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廣東話)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88 4/1 21-26頁
  • 你對耶和華的屬靈供應感覺滿意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你對耶和華的屬靈供應感覺滿意嗎?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8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災禍臨到不知足的人身上
  • 豐富的靈糧
  • 從屬靈沙漠到屬靈樂園
  • 「枝葉不枯」的樹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9年
  • 在上帝的子民中尋得安全
    帶來永生的知識
  • 保持我們屬靈的樂園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59年
  • 屬靈樂園的應許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6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8年
《守》88 4/1 21-26頁

你對耶和華的屬靈供應感覺滿意嗎?

“萬君之耶和華説:‘……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户,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拉基書3:10。

1.大部分生物獲得甚麽供應便會感覺滿足?

你若停止呼吸空氣,就會在數分鐘之内死去。你若停止喝水,就會在數天之内死去。你若停止進食,就會在數週之内死去。然而,你若停止接受耶和華的屬靈供應的餵養,你喪生時便會永遠死去。耶和華供應一切生物所需的空氣、水和食物。詩篇的執筆者對耶和華説:“你張手,使有生氣的都隨願飽足。”(詩篇145:16)物質的供應能够使大部分生物都感到飽足,但人類卻不一樣。

2.人心裏的願望是甚麽?若要實現這個願望,就必須獲得甚麽供應?

2 耶穌指出這件事實説:“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4:4)低於人的受造物沒有永恆的觀念,人才有,正如傳道書3:11説:“[他]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或正如《當代聖經》譯本這樣説:“[他]把永恆的意識放在人的心裏。”由於這緣故,人的衷誠願望是要無限期,甚至永遠地活下去。僅有空氣、水和食物並不足以這樣行。人若要永遠活下去,就必須獲得基於“[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的屬靈供應。今日,人可以在一本書裏尋得這些屬靈的供應,這本書便是聖經。這是一項取之不竭的供應——它含有你所需的一切而領受不盡的東西。這個食櫥永不會空空如也。

3.耶穌指出最重要的事是甚麽?保羅學得甚麽秘訣?

3 耶穌教導我們為所需的物質糧食祈求:“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但説完這話之後不久,他把屬靈的事物置於首位,説:“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馬太福音6:11,33)物質糧食每次只維持人一天的生存;但源源不絶的屬靈餵養卻可以使人一生活着,甚至永遠活下去。故此,不要為物質的東西而憂慮。保羅便沒有為這樣的事憂慮。他論及有些屬靈的資源使他無論在怎樣的物質境況中也能够保持知足,説:“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4:12,13。

災禍臨到不知足的人身上

4.第一對人類並沒有以甚麽供應為足?他們還渴望獲得甚麽?

4 許多人對耶和華的供應並不感到滿足。我們的始祖便沒有表現知足的態度。他們生活在一個樂園裏——園中有美麗的景色怡情悦目,馥郁的花朵芳香撲鼻,美味的食物令人大快朵頤,鶯歌燕語縈繞耳際。此外,他們負責照料園子而有富於趣味的工作。同時,他們也獲得祝福去生養完美的後代,使之遍滿大地。可是,他們卻自私自利而沒有對上帝所賜的恩惠表現知足。他們渴望得到更多。他們要自行決定是非善惡。他們果然這樣行。結果,他們所作的第一個決定便帶來了災禍,使他們和他們的後代失去了一切。——創世記3:1-7,16-19。

5.耶和華將甚麽福分賜給以色列人?以色列人的反應如何?

5 以色列人重蹈人類始祖的覆轍。上帝把以色列人從埃及的奴役拯救出來,將他們建立為一個國家,賜給他們一套完備的律法。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的日子,上帝一直帶領他們。他賜給他們不會穿破的衣服,又施行神迹,從天降下嗎哪,使水從磐石湧出,藉此維持他們的生命。然而,以色列人對耶和華的供應並不感到滿足。(哥林多前書10:1-5)他們在曠野流浪期間一次復一次地發怨言。——出埃及記13:21,22;民數記11:1-6;申命記29:5。

6.以色列人的甚麽途徑為他們帶來國家的毁滅?

6 以色列人在應許之地——一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流奶與蜜之地”——定居下來之後仍然怨聲載道。他們對耶和華的供應依舊不滿,忘恩負義、貪得無饜。他們捨棄了耶和華的崇拜,轉而崇拜性偶像,又把自己的兒女獻給摩洛,結果,為自己帶來了國家的毁滅。從巴比倫獲釋返回故土之後,以色列人跟從口頭的傳統,以致廢棄了上帝的話語。最後,他們甚至把應許的彌賽亞,基督耶穌殺死。——申命記6:3;8:7-9;士師記10:6;列王紀上14:22-24;列王紀下21:1-16;以賽亞書24:1-6;馬太福音15:3-9;27:17-26。

7.今日基督教國的教士怎樣仍然與瑪拉基日子不忠的祭司們如出一轍?

7 直至今日,人類以一般而言仍繼續墨守謬誤的宗教信仰。教士們不獨藐視耶和華的名字,甚至不加以使用。他們更以許多沒有聖經根據的道理,例如三位一體、靈魂不死、地獄永火等,去羞辱上帝。他們的教義受到古代巴比倫和埃及的謬誤主張所污染,許多時更受到否認基督的贖價及接受進化論所毒害。正如瑪拉基日子的祭司們一般,他們奪去了耶和華所配得的讚美。——瑪拉基書1:6-8;3:7-9。

8.(甲)瑪拉基日子的祭司們和今日各宗教的領袖們均拒絶接受甚麽邀請?(乙)誰對邀請作出響應?結果如何?

8 古代的以色列人受到鼓勵要潔淨自己和轉向耶和華。耶和華説:“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他進一步邀請他們説:“萬軍之耶和華説:‘……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户,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拉基書3:7,10)當時只有猶大國的一群餘民返回故土。今日,屬靈以色列人有一批忠心的餘民已從這個世界的偽宗教中出來。他們,連同一大群與羊相若、人數日增的敬拜者,一同以耶和華見證人的身分讚美上帝。(約翰福音10:16)耶和華已對這些人實踐了他的諾言。他已‘敞開天上的窗户,傾福與他們,甚至無處可容’——的確是一桌豐富的屬靈筵席!——以賽亞書25:6。

豐富的靈糧

9.今日人可以獲得甚麽屬靈的供應?藉着甚麽方法?這會導至甚麽結果?

9 耶穌的預言曾論及在我們的日子會有一個‘忠心而有見識的僕人’。這個‘僕人’階級現在正忙於把豐富的靈糧供應給人。(馬太福音24:45)僅在1986年一年間,有三百多萬名耶和華見證人在208個國家地區和海島上以大約200種語言從事逐户的探訪及分派了數以億萬計的書籍、雜誌和聖經,藉此向人提出這項屬靈的供應。許多領受靈糧的人都感到心滿意足:這一年總共有超過22萬5,000名新人受浸!

10.有甚麽安排可以幫助人聽從保羅的勸告聚集起來?

10 耶和華也藉着耶和華見證人所舉行的區務大會、環務大會以及他們在環球大約5萬2,000個小組裏每週經常舉行的聚會向人提供靈糧——這些人一致聽從保羅在希伯來書10:25所提出的勸告:“不可停止聚會。”

11.甚麽比喻可以説明準備靈糧的理想方法?

11 一個婦人請客絶不會只是把一片肉用水煮熟放在碟上便算。反之,她會用各種調味品使食物美味可口,也會作點修飾使食物看來悦目。這樣,僅是菜餚的色和香便足以令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動了。耶和華所供應的靈糧也是如此——並非平淡乏味、艱深難明,反之,它不但富於趣味,同時能够激發人的思想,打動人的心坎。個别的基督徒都應當效法這個榜樣。“耳朵豈不試驗言語,正如上膛嘗食物麽?”——約伯記12:11。

12.關於以促進屬靈食慾的方式準備靈糧,我們有些甚麽例子?

12 《神治傳道訓練班指南》一書的第一課便強調要運用可喜的言詞。所羅門不獨用字正確,同時採用可喜的辭語。(傳道書12:10)詩篇45:2預言到彌賽亞耶穌基督説:“在你嘴裏滿有恩惠。”事實證明的確如此。耶穌的聽衆都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他們不斷追隨着他要聽他説話,清早便到聖殿聽他演講。衆人都喜歡聽他,對他的教訓大感驚奇。奉派去捉拿耶穌的差役説:“從來沒有像他這樣説話的!”(路加福音4:22;19:48;21:38;馬可福音12:37;馬太福音7:28;約翰福音7:46)《指南》書正是為了幫助我們説可喜的真理之言而發行的。你有盡量運用這本書嗎?

13.以弗所書5:15-17對‘盡量贖回時間’一事怎樣作了有力的強調?何以要強調這件事?

13 以弗所書5:15-17勸勉我們説:“要繼續小心留意你們怎樣行事為人,不要像愚昧的人,卻要像有智慧的人,盡量贖回可用的時間,因為現在的日子邪惡。由於這緣故,不要變成不合理,反之要繼續領悟耶和華的旨意是甚麽。”(《新世》)在這裏被譯作“時間”的希臘字並非僅是指一般的時間而言。反之,它是指一段特定的時候,為了達成某個明確目的而撥出來的適當時候。被譯成“盡量贖回”一詞的希臘字則是個深入的動詞形式。“按這個字詞的上下文,它的意思可能是‘盡量贖回’;意即把握每個可得的機會。”a你有從自己的時間表裏盡量撥出時間去領受耶和華所供應的靈糧,從而使自己有智慧嗎?你應當這樣行。我們所有人亦然。為甚麽呢?“因為現在的日子邪惡。”

從屬靈沙漠到屬靈樂園

14.甚麽聖經經文可以説明英文《新世界聖經譯本——參考版》的甚麽特色?

14 一項傑出的屬靈供應是1984年發行的《新世界聖經譯本——參考版》。這部《參考版》具有許多不同的特色,使我們能够運用‘贖回來的時間’去增加自己的知識。b其中的一個例子是相互參照的經文。且以詩篇1:3為例。這節經文論及一個晝夜沉思上帝律法的人的情況。經文説:“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這節經文含有很深刻的意思,絶非一個只是把經文怱怱看過的讀者所能領略的。

15.關於詩篇1:3所論及的樹,卻有些甚麽問題發生?以賽亞書44:4予人甚麽啟迪?

15 請留意:樹給栽種了。是誰栽種的?它給栽在溪水旁,而‘溪水’卻是個複數詞。一棵樹能够在幾條溪澗的旁邊生長嗎?當然不能。所以,要有好奇心。這棵樹究竟是甚麽?相互參照的經文打開了我們的心眼。這些經文包括以賽亞書44:4;61:3及耶利米書17:8。以賽亞書44:4説,上帝的百姓好像‘衆溪水旁’的樹。有很多道‘溪水’嗎?不錯!這些‘溪水’其實是縱橫交錯、灌溉果園内的樹木的水溝!

16.以賽亞書61:3和耶利米書17:8怎樣進一步澄清這件事?

16 以賽亞書61:3把其中一些樹木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耶和華便是栽種和灌溉這些樹木的那位,他因樹所結的果子而得榮耀!耶利米書17:8把晝夜沉思上帝律法的人比作“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樹的葉子不會枯乾;凡它所作的,盡都順利!

17.關於詩篇1:3,現在有怎樣的一幅圖畫呈現出來?我們在這件事上擔任甚麽角色?

17 現在,我們眼内的陰翳消失了!詩篇1:3描繪一幅美麗的圖畫。人若晝夜沉思耶和華的律法,就好像樹栽於永不枯竭的水源旁。這樣的人不再屬於世上靈性乾涸的組織。反之,他們現今與上帝的組織聯絡交往。這個組織正獲得源源不絶、舒暢怡人的真理之水的供應。不錯,他們處身於屬靈的樂園裏,享受着靈性上的舒暢,同時結出大量屬靈的果子為耶和華帶來讚美。請想想!上帝正運用他的見證人去帶領人脱離世上種種貧瘠、乾渴的組織,進入這個舒暢怡人、水源充足的屬靈樂園中。

18.有些人看見别人在見證工作上有優良表現時有甚麽反應?他們可能為了甚麽緣故而有所欠缺?

18 為了以有效的方式完成這件工作,我們必須督促自己的頭腦和心靈以求充分運用耶和華的一切屬靈供應。有些人聽見别人解釋聖經經文,便説:“我若能像他一般熟悉聖經就好了!”可是,只要這些人督促自己去研讀聖經,他們也可以增加自己的聖經知識。有些人聽見别人在逐户傳道時作見證,便説:“我若能够在别人門前像她那樣作見證就好了!”可是,他們若督促自己,經常參加組外傳道工作及運用《根據聖經而推理》這部書,他們也可以成為更熟練的見證人。有些人聽見别人作聖經演講,便説:“我若能像他那樣作演講就好了!”照樣,這些人若督促自己,為演講的委派作妥準備,吸收《神治傳道訓練班指南》書内的資料,他們便會在説話能力方面有進步。

19.甚麽是使我們能够在見證工作上發揮個人潛能的關鍵?

19 有願望是好的,但僅有願望而沒有行動也不能成事。實際的行動才能使願望實現。要督促自己盡量贖回可用的時間。要採取行動使願望實現。你若沒有好好運用肌肉,肌肉便會萎縮退化。你若不好好運用某種技能,它就會變成生疏。你若不好好運用頭腦,你的思想能力便會衰退。你若沒有好好運用所擁有的知識,你就會失去它。在每個事例上,律則總是:“不用則失。”‘理解力是藉着應用而獲得訓練的。’這樣,“思想的能力便會看守你,辨識力便會保衛你。”——希伯來書5:14;箴言2:11,《新世》。

20.藉着充分運用耶和華的屬靈供應,我們能够避免甚麽?我們會獲得甚麽?

20 因此,要充分運用耶和華的屬靈供應。要和他手下許多心滿意足的人一起歡喜快樂。要逃避阿摩司所預告的飢荒:“主耶和華説:‘日子將到,我必命飢荒降在地上。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阿摩司書8:11)所以,要跟那些吃喝快樂的人分一杯羹,切勿與拒絶領受靈糧的人同蒙羞辱:“主耶和華如此説:‘我的僕人必得吃,你們卻飢餓;我的僕人必得喝,你們卻乾渴;我的僕人必歡喜,你們卻蒙羞。’”——以賽亞書65:13。

[腳注]

a 可參看《新國際新約神學字典》(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第一册,第268頁,布朗(Colin Brown)編。

b 你也許尚未有一部以你本國文字出版的《新世界聖經譯本——參考版》。但你無疑會發覺上述關於如何運用這部《參考版》的例子頗有趣味。

你記得嗎?

◻ 以色列國怎樣對耶和華的供應表示不滿?

◻ 瑪拉基書3:10的經文怎樣已應驗在耶和華見證人身上?

◻ 詩篇1:3的經文含有甚麽深意?

◻ 為甚麽我們必須把自己從耶和華的屬靈供應所學得的知識運用出來?

[第25頁的圖片]

人若沉思耶和華的律法,就好像樹栽於永不枯竭的水源旁

    中文繁體(廣東話)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廣東話)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