,而每個父親都可以造成差别。對嬰兒來説,有個積極、關注的父親並不等於僅是得到多點愛護而已。”他引述一項報告表明父母在對待兒女方面的差别之處。“母親對嬰兒傾向於温柔與和緩。另一方面,父親比母親較愛玩耍、逗笑和激勵嬰兒。”
但父親給予兒女的不光是樂趣而已。布雷澤頓説:“父親若是積極的話,孩子在稍長時就會在學業上更加成功,更富於幽默感以及更易和别的孩子相處。他的自信力較強,而且有較好的求學動機。到了6歲或7歲,孩子的智商也會較高。”
耶和華上帝吩咐人要在父子之間建立親密的教導關係,説:“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慇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6:6,7)這樣行決不會産生代溝!
從嬰兒時期開始訓練
從出生至6歲之間,嬰兒的發育分為幾個階段或時期:肌肉運動協調、語言技能、感情品質、記憶力、思考力、良心及其他。嬰兒的頭腦發育得很迅速,依次達到各個階段,父母就可以趁機訓練嬰兒養成這些不同的能力。
幼兒的頭腦會像海綿吸水一樣吸收這些能力或品質。對幼兒示愛,他就學會去愛。對他談話和誦讀,他就學會講話和讀書。讓他穿滑雪鞋,他會成為滑雪專家。在正直品格的薰陶之下,他就吸收公義的原則。若不趁有利的時期灌輸以適當資料,後來就較難獲致這些品質和能力了。
聖經認識到這點,因此它敦促父母們説:“訓練兒童循着應走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不離。”(箴言22:6,《呂譯》)德列兹(Keil-Delitzsch)的評注把這節經文譯作:“給予孩子的教訓要和他的方式一致。”譯成“訓練”的希伯來原文含有“發起”的意思,由此表示要對嬰兒發起初步的訓導。要按照孩子的情況,與他的方式一致地根據他所經歷的發育階段去施以教導。這乃是適當的時候,他吸收得較為容易;他在成長期所學得的知識可能會終身保留。
研究人類成長的專家們大多數表示同樣意見:“在兒童成長研究方面,我們沒有證據顯示有強大的力量可以改變早期形成的性格模式或社會態度。”他們承認,變化雖然可能發生,但“許多時矯正是不能達成的。”然而,例外是有的,上帝真理的力量時常可以促成改變。——以弗所書4:22,24;歌羅西書3:9,10。
語言是在適當時候給予訓練的良好例證。嬰兒從遺傳所編定的程式具有説話能力,但是腦裏的天生電路若要發揮最大效果,嬰兒必須在適當的發育階段暴露在説話的聲音之下。成年人若時常對嬰兒説話,嬰兒在長到6個月至12個月大時,説話中樞的發育就會突飛猛進。到了12個月和18個月之間,成長會更加迅速,因為嬰兒已能理解字詞及其意思。
嬰兒在能够説話之前已開始學習字詞。在出生後的第二年,他吸收或默記的詞彙也許從幾個字增加至幾百個字。使徒保羅提醒提摩太説,他“從小(“嬰孩時期”,《新世》)明白聖經。”(提摩太後書3:15)“嬰孩”一詞的實際意思是“未懂説話的人”。提摩太極可能在嬰孩時期已有人對他誦讀聖經,因此他在開始説話之前已曉得許多聖經字詞。
要點是,在小兒的發育過程中,他們在某些時期對某些事物很易學會,差不多像自然吸收一般。若讓那些時期溜過而不給與所需的激勵,他們的潛能就不能充分發展了。例如,孩子若在出生多年之後才聽到任何語言,他學習語言就會十分緩慢和吃力,而且通常不十分正確。
從嬰兒時期開始對孩子誦讀
你應當從甚麽時候開始?從最初就開始要對着你的新生嬰兒誦讀。‘但他根本不會明白!’那麽你從甚麽時候開始對他説話呢?‘哦,當然是立即。’他明白你所説的話嗎?‘噢,不,但是……’既然如此,為甚麽不對他誦讀呢?
你把嬰兒抱在懷中,用臂環着他,抱得緊緊的,他感到安全、被愛。你對他誦讀是一種愉快的經驗。他會留下印象。他認為喜樂的感覺與誦讀有關。嬰兒喜歡模仿,父母便是模範角色。他喜歡模仿父母。他希望讀書。他會玩讀書遊戲。後來他就會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這樣行還有另一個好處——他通常不會變成電視迷。他不會如痴如呆地盯着電視幕上無數的刺殺、槍擊、兇殺、強姦、淫行、通姦的場面。他可能關閉電視機,翻開書本閲讀。在這個不愛讀書只愛電視的時代,這的確是一項頗大的成就!
撥出時間去愛孩子
當然,對孩子誦讀是要花時間的。與嬰孩嬉戲、玩拍手掌和躲貓貓遊戲、觀看他探索、開始做事、尋找新奇的東西、滿足好奇心、激勵創造力也要付出時間。作父母是要花時間的。你最好在兒女尚是嬰孩的時候就開始。代溝通常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的;很少等到十餘歲才形成。在兒童節目中飾演袋鼠船長的播音員基辛(Robert Keeshan)講述這件事可能怎樣發生,説:
“一個小女孩把拇指放在嘴裏、手抱着洋娃娃,有點不耐煩地等待父母回家。她渴望講述她在小沙箱所得的經驗。她興奮地要和父母分享當日所經歷的奇事。時候到了,父母抵達家門。但父母被工作地方的緊張弄得筋疲力竭,時常會對孩子説,‘乖乖,現在不要説。我很忙,去看電視吧。’在美國家庭最常聽到的話是,‘我很忙,去看電視吧。’現在很忙,甚麽時候才不忙?‘遲些時吧’。但是‘遲些時’很少來到。……
“多年過去了,孩子逐漸長大。我們給她很多玩具和衣服。我們給她名師設計的服裝和身歷聲唱機,但沒有給她最渴望的東西——我們的時間。她長到14歲了,她的目光呆滯,時常若有所思。‘乖乖,你有甚麽心事?告訴我,告訴我吧。’太遲了。愛已經從我們身旁溜走,因為……
“我們對孩子説,‘現在别説,遲些時吧’。我們説,‘去看電視吧’。我們説,‘别問那麽多的問題’。我們不給年輕人他們所需的東西——我們的時間。我們並非漠不關心。我們只是太忙而無暇去愛孩子而已。”
不錯,愛你的兒女是要付出時間的。所謂付出時間不僅是按時餵食和按時穿衣,而是要用時間把愛去充實兒女的心。這種愛不是經過量度而配給出去的,反之正如《人生最初三年》一書的作者懷特(Burton White)説,這是一種洋溢着的“非理性的愛”。懷特説:“出外工作的父母把教養兒女的責任交給别人——尤其是託兒中心——是十分不智的。我發出這種言論曾使我大受非難,但我所關心的是嬰兒的最佳福利。”他提出這項建議是為了“嬰兒的最佳福利”着想,但在父母一方或雙方必須出外工作的情況下,這種理想未必在經濟上行得通。
管教——棘手的問題!
聖經也大受非難,因為它勸人要管教兒女。“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13:24)《新國際聖經研究譯本》在這節經文的腳注上説:“杖。很可能是指任何管教方式的比喻説法。”《梵氏舊約新約聖經用語解釋辭典》為“杖”所下的定義是“權杖,管治的象徵。”
父母的管治也許包括責打,但許多時是用不着的。據提摩太後書2:24,25説,基督徒要“温温和和的待衆人,……用温柔勸誡。”這裏譯作“勸誡”的希臘文原意是管教。施行管教是要顧慮到兒女的感受的:“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着主[耶和華]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4。
提倡放任主義的心理學家聲稱,你若責打兒女,便是恨惡他了。這話根本不對。放任才是恨惡兒女。放任主義在世界各地造成了無數的少年犯罪和罪行,使千百萬作父母的人大感煩惱。正如箴言29:15説:“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在“嚴格父母與放任父母的對比”這個標題下,布拉澤斯(Joyce Brothers)博士説:
“以2,000個五年級和六年級學生——有些受嚴格的父母所教養,有些受放任的父母所教養——為對象所作的調查顯示出令人詫異的結果。受過嚴格管教的孩子們具有高度自尊心,在交友和學業方面都非常成功。”他們有怨恨父母嗎?沒有。“他們認為父母管治是為了兒女本身的好處着想——並且是父母慈愛的表現。”
懷特聲稱,你若嚴於管教孩子,不必害怕“他會因為你不肯縱容他就愛你少一點。孩子在出生最初兩年是不易與首要的照顧者疏遠的;即使你經常責打他們,他們仍會不斷回到你跟前。”
最佳的教訓
是你自己。你所立的榜樣。你便是兒女的模範。他聽從你所做的事多於你所説的話。他聽你説話,但模仿你的行動。孩子是生來的模仿者。那麽,你們希望他成為怎樣的人呢?富於愛心、仁慈、慷慨、勤奮、聰明、刻苦耐勞、作耶穌的門徒——耶和華的崇拜者?若是這樣,你就先要以身作則。
是故,訓練兒女要從嬰兒時期開始,那時嬰兒的腦生長得最快,在頭腦和心靈方面均大量吸收知識和感情。但是這些具有決定性的成長時期若已過去,敬虔的品德還未灌輸給兒女,那又如何呢?不必感覺絶望。憑着上帝的力量,有數以百萬計的人——不論老幼——已經作出和正在作出改變。上帝的道説:“[要]脱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歌羅西書3:9,10。
[第8頁的圖片]
與父親一起:讀書有時,遊戲有時
[第10頁的圖片]
沐浴的時間可以充滿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