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
何以《新世界譯本》在馬太福音3:7採用“一見到”一詞,而不是像其他聖經譯本一樣只將這個字詞譯作“看見”?
事實上兩種譯法都可以採用而並不算錯。在這個事例上,並非每種文字都能把希臘原文的特色表達出來。可是,《聖經新世界譯本》的漢語譯法無疑能够把馬太福音3:7的希臘原文特色表達出來。“約翰看見[“一見到”,《新世》]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洗,就對他們説:‘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
正如上文提及,很多聖經譯本只是説,約翰“看見”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來到他為猶太人施浸的地方。那麽,聖經的意思是否指約翰在看見這件事一段時間之後,意即他注視了這些人一會兒之後,才採取行動譴責他們的偽善行徑呢?如果譯作“看見”,就可能使人有這個想法。事實上,聖經譯者費拉爾·芬頓在翻譯這節經文時就顯示出這個意思:“但[約翰]觀察到許多法利賽人……。”
這裏所用的希臘動詞的時態屬於不定過去式。我們知道,現在時態指的是一項正在進行的行動,完成時態主要指一項已經完成的行動,但不定過去式所指的則是一個時刻的短暫行動。因此,馬太福音3:7的這個不定過去式動詞的意思,是指施洗約翰在某一個時刻望見那些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或約翰“一見到”他們,就馬上採取行動,正如我們在7-12節所讀到的一樣。
有不少例子表明希臘文的不定過去式含有以上的意思。我們若留意它的特色就能够對聖經的含義有更清楚的了解。
例如,馬太福音9:9説:“耶穌從那裏往前走,看見[“一見到”,《新世》]一個人名叫馬太,坐在税關上,就對他説:‘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耶穌不用花一段長時間留意馬太,也不用再三觀察他。耶穌一見到馬太,就立即向他提出邀請。
以上兩個例子表明,《新世界譯本》在處理希臘文的不定過去式動詞時多麽一絲不苟。請考慮一下其他幾個類似的事例,看看你還留意到有其他甚麽特色:
“耶穌到了管會堂的家裏,看見[“一見到”,《新世》]有吹手,又有許多人亂嚷,就説:‘退去吧!這閨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馬太福音9:23,24。
“門徒看見[“一見到”,《新世》]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説:‘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耶穌連忙對他們説:‘你們放心,是我。’”——馬太福音14:26,27。
“有一個管會堂的人,名叫睚魯,來見[“一見到”,《新世》]耶穌,就俯伏在他腳前,再三地求他,説:‘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馬可福音5:22,23。
“將近[拿因]城門,有一個死人被抬出來。這人是他母親獨生的兒子;他母親又是寡婦。有城裏的許多人同着寡婦送殯。主看見[“一見到”,《新世》]那寡婦,就憐憫她,對她説:‘不要哭!’”——路加福音7:12,13。
“馬利亞到了耶穌那裏,看見[“一見到”,《新世》]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説:‘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裏悲歎。”——約翰福音11:32,33。
如果你喜歡參考其他例子,不妨翻閲《新世界譯本》的使徒行傳7:23-25;9:39,40;21:32;28:3-5;及約翰一書5:16。藉着作一番查考,你會進一步體會到,對勤懇地研究聖經的人來説,能够擴闊及加深對上帝話語的了解,是一件多麽令人心滿意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