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鄰之道
若要與别人和睦,就必須首先與自己和睦。耶穌基督的話含有這樣的暗示,因為他説:“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39)愛鄰人者必須首先自愛。這樣行並非因為你是完美的。你知道自己絶不完美。你有弱點,會犯錯,有罪咎感。你知道這一切。可是,你也知道對自己的弱點感到遺憾,尋求寬恕,決心改善,這樣行就可以卸下罪咎感的重擔。
我們心裏所充滿的,就以言語和行動表現出來。(馬太福音12:34,35)我們心裏若充滿罪咎和自責,這種消極的感覺就會不仁地投射到别人身上。若要愛别人,我們必須具有若干自重感、自尊心,能够接受自己,甚至能够嘲笑自己。以這種方式自愛可以免除内心的混亂,從而不致危及自己與别人的關係。享有内心安全就不會感到受别人威脅,且能進一步對人表現仁慈的關懷。若要與人和睦,我們自己必須心平氣和。
可是,在這個熙熙攘攘的現代緊張世界中,内心的安寧正受到威脅,睦鄰的藝術正在消逝。人們在彼此面對時好像龜一般縮着頭,只從殼裏安全地向外望而不敢把頸伸出去。坦誠的友善已被恐懼和寂寞取而代之。鑒於我們所處的危險時代,這種情形雖然令人感到遺憾,卻是可以了解的。——提摩太後書3:1-5。
然而,人若主動地表示友善,這種努力通常得到愉快的反應。在人行道上遇見鄰人時招呼一下,停下來對在前院工作的人説幾句話,坐在公園椅上時和别人作簡短的閒談——這樣的時刻可以帶來相當樂趣。我們可以遵從幾項指南,使上述的場合成為樂事,並且為人際關係增添和睦。請考慮一下其中幾點。
留心傾聽
要表示尊重,注視着向你談話的人。你若游目四顧,就不啻表示:‘我對你或你所講的話不感興趣。’你的本意也許不是如此。因此要留心聆聽對方談話,並作出明確反應。除了詢問細節或提出適當的問題之外,不要插嘴。“未曾聽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箴言18:13)聆聽的目的是要了解對方和對方的思想、立場和感受。聆聽不但要用耳朵,而且要用心思。“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説,慢慢的動怒。”——雅各書1:19。
溝通,談話
溝通意味到“傳達消息、思想或感受,以期獲致滿意的領略或了解。”話要説得簡單易明,别滔滔不絶或東拉西扯。要確知對方明白你的觀點。談話的意思是“以言詞彼此交換思想和意見”。談話不是演説;它是一種交流。提出一個論點之後,要聆聽對方的答話。當别人叙述經驗或提出報告時,你是個聽者。在交談中你是個參與者。要自己參與,也讓别人參與。要富於適應性,虛心接納新的見解。心存成見,剛愎自用會使人眼瞎、耳聾和心腸冷硬。——馬太福音13:15。
要友善、忠實、關懷
不必畏縮。要主動與人談話。你的友善通常會引起類似的反應。感情是可以傳染的。要感覺你希望别人感覺的。行你希望别人去行的。對待别人的方式正是你希望受到别人對待的。種下的東西正是你希望收穫的。要保持真面目。要忠實。要真正關懷别人,照顧别人,樂於為别人服務。
注意别人
在塔金頓(Booth Tarkington)的一篇小説中,他描寫一群在前院草地上嬉戲的孩子。其中一個名叫奧維爾的小孩覺得自己沒有受人注意,於是又跑又跳地大喊,“注意我!注意我!”成年人雖然沒有做得這麽露骨,卻一樣希望受人注意。嬰兒和老人若沒有人加以注意,甚至會因此死去。因此要覲察别人,聆聽他們,注意他們!友善地與鄰人打招呼,讚賞他們的狗、他們的玫瑰花、他們的新衣服——但要保持誠懇態度而非僅是想留下好印象。
避免批評
批評别人通常總是徒然的。這樣行傷害人的自尊和惹起憤怒。批評是一種攻擊,使人不得不作自衛。受到批評的人要找理由自辯和反擊對方。批評别人有如行在雞蛋之上。請記得,人在感情衝動時是不可以理喻的,尤以遭受攻擊時為然。多數人都把批評看作攻擊。與其譴責别人,不如尋求了解。鼓勵的言詞往往可收奇效。賞識别人的優點勝於一味注意人的弱點。“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言19:11。
提出勸告
要親切、友善、仁愛。讓人首先説話和盡情傾訴。要了解對方何以這樣想或這樣行。對别人的欲望表示同情。研究他的觀點。領悟别人行為背後的感情因素。向對方説明你也會犯錯,你也同樣不是十全十美的。然後“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拉太書6:1)把你的勸告限於當時討論的問題上。勸告要適合對方,仁慈地幫助對方看出你勸告的要點,而且話要説得機巧。“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着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歌羅西書4:6)提出積極的鼓勵,稱讚對方的進步。
懷有體貼的同情心,並且表示出來
這意味到你必須能够為别人設身處地着想。感到對方的需要。對别人的感覺有如身受。你若與别人易地而處,你希望别人怎樣待你呢?你若打算服從這條金規:“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就必須了解上述的一切。(馬太福音7:12)這樣行並不容易。在有些場合,你無法以言語——只能以眼淚——表達自己的體貼同情心。使徒保羅對於表達這樣的同情作出建議,説:“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
拉撒路死後,馬利亞去見耶穌。聖經的記載説:“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裏悲歎,又甚憂愁,便説:‘你們把他安放在那裏?’他們回答説:‘請主來看。’耶穌哭了。”(約翰福音11:33-35)耶穌早知道他打算做甚麽,但由於看到别人的哀傷,他感動到與他們同哭。他表現了體貼的同情心。
切勿以惡報惡
有人歪曲金規説:‘要對待别人像别人對待你一樣。’千萬不要如此。不要以惡報惡,反之要以善勝惡。耶和華以他對我們表現的愛去激發我們的愛心。“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19)這絶不是唱高調;反之這乃是人的天性。柔和的回答會使怒氣消退。把另一邊臉轉過來也許會使人停手。正如古代熔爐的炭火可以融化礦石裏的金屬,以善報惡也許能軟化仇敵的怒氣,使之消融而加以克服。另一方面,你也許繼續被仇敵的惡行所苦,但你所行的善有助於促進和平。你已經忠於自己,忠於原則。你不容作惡的人使你也變成作惡者。——羅馬書12:17-21。
要盡力尋求和睦
要積極地“追求與衆人和睦。”(希伯來書12:14)和睦不是自動地存在的,也不是時常都能做得到。在有些場合你必須放棄尋求。“好生氣的人,不可與他結交;暴怒的人,不可與他來往。”(箴言22:24)然而,“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衆人和睦。”——羅馬書12:18。
耶穌吩咐人要對鄰人表示的那種愛心在希臘原文是阿格配(a·gaʹpe)。使徒保羅為阿格配這種品德下了定義,將睦鄰的指南總括起來;“愛是恆久忍耐和仁慈的。愛不嫉妒,不自誇,不自大,不做不規矩的事,不求自己的利益,不發怒。它不計較所受的損害。它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它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4-8,《新世》。
[第24頁的附欄]
聖經的箴言一書中提供人際關係指南的章節
“温和的答話可以平息憤怒;粗暴的言詞卻足以惹起紛爭。”——15:1,《當代聖經》(下同)。
“智者的心引導他的口,他的説話,使人心服”——16:23。
“温良的言語,甘甜如蜜,使人身心都健康愉快。——16:24。
“饒恕别人的過犯,能促進友愛;總記着舊時的嫌隙,只會破壞友情。”——17:9。
“爭端掀起,就好像洪水缺堤,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應當在事前止息紛爭[“離去”,《新世》]。”——17:14。
“有識之士,謹言慎行;明智的人,頭腦冷靜。”——17:27。
“有見識的人,不隨便發怒,以寬厚待人,這是他的光榮。”——19:11。
“懂得避免紛爭是一件光榮的事;只有愚人才愛爭吵。”——20:3。
“人的心思雖然深沉如海,聰明人卻能套取真情。”——20:5。
“你與鄰人有爭執,就應當直接跟他理論,卻不可向他人揭發他的隱私。”——25:9。
“不可隨便到鄰人家裏去,免得他感到厭煩,就不歡迎你。”——25:17。
“你見過[言語]暴躁的人嗎?愚人比他還有希望呢。”——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