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求真理的人回應非正式的見證守望台1991年 | 12月1日
-
-
王國宣揚者的報導
尋求真理的人回應非正式的見證
聖經告訴我們,像綿羊一般的人會回應好牧人的聲音。(約翰福音10:27)這正是在許多國家——包括英國——裏發生的情形。
□ 例如,在1988年聖誕節的前夕,帕梅娜——一位耶和華見證人——在辦公室裏與一位在英國其他地區工作的推銷員同事通電話。在結束電話談話時,該男子問道:“你已為聖誕節作好準備了嗎?”帕梅娜回答説:“沒有。”對方問道:“為何這麽遲還未着手準備呢?”她説:“我並不慶祝聖誕節。”對方覺得頗奇怪,便問個究竟。於是帕梅娜告訴他自己是個耶和華見證人,並且指出聖經並沒有吩咐人慶祝耶穌的生日。此外,耶穌也不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出生的,相反,聖誕節其實是個源於異教的慶祝。該男子説這些資料令他深感興趣。
三個月後,帕梅娜接到電話,對方説:“你記得在聖誕節前夕,你曾告訴我你是不慶祝聖誕節的嗎?現在我已找到真理了!”原來他便是上文提及的男子。他解釋説,在聖誕節過了兩星期之後,有兩個見證人上門探訪他;他邀請他們入内,並且開始了一個聖經研究。他指出自己在研讀聖經方面有良好進步。他更告訴同居的女友,他們的生活方式是耶和華所不悦的,於是他們決定分居。現在兩人都一起出席在王國聚會所舉行的聚會。
該年年底,他們被會衆接納成為未受浸的傳道員;1990年初,他們結為夫婦,然後一起獻身受浸。通過電話所作的一個非正式的簡短見證的確帶來了極佳的結果。
□ 耶和華也祝福在英國另一位姊妹所作的非正式見證。一位經營保險業的男子上門兜生意,這位姊妹問他是否喜歡有保證能够獲致健康、快樂和永生。他回答説當然喜歡,並問姊妹她所談及的是哪一類保險。姊妹打開聖經向他指出,上帝應許人在地上的樂園裏享有永遠的生命。他接受了一本《你能够永遠生活在地上的樂園裏》的書,並在一個晚上便將整本書讀完。他再次上門探訪姊妹,並且告訴後者他覺得書中的資料非常引人入勝——但願他能够相信就好了。姊妹指出他需要研讀聖經,並且參加在聚會所舉行的聚會。於是為他安排了一個聖經研究,他也開始參加聚會,並且在同一年的年終受浸。僅一年之後,他與最先向他作見證的那位姊妹的女兒結了婚。所以那位姊妹説:“藉着作非正式見證,我得着了一個弟兄和女婿!”
的確,尋求真理的人會回應通過非正式見證而傳達的聖經真理。正如耶穌説,他的羊會聽他的聲音。
-
-
‘耶和華是我的上帝,是我所倚靠的’守望台1991年 | 12月1日
-
-
‘耶和華是我的上帝,是我所倚靠的’
威利·迪爾君自述
“你為甚麽想到伯特利去?”1931年的春天,我告訴家父我打算從事伯特利的服務,他便這樣問我。我的雙親住在薩爾,認識真理已大約有十年,他們為自己的三個男孩子立下優良的榜樣。真理是他們一生的首務,我也希望同樣行。
可是,我的雙親是怎樣認識耶和華和他的神聖旨意的呢?由於他們對各主流宗教深感不滿,他們很久以來一直尋找真理。他們查考過許多不同的教會和教派,但發覺沒有一個是正確的。
有一天,他們發現門外有一張單張,宣傳一個以圖畫和電影形式講論有關上帝旨意的演講,講題是《創世影劇》。因為家父在影劇放映的時候要上班,他便鼓勵母親去看。他説:“也許這值得你一看。”母親看過影劇之後大感興奮,對我們説:“我終於找到真理了!明晚你最好親自去看看。這的確是我們一直在找尋的真理。”當時是1921年。
我的雙親是受靈所膏的基督徒,兩人都至死保持忠心。家父曾被納粹政府屢次監禁,最後在1944年去世。家母則在1970年逝世;在納粹統治期間,她也被監禁了一段很長的時期。
雙親表現堪作模範的熱心
雙親去世之前在外勤服務上非常活躍。從1922至1928年,每年的大會均通過一項決議,母親在分發這些決議方面特别熱心。一份題名為《對教士牧師們的指控》的決議在1924年通過,其中含有對教士所提出的猛烈抨擊。分發這份決議需要有勇氣才行。傳道員要在清晨四時出發,將單張放在别人的門下。雖然當時我只有12歲,雙親也讓我參與其事。我們時常在清早五時出發,騎三至四小時的腳踏車前往僻遠的地區,然後將腳踏車藏在樹叢裏,而我便負責看守腳踏車,讓其他人可以到村莊裏工作。下午我們騎腳踏車回家,晚上則步行一小時前往參加聚會。
後來,有另一個比我年幼的孩子負責看守腳踏車,我則跟其他傳道員到地區裏傳道。可是,沒有人想到給我任何訓練。他們只是吩咐我到某條街工作!我只好戰戰兢兢地走到第一間屋的門前,希望屋裏沒有人便好了。可是事與願違,有一個男子出來應門,我嚇得目瞪口呆,只知用手指着袋裏的書。那男子問道:“是盧述福法官所寫的嗎?”我結結巴巴地回答是。他接着問道:“是我還沒有的新書嗎?”我肯定説:“是的,是新的。”對方説:“這樣我就要一本。多少錢?”這個經驗使我有勇氣工作下去。
在1924年,成年人時常談及1925年。有一次,我們探訪一個聖經研究者的家庭,我聽見一位弟兄問道:“如果主將我們接到天上去,我們的孩子會怎樣呢?”母親肯定地回答説:“主會知道怎樣照顧他們的。”他們所談論的話題令我大惑不解。他們的話是甚麽意思?1925年來到又過去了,卻沒有甚麽事發生。然而,我的雙親卻絶沒有在熱心方面冷淡下來。
父親的明智勸告
1931年,我終於告訴父親我打算怎樣運用自己的一生。父親於是問我説:“你為甚麽想到伯特利去?”我回答説:“因為我想事奉耶和華。”他於是説:“倘若你獲准到伯特利服務,你知道那裏的弟兄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嗎?他們都是不完美的人,都會犯錯誤。我恐怕這會使你灰心離開伯特利,甚至放棄自己的信仰。你要想清楚才好。”
他的話令我非常震驚,經過多日對事情再三衡量之後,我再次向父親提出要申請加入伯特利。他説:“請再次告訴我你為甚麽想到伯特利去。”我重複説:“因為我想事奉耶和華。”於是父親説:“我的孩子,永不要忘記這件事。如果你受到邀請,要切記你為甚麽 要到那裏去。如果你看見甚麽不妥的地方,不要過度擔心。即使你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也不要因此就離開。要把你到伯特利的目的緊記在心:因為你要事奉耶和華!只管做好你的工作,並且全心信賴耶和華。”
1931年11月7日下午,我抵達瑞士伯恩的伯特利。我和其他三位弟兄共住一個房間,並且被派在印刷部門工作,學習使用一台細小的手操印刷機。我最先奉派印刷的書刊之一是羅馬尼亞文的《守望台》雜誌。
信息從天而降!
1933年,社方出版了一本稱為《危機》的册子,内容包括盧述福弟兄在美國電台發表的三個演講。一天早上,分社僕人夏巴克弟兄向伯特利家庭宣布,這本册子會以一種異乎尋常的方式分發出去。他們會租一架小飛機在伯恩的上空飛過,將宣傳這本册子的傳單投下,傳道員則站在街上將册子分發給公衆人士。他問道:“你們這些年輕弟兄,有誰願意坐飛機升空?請立即報名。”我報了名,後來夏巴克弟兄通知我,我被選中執行這項任務。
在那個重大日子,我們將多箱傳單運往機場。我獨自坐在駕駛員後面,把傳單堆在座位旁。我所接獲的精確訓示是:把傳單分為一百張一疊,然後盡力把每疊傳單擲出窗外的一邊。若不小心,傳單便會被機尾纏住而引起難題。但一切都頗順利。弟兄們後來説,目睹‘信息從天而降’令他們大感興奮。這件事達成了預期的效果,雖然有些人致電分社投訴他們的花壇被傳單鋪滿,弟兄們卻分發了許多册子。
感激接受每項服務特權
我每日均為伯特利服務所帶來的喜樂和滿足向耶和華致謝。在會衆裏,我奉派在每個聚會之前開放聚會所,將椅子排列整齊,並將一杯清水放在講壇上。我將這些任務視作光榮的特權。
在伯特利,我終於有特權操作大型的平面印刷機,負責印刷波蘭文的《黃金時代》(即現在的《儆醒!》)。1934年,我們開始採用留聲機,而我有分協助製造這些留聲機。我們逐户向人播放錄下的聖經演講;我從這件工作尋得很大喜樂。許多住户都對這個細小的新玩意感到好奇,許多時整家人會聚集起來聆聽,但卻慢慢逐一離去。最後整家人都走了,於是我便到另一家去。
在戰事期間保持活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我的家鄉薩爾從德國分開,受國際聯盟託管。因此,薩爾遂發給當地居民本土的身分證明文件。1935年,當地舉行投票,讓人民決定是否重新與德國合併。我趁這機會回國探望自己的家人,深知薩爾一旦歸入納粹控制之下,我就不會再有機會這樣行了。事實證明確是如此。自此之後有多年的時間,我沒有從父母或兄弟收到任何音訊。
瑞士雖沒有直接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但隨着德國逐一吞併鄰近的國家,瑞士完全陷於孤立。許久以來,我們一直負責印製書刊供應整個歐洲(除了德國之外),但現在卻無法再供應任何國家。當時的分社僕人澤克弟兄告訴我們,分社剩下來的經費已所餘無幾,因此他請我們出外工作謀生,直至事態恢復正常為止。可是,我獲准留下來,負責印刷少量書刊供應當地千多名傳道員之用。
伯特利家庭永不會忘記1940年7月5日這個日子。我們吃過午餐之後,突然有一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