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穌行將度過他在世的最後一個逾越節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12章
耶穌行將度過他在世的最後一個逾越節
隨著尼散月11日星期二行將結束,耶穌完成了他在橄欖山上對使徒們所作的教導。當天他的確忙個不了,十分辛勞!現在,也許是在返回伯大尼過夜的途中,他對使徒們說:「你們知道,過兩天是逾越節,人子將要被交給人,釘在[苦刑柱]上。」
翌日,即尼散月12日星期三,耶穌看來在一處僻靜的地方與使徒共聚。他在前一天曾公開指責宗教領袖們。耶穌深知他們正密謀要殺他。他不打算在星期三公開露面,因為他不想有任何事發生,以致妨礙他在接著的晚上與使徒們一起守逾越節。
這時候,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聚集在大祭司該亞法的院子裡。他們對耶穌在前一天提出的抨擊大感憤怒,於是密謀用詭詐的手段逮捕他,然後將他處死。可是他們卻說:「當節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間生亂。」他們害怕民眾,因為耶穌深受民眾歡迎。
宗教領袖們正惡毒地圖謀殺害耶穌之際,忽然來了個不速之客。令他們出乎意料的是,這人竟是耶穌的使徒之一——加略人猶大!撒但在猶大心裡撒下了出賣主人的卑鄙念頭。猶大問宗教領袖們說:「我把他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多少錢?」這話使他們不禁心花怒放,於是欣然同意以三十塊銀子作為酬勞。按照摩西律法,這是一個奴隸的身價。從那時起,猶大便留意找個沒有群眾在場的好機會,將耶穌交給敵人。
尼散月13日開始於星期三的日落時分。耶穌早在星期五已從耶利哥來到伯大尼。因此這是他在伯大尼的第六日及最後一個晚上。他們必須在次日,即星期四,為從日落開始的逾越節作妥最後準備。他們需要將逾越節所用的羔羊宰了,然後整隻烤熟。他們會在哪裡守這個節日呢?誰會負責作準備?
耶穌並沒有透露這些細節,也許為了避免猶大在暗中通知祭司長,以致這些人在耶穌守逾越節的當兒前來捉拿他。但如今,可能是星期四下午的較早時分,耶穌從伯大尼差遣彼得和約翰說:「你們去為我們預備逾越節的筵席,好叫我們吃。」
他們問道:「要我們在哪裡預備?」
耶穌解釋說:「你們進了城,必有人拿著一瓶水迎面而來,你們就跟著他,到他所進的房子裡去,對那家的主人說:『夫子說:客房在哪裡?我與門徒好在那裡吃逾越節的筵席。』他必指給你們擺設整齊的一間大樓,你們就在那裡預備。」
無疑這位家主也是耶穌的門徒之一,也許他正期待耶穌在他家裡慶祝這個特別的節日。無論如何,彼得和約翰抵達耶路撒冷時,他們發覺情形正如耶穌所預言的一般。因此,他們兩人遂打點一切,預備好足夠供13個人——耶穌和12位使徒——用來守逾越節的羊羔及作妥其他安排。馬太福音26:1-5,14-19;馬可福音14:1,2,10-16;路加福音22:1-13;出埃及記21:32。
◼ 耶穌看來在星期三怎樣行?為什麼?
◼ 有什麼集會在大祭司家中舉行?猶大前往見宗教領袖的目的何在?
◼ 耶穌在星期四打發誰到耶路撒冷去?目的何在?
◼ 耶穌所差的人遇見什麼事,從而再次顯明耶穌具有神奇的能力?
-
-
在最後一個逾越節表現謙卑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13章
在最後一個逾越節表現謙卑
彼得和約翰已遵照耶穌的吩咐前往耶路撒冷為逾越節作準備。耶穌和其餘的十位使徒看來在下午的較後時間才抵達。耶穌和他的同伴從橄欖山上下來時,太陽已行將落下。在耶穌復活之前,這是他最後一次在日間眺望耶路撒冷了。
不久之後,耶穌和同伴抵達耶路撒冷,隨即前往他們守逾越節的地方。他們登上樓梯,進入一個大房間裡,看見供他們私下守逾越節所需的一切已準備妥當。耶穌久已期待這個日子來到,正如他說:『我一直盼望在受害以先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
根據傳統,守逾越節的人會喝四杯葡萄酒。看來耶穌在接過第三杯酒時向上帝祝謝了,然後說:「你們拿這個,大家分著喝。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的產品],直等上帝的國來到。」
耶穌在用膳期間站起來,脫了外袍,拿起一條毛巾,將水倒在盆裡。通常主人會留意派人給客人洗腳。但既然當時沒有主人在場,耶穌遂親自作出這項服務。其實在場的任何一位使徒都可以把握機會這樣行。但看來在他們當中仍存有若干競爭精神,因此沒有人自告奮勇作這項服務。如今耶穌動手替他們洗腳,他們都感到不好意思。
耶穌走到彼得跟前時,彼得提出異議,說:「不行,你千萬不可洗我的腳!」
耶穌說:「如果我不洗你的腳,你就與我沒有關係了。」
彼得回答說:「主啊,那就不單洗我的腳,連我的手和頭都洗吧!」
耶穌回答說:「洗過澡的人,全身都潔淨,只需要洗腳就可以了。你們是潔淨的,但不是人人都是這樣。」耶穌這樣說是因為他知道加略人猶大正計劃出賣他。
耶穌替12位使徒——包括叛徒猶大在內——洗完腳之後,就披上外袍,再次斜倚在桌子前。然後他問道:「我給你們作的,你們明白麼?你們稱呼我『老師,主』,你們說得對,我本來就是。我是主,是老師,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應當彼此洗腳。我作了你們的榜樣,是要你們也照著我所作的去行。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過主人,奉差遣的也不能大過差他的人。你們既然知道這些事,如果去實行,就有福了。」
耶穌就謙卑地為人服務一事提出了多麼感人的教訓!使徒們不應總是追求首位,自命不凡地要別人服事他們。相反,他們需要跟隨耶穌所立的榜樣,不是舉行洗腳的儀式,而是學會甘願大公無私地為人服務,無論工作何等卑微或令人不快也不介意。馬太福音26:20,21;馬可福音14:17,18;路加福音22:14-18;7:44;約翰福音13:1-17,新譯。
◼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前眺望該城,這件事有什麼獨特之處?
◼ 慶祝逾越節時,看來耶穌作過祝謝之後將哪杯酒遞給十二使徒?
◼ 耶穌在地上時,主人慣於向客人提供什麼個人服務?為什麼耶穌和使徒守逾越節時沒有人向他們提供這項服務?
◼ 耶穌為了什麼目的作出替使徒洗腳這項卑微的服務?
-
-
紀念晚餐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14章
紀念晚餐
耶穌替使徒們洗完腳後,他引用詩篇41:9的經文說:「那吃我飯的,用他的腳踢我。」(《新譯》)然後他懷著沉重的心情解釋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
使徒們開始感覺憂愁,於是逐一問耶穌說:「是我嗎?」甚至連加略人猶大也這樣問。坐在耶穌身旁的約翰挨近耶穌的懷裡,問他說:「主啊,是誰呢?」
耶穌回答說:「是十二個門徒中同我蘸手在盤子裡的那個人。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但賣人子的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在此之後,撒但再次趁機進入猶大邪惡的心裡。因此,在當晚較後的時間,耶穌很適切地將猶大稱為「滅亡之子」。
耶穌如今告訴猶大:「你所做的,快做吧!」其餘的使徒沒有一個明白耶穌的話的意思。有些以為既然猶大是掌管錢囊的,耶穌可能吩咐他說:「你去買我們過節所需用的東西,」或者叫他拿一些東西去賙濟窮人。
猶大離去後,耶穌與他忠信的使徒舉行了一項嶄新的慶祝或紀念儀式。他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著吃。」他解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各人吃過餅後,耶穌拿起一杯酒來。這顯然是舉行逾越節慶祝所用的第四杯酒。他為之祝謝了以後,便遞給門徒,叫他們分著喝,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
因此,這其實是一項紀念耶穌死亡的儀式。正如耶穌表明,為了紀念他,這項儀式需要重複在每年的尼散月14日舉行。這可以使參加者記得耶穌和他的天父為人類所做的事,使人能夠擺脫死亡的刑罰。對成為基督門徒的猶太人來說,這項儀式將會取代逾越節的慶祝。
耶穌所流出的血使新約得以生效,取替了舊的律法之約。耶穌乃是立約的雙方——一方是耶和華上帝,另一方則是14萬4000位由靈而生的基督徒——的居間者。除了能夠赦罪之外,新約還產生了一個由許多君王兼祭司共同組成的屬天國家。馬太福音26:21-29;馬可福音14:18-25;路加福音22:19-23;約翰福音13:18-30;17:12;哥林多前書5:7。
◼ 耶穌引用什麼關於同伴的聖經預言?他將預言應用在誰身上?
◼ 使徒們為何大感憂愁?於是每個人都怎樣問?
◼ 耶穌吩咐猶大怎樣行?其餘的使徒以為他的話是什麼意思?
◼ 耶穌在猶大離去後創立了一個什麼儀式?目的何在?
◼ 新約的立約雙方是誰?這約成就了一些什麼事?
-
-
爆發爭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15章
爆發爭辯
耶穌在傍晚較早的時候替使徒們洗腳,藉此提出一個感人的教訓,要他們樂於謙卑地為人服務。接著,他為自己將要經歷的死亡設立了一個紀念儀式。特別鑑於耶穌剛行過的事,如今所發生的事情實在令人大感意外。使徒們竟為了誰為大的問題發生激烈爭辯!看來這只是一項持續的爭論再次爆發而已。
記得耶穌在山上改變形貌之後,使徒們為了誰最大的問題發生爭執。此外,由於雅各和約翰曾請求在王國裡享有顯要的地位,以致在使徒們當中引起進一步的爭執。如今,在耶穌與使徒共聚的最後一晚,看見門徒再度為此爭執必然令耶穌大感痛心!他怎樣行呢?
耶穌並沒有因為使徒們的行為而責罵他們,相反,他再次耐心地跟他們推理:「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但你們不可這樣。……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嗎?」然後,耶穌再次提及他為門徒所立的榜樣,說:「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
儘管使徒們是不完美的人,他們卻在耶穌受試煉時緊緊依附他。因此耶穌說:「正如我父和我立了約,我也和你們立約,去得一個王國。」(《新世》)這是耶穌和他的忠貞跟從者私下訂立的約,目的是要使他們能夠與他一同執掌王權。但只有數目有限的一群人——14萬4000人——才會最後被帶進這個王國的約裡。
雖然基督向使徒們提出與他一同在王國裡施行統治的奇妙希望,當時他們的靈性仍相當軟弱。因此耶穌說:「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耶穌告訴彼得他已為他禱告,並且敦促他說:「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
「小子們,」耶穌解釋說,「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後來你們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到。這話我曾對猶太人說過,如今也照樣對你們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彼得問道:「主往哪裡去?」
耶穌回答說:「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
「主啊,我為什麼現在不能跟你去?」彼得很想知道,「我願意為你捨命!」
「你願意為我捨命嗎?」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裡,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彼得斷言,「也總不能不認你。」當眾門徒都紛紛這樣說之際,彼得更誇口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
耶穌接著提及他差遣使徒們前往加利利傳道的時候,當時他們既沒有帶錢囊,也沒有裝糧食的口袋。他問道:「你們缺少什麼沒有?」
他們回答說:「沒有。」
「但如今有錢囊的可以帶著,有口袋的也可以帶著,」他說,「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我告訴你們,經上寫著說:『他被列在罪犯之中。』這話必應驗在我身上,因為那關係我的事必然成就。」
耶穌所指的是他將會與罪犯同釘在苦刑柱上的時候。他也表示自此之後他的跟從者會遭遇猛烈的逼迫。他們說:「主啊,請看!這裡有兩把刀。」
耶穌答道:「夠了。」正如我們不久會見到,他們帶備刀使耶穌有機會向他們提出另一個重要教訓。馬太福音26:31-35;馬可福音14:27-31;路加福音22:24-38;約翰福音13:31-38;啟示錄14:1-3。
◼ 何以使徒們的爭辯如此令人感到意外?
◼ 耶穌怎樣處理這場爭辯?
◼ 耶穌與門徒所立的約會成就些什麼事?
◼ 耶穌提出什麼新的命令?這命令有多重要?
◼ 彼得表現什麼過度自信的態度?耶穌怎樣說?
◼ 何以耶穌一改他在較早時候的吩咐,轉而囑咐門徒帶備錢囊和口袋?
-
-
對使徒提出臨別的勸勉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16章
對使徒提出臨別的勸勉
耶穌和使徒吃過紀念晚餐之後仍留在樓上的房間裡。雖然耶穌行將離世,他卻還有許多未盡的話。他安慰使徒們說:「你們不要心裡愁煩不安。要對上帝表現信心,」但他接著補充說:「也要對我表現信心。」(《新世》)
耶穌繼續說:「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我往哪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使徒們不明白耶穌正談及他要離開他們到天上去,因此多馬問道:「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
耶穌回答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不錯,人必須接受耶穌和效法他的生活方式,才有資格進入天父的家裡,正如耶穌說:「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腓力請求說:「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腓力看來希望耶穌以人目能見的方式將上帝顯給他們看,正如古代上帝在異象裡把自己顯給摩西、以利亞和以賽亞看一般。可是,使徒們其實擁有比這種異象更佳的證據,正如耶穌說:「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嗎?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
既然耶穌以十全十美的方式將他父的品格顯現出來,使徒們與他共處和留意他的行事方式,便彷彿實際看見了父一般。然而,父親是高於兒子的,正如耶穌承認說:「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耶穌很適當地將他的教訓的功勞全歸於天父。
耶穌接著告訴使徒:「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這段話給他們多大的鼓勵!耶穌的意思並不是說他的跟從者會施行一些比他所行的更偉大的奇跡。不,他的意思是,他們執行服事職務的時間會長得多,工作會伸展到廣大得多的地區,也接觸到數目龐大得多的人。
耶穌離世之後並不會捨棄他的門徒。他應許說:「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麼,我必成就。」耶穌也進一步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幫助者」,《新世》],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後來,耶穌果然在升天之後將這位另外的幫助者——聖靈——傾澆在門徒身上。
耶穌離世的日子近了,正如他說:「還有不多的時候,世人不再看見我。」耶穌會成為靈體,是人所不能看見的。但耶穌再次應許他的忠心使徒說:「你們卻看見我;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不錯,耶穌不但在復活之後會披上人形向門徒顯現,並且會在適當時候將他們復活成為靈體,與他一起在天上生活。
耶穌現在宣布一條簡單的律則:「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
至此那又名達太的使徒猶大插咀說:「主啊,為什麼要向我們顯現,不向世人顯現呢?」
耶穌回答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不愛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世界不會像基督的跟從者一樣表現順服,相反,他們不理會他的教訓。因此耶穌不會向他們顯現。
耶穌在地上從事服事職務時曾教導使徒們許多事。直至當時為止,仍有很多教訓是門徒無法領悟的,他們又怎能記得耶穌的所有教訓呢?值得慶幸的是,耶穌應許說:「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耶穌再次安慰門徒說:「我留下和平給你們;我把自己的和平賜給你們。……不要讓你們的心愁煩不安,也不要恐懼畏縮。」(《新世》)不錯,耶穌快要離世了,但他解釋說:「你們若愛我,因我到父那裡去,就必喜樂,因為父是比我大的。」
耶穌剩下來與門徒共聚的時間已很少了,他說:「以後我不再和你們多說話,因為這世界的王將到。他在我裡面是毫無所有。」魔鬼撒但是這世界的王,他便是進入猶大的心,將他緊緊攫住的惡者。可是,耶穌卻沒有任何犯罪的弱點,因此撒但無法誘使他背棄上帝。
享有親密的關係
耶穌設立了紀念晚餐之後,繼續以開心見誠的親切口吻鼓勵使徒。當時可能已過了午夜。因此耶穌敦促說:「起來,我們走吧!」然而,在他們離去之前,由於愛使徒的緣故,耶穌繼續與他們交談,並對他們說了一個感人的比喻。
他開始說:「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偉大的栽培者耶和華上帝在耶穌於公元29年秋季受浸時以聖靈膏他,從而栽下了這棵象徵性的葡萄樹。但耶穌進一步表明葡萄樹並非惟獨象徵他自己,他評論說:「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裡面,也是這樣。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
五十一日之後,在五旬節那天,聖靈傾澆在使徒和其他人身上,他們遂成為葡萄樹的枝子。最後會有14萬4000人成為這棵象徵性的葡萄樹的枝子。他們與樹幹耶穌基督一起構成一棵象徵性的葡萄樹,結出上帝王國的果子來。
耶穌解釋結果子的要訣是什麼:「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然而,耶穌說,人若不結果子,「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裡燒了」。在另一方面,耶穌應許說:「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
耶穌進一步對使徒說:「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上帝要眾枝子所結的果子便是表現出與基督相若的品德,特別是愛心。再者,既然基督努力宣揚上帝的王國,上帝期望枝子所結的果子也包括他們從事使人作基督門徒的活動在內,正如耶穌所為一般。
耶穌現在敦促他們說:「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然而,使徒們怎樣才能留在他的愛裡呢?耶穌說:「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他繼續解釋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
耶穌在數小時之後便會為使徒和其餘一切對他懷具信心的人犧牲生命,藉此表現出這種無與倫比的愛。他所立的榜樣應當感動他的跟從者在彼此之間懷有同一自我犧牲的愛。這種愛會將他們標明出來,正如耶穌在較早時候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耶穌表明他的朋友是誰,說:「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
一項多麼寶貴的關係—成為耶穌的密友!但耶穌的跟從者若要繼續享有這種關係,就必須「多結果子」。他們若這樣行,耶穌說:「無論[你們]向父求什麼,他就賜給你們。」這的確是結出王國果子的偉大獎賞!耶穌再次敦促使徒要「彼此相愛」,然後解釋世界會恨他們。然而,他安慰他們說:「世人若恨你們,你們知道,恨你們以先已經恨我了。」耶穌接著表明何以世界會恨他的跟從者,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
耶穌進一步解釋世界恨他們的原因,他繼續說:「他們因我的名要向你們行這一切的事,因為他們不認識那差我來的[耶和華上帝]。」事實上,耶穌所施行的奇跡定了恨他的人的罪,因為正如他說:「我若沒有在他們中間行過別人未曾行的事,他們就沒有罪;但如今連我與我的父,他們也看見也恨惡了。」這樣,正如耶穌說,經上的話便應驗了:「他們無故地恨我。」
像耶穌在較早時候所為一般,他再次安慰門徒,並答應差那幫助者(聖靈)——即上帝的強大動力——到他們那裡去。「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你們也要作見證。」
進一步的臨別訓示
耶穌和使徒正打算離開樓上的房間之際,耶穌繼續說:「我已將這些事告訴你們,使你們不至於跌倒。」然後他向門徒提出一項嚴肅的警告:「人要把你們趕出會堂,並且時候將到,凡殺你們的就以為是事奉上帝。」
看來這項警告令使徒們大感困惑。雖然耶穌在較早時候曾說世界會恨他們,但他卻沒有如此直接地透露門徒會受人殺害。耶穌解釋說:「我起先沒有將這事告訴你們,因為我與你們同在。」然而,耶穌在離去之前提及這件事讓門徒有個心理準備。這樣做無疑是一件好事!
耶穌繼續說:「現今我往差我來的父那裡去,你們中間並沒有人問我:『你往哪裡去?』」在當晚的較早時候,門徒曾問耶穌他會往哪裡去。但如今耶穌所說的話令他們感到如此震驚,以至他們沒有追問下去。正如耶穌說:「只因我將這事告訴你們,你們就滿心憂愁。」使徒們感到憂心忡忡,不但因為他們獲悉自己將要遭遇猛烈的逼迫及受人殺害,也因為他們的主快要離開他們了。
因此耶穌解釋說:「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裡來;我若去,就差他來。」當時耶穌只是人,只能一個時候在一處地方,可是,他一旦升到天上,無論他的跟從者在地上的哪個角落,他都能夠把幫助者——上帝的聖靈——差到他們那裡去。是故,耶穌離開他們是對他們有益的。
耶穌指出,聖靈「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聖靈會揭發世人的罪,指控他們沒有對上帝的兒子懷具信心。除此之外,耶穌會升回天父那裡去,這件事有力地證明他是正義的。既然撒但和他那邪惡的世界均無法破壞耶穌的忠誠,這件事有力地證明世界的王已受到不利的判決。
耶穌繼續說:「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因此,耶穌應許他會把上帝的動力——聖靈——傾澆下來,聖靈會按照門徒的了解能力指引他們明白這些事。
使徒們尤其無法了解耶穌會死去,然後復活過來向他們顯現。因此他們彼此問道:「他對我們說:『等不多時,你們就不得見我;再等不多時,你們還要見我』;又說:『因我往父那裡去。』這是什麼意思呢?」
耶穌看出門徒想問他,於是解釋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痛哭、哀號,世人倒要喜樂;你們將要憂愁,然而你們的憂愁要變為喜樂。」稍後,在當日下午耶穌被殺時,世界的宗教領袖會為此額手稱慶,但門徒卻會大為憂傷。可是,他們會在耶穌復活時化悲為喜!耶穌會在五旬節把上帝的聖靈傾澆在他們身上,授權給他們作他的見證人,使他們的喜樂得以持續下去!
耶穌把使徒當時的處境比作一個臨產的婦人,說:「婦人生產的時候就憂愁,因為她的時候到了。」孩子一旦出生,婦人很快便將痛苦拋諸腦後了。耶穌評論說:「你們現在也是憂愁,但我要[在我復活的時候]再見你們,你們的心就喜樂了;這喜樂也沒有人能奪去。」
直至當時,使徒們尚未奉耶穌的名提出任何請求。但現在耶穌說:「你們若向父求什麼,他必因我的名賜給你們。……父自己愛你們;因為你們已經愛我,又信我是從父出來的。我從父出來,到了世界;我又離開世界,往父那裡去。」
耶穌的話給使徒們莫大的鼓勵。他們說:「因此我們信你是從上帝出來的。」耶穌問道:「現在你們信嗎?看哪,時候將到,且是已經到了,你們要分散,各歸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獨自一人。」看來令人難以置信,這件事會在該晚尚未過去之前便發生!
耶穌最後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撒但和世界千方百計要破壞耶穌的忠誠,把百般試煉加在他身上,耶穌卻忠心地完成上帝的旨意,藉此戰勝了世界。
在樓上房間所作的結束禱告
耶穌深愛他的使徒,所以他一直為自己即將離世一事裝備他們。如今,他向他們提出過詳盡的勸勉和安慰之後,便舉目望天,向天父祈求說:「願你榮耀你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你;正如你曾賜給他權柄管理凡有血氣的,叫他將永生賜給你所賜給他的人。」
耶穌引進了一個多麼令人振奮的主題——永生!他既接獲「權柄管理凡有血氣的」,就能夠將自己所獻的贖價祭物的裨益應用在所有垂死的人類身上。然而,他只會將「永生」賜給那些蒙天父嘉許的人。耶穌就永生的主題繼續禱告說:
「他們吸收關於你,獨一的真神,和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的知識,就意味到永生。」(《新世》)不錯,得救有賴於我們吸收上帝和他兒子的知識。但僅是腦袋的知識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具備更多條件。
人必須熟識上帝和耶穌基督,與他們養成一種互相了解的友誼,對各事懷有像他們一樣的感覺和觀點;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在對待別人方面努力效法他們那無與倫比的美德。
耶穌接著禱告說:「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你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耶穌既完成了直至當時上帝託付給他的任務,而且自信未來也會獲致成功,他遂向天父祈求說:「父啊,現在求你使我同你享榮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榮耀。」不錯,他如今請求天父藉復活使他復得他原本在天上所享的榮耀。
耶穌綜述自己來到地上的主要任務說:「你從世上賜給我的人,我已將你的名顯明與他們。他們本是你的,你將他們賜給我,他們也遵守了你的道。」耶穌在服事職務上運用上帝的名字,並且以正確的讀音如此行。可是他除了將上帝的名字向門徒顯明之外,還進一步擴大他們對耶和華、他的品格及旨意的認識和體會。
耶穌將耶和華奉為至高的主宰,他自己則是在上帝手下服務的工人。他謙卑地承認說:「你所賜給我的道,我已經賜給他們,他們也領受了,又確實知道,我是從你出來的,並且信你差了我來。」
耶穌將自己的跟從者與其餘的世人分別出來,他接著禱告說:「我為他們代求,我不為世界代求,而是為你賜給我的人代求,……我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我……看顧他們;我保護了他們;他們中間除了那滅亡之子以外,沒有一個遭受毀滅。」(《新世》)滅亡之子便是加略人猶大。他這時正在進行出賣耶穌的卑鄙勾當。因此,猶大正不自覺地應驗了聖經。
「世界又恨他們,」耶穌繼續禱告說。「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耶穌的跟從者在世界裡,置身於這個受撒但統治的有組織的人類社會中,但他們卻與世界及其邪惡保持分離,而且必須自始至終均如此行。
耶穌繼續說:「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耶穌在此將他經常引用的希伯來文聖經稱為「真理」。但他對門徒所提出的教訓及門徒後來在上帝感示之下寫成的基督教希臘文聖經同樣是「真理」。這真理能夠使人成聖,徹底改變人的一生,使之成為一個與世界分離的人。
耶穌如今「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他]的人祈求」。耶穌為那些將會成為他的受膏跟從者的人代求,也為那些在未來被召集成為「一群」的其他門徒代求。他為這些人祈求什麼呢?
「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耶穌和他的父親並非實際是同一的個體,但他們卻在凡事上都協調一致。耶穌祈求上帝使他的跟從者也享有同樣的合一,好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
耶穌為那些將會成為他的受膏跟從者的人向天父祈求。他祈求什麼?「我在哪裡,願你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那裡,叫他們看見你所賜給我的榮耀;因為[世界定基]以前,你已經愛我了。」上帝在很久之前,甚至在亞當夏娃生下他們的第一個後代之前,已深愛他這位後來降世成為耶穌基督的獨生子了。
耶穌在結束禱告時再次強調說:「我已將你的名指示他們,還要指示他們,使你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裡面,我也在他們裡面。」對使徒們來說,認識上帝的名也牽涉到親自認識上帝的愛。約翰福音14:1-17:26;13:27,35,36;10:16;路加福音22:3,4;出埃及記24:10;列王紀上19:9-13;以賽亞書6:1-5;加拉太書6:16;詩篇35:19;69:4;箴言8:22,30。
◼ 耶穌正往何處去?關於通往該處的路,多馬獲得什麼答案?
◼ 從腓力的請求看來,他顯然想耶穌怎樣行?
◼ 何以人看見耶穌便等於看見了天父?
◼ 耶穌的跟從者會怎樣比他做更大的工作?
◼ 在什麼意義上說來,撒但無法控制耶穌?
◼ 耶和華在何時栽種了一棵象徵性的葡萄樹?其他人在何時及如何成為葡萄樹的一部分?
◼ 象徵性的葡萄樹最後會有多少枝子?
◼ 上帝期望枝子結出什麼果子來?
◼ 我們怎樣才能成為耶穌的朋友?
◼ 何以世界恨惡耶穌的跟從者?
◼ 耶穌提出什麼令使徒深感不安的警告?
◼ 何以使徒沒有追問耶穌往哪裡去?
◼ 使徒們特別無法了解什麼事?
◼ 耶穌用什麼比喻說明使徒的處境將會由憂傷化為喜樂?
◼ 耶穌說使徒們將會怎樣行?
◼ 耶穌怎樣戰勝世界?
◼ 耶穌在什麼意義上接獲「權柄管理凡有血氣的」?
◼ 認識上帝及他的兒子意味到什麼?
◼ 耶穌以什麼方式顯揚上帝的名?
◼ 「真理」是什麼?它可以怎樣使基督徒「成聖」?
◼ 上帝、他的兒子及所有真正的敬拜者怎樣合而為一?
◼ 「世界定基」是指什麼時候?
-
-
在園裡痛苦掙扎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17章
在園裡痛苦掙扎
耶穌禱告完畢,便和11位忠心的使徒唱詩讚美耶和華,然後他們從樓上的房間下來,走進那漆黑而帶點涼意的黑夜裡。他們回頭穿過汲淪谷向伯大尼進發,途中在一處他們時常喜歡聚集的地方——客西馬尼園——停下來。這園子位於橄欖山附近。耶穌時常在這園子的橄欖樹叢中與使徒會面。
耶穌留下八個使徒——也許在近園子入口的地方——吩咐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到那邊去禱告。」然後他帶著其餘三位使徒——彼得、雅各和約翰——進入園子裡。耶穌這時不禁憂愁起來,極其難過。他告訴使徒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警醒。」
耶穌稍往前走,跪下俯伏在地,開始懇切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他的話是什麼意思?何以他「甚是憂傷,幾乎要死」呢?他正為自己決定犧牲生命作贖價一事感到後悔嗎?
絕不然!耶穌並沒有求上帝免他一死;他甚至認為僅是想及要逃避犧牲生命作祭物之舉——像彼得有一次所提議一般——也是極其可恥的。相反,令他感覺苦惱的是,他恐怕自己受死的方式——像一個可鄙的囚犯一般——會為天父的名帶來羞辱。如今,他深知自己在數小時之後便會被人視為最卑鄙的人——褻瀆上帝的人——而釘在柱上!所以他不禁憂心如焚。
耶穌禱告了很久,然後回到使徒那裡,但發現他們三人睡著了。於是他對彼得說:「你們不能同我警醒片時嗎?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可是,耶穌體諒他們所受的壓力,且承認當時的確夜已深,所以他說:「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然後耶穌第二次離開門徒去禱告,祈求上帝使「這杯」離開他。「杯」便是耶和華指派給他的分或對他所定的旨意。他回來的時候再次發現三個使徒睡著了。他們當時其實應該熱切禱告,祈求上帝使他們不致落入試探中才對。所以耶穌向他們說話時,他們都啞口無言。
最後,耶穌第三次離開門徒,走到約有扔一塊石頭那麼遠的地方,跪下流淚大聲禱告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耶穌因為自己將以罪犯的身分死去,以致為天父的聖名帶來羞辱一事感到極其傷痛。事實上,被人指控為褻瀆者——詛咒上帝的人——差不多是他所無法抵受的事!
可是,耶穌繼續禱告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耶穌甘願順服上帝的旨意。這時,有一位天使從天上向耶穌顯現,說一些鼓勵的話去強化他。天使很可能告訴耶穌,他已贏得了天父的嘉許。
然而,耶穌負著多麼沉重的擔子!他自己和全人類的永遠生命均掌握在他手中。他受到極大的感情壓力。因此耶穌越發懇切禱告,汗珠如血點般滴在地上。美國醫學協會雜誌評論說:「雖然這是一種非常罕有的現象,但血汗……在情緒極度激動下是可能發生的。」
在此之後,耶穌第三次回到使徒那裡,但再次發現他們睡著了。他們因為極度憂愁而精疲力竭。於是耶穌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起來!我們走吧。看哪,[那]賣我的人近了!」
耶穌正說話的時候,加略人猶大帶著一大群人來到,他們手裡拿著火炬、燈籠和武器。馬太福音26:30,36-47;16:21-23;馬可福音14:26,32-43;路加福音22:39-47;約翰福音18:1-3;希伯來書5:7。
◼ 耶穌離開樓上的房間之後帶領使徒到什麼地方去?他在那裡做什麼?
◼ 耶穌禱告的時候,使徒們正在做什麼?
◼ 耶穌何以極為痛苦?他向上帝祈求什麼?
◼ 耶穌的汗珠有如血點一事顯示什麼?
-
-
被人出賣和逮捕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18章
被人出賣和逮捕
午夜過後,猶大帶著一大隊人,包括士兵、祭司長、法利賽人和其他的人,闖進客西馬尼園。祭司們同意給猶大30塊銀子作為出賣耶穌的代價。
在較早時候,耶穌吃完逾越節晚餐之後便把猶大遣走。看來當時猶大直接前往祭司長那裡。這些人立即把他們的差役和一隊士兵召集起來。起初猶大也許把他們帶到耶穌和使徒慶祝逾越節的地方,但發覺他們已經離去了,於是這一大群帶備兵器,手持燈籠和火炬的人便跟隨猶大離開耶路撒冷,越過汲淪谷。
猶大率領整隊人步上橄欖山,他肯定自己知道可以在哪裡找著耶穌。在過去一星期,耶穌和使徒曾多次在伯大尼和耶路撒冷之間往來,他們時常在客西馬尼園停下來休息和交談。但如今,耶穌可能隱藏在橄欖樹的漆黑陰影之下,士兵又怎能認出他來呢?況且他們甚至可能從未見過耶穌。於是猶大設了一個暗號,說:「我與誰親嘴,誰就是他。你們把他拿住,牢牢靠靠地帶去。」
猶大率領群眾進入客西馬尼園,看見耶穌和使徒們在那裡,便走到耶穌跟前,說:「請拉比安,」並且很溫柔地跟他親嘴。
耶穌斥責他說:「朋友,你來是為了什麼目的?」然後,耶穌回答自己的問題說:「猶大!你用親嘴的暗號賣人子嗎?」在此之後,耶穌便不再跟他說話了。耶穌上前走到火炬和燈籠的光照耀之下,問道:「你們找誰?」
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
耶穌回答說:「我就是!」他毫無懼色地站在他們面前。眾人對他的勇敢大吃一驚,不知所措,以致都退後跌倒在地上。
耶穌鎮靜地繼續說:「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吧。」在此之前不久,耶穌在樓上的房間裡禱告時告訴天父,他已保守了手下忠心的使徒,『除了滅亡之子之外』,沒有一個失喪。因此,為了使自己說過的話得以實現,耶穌請群眾讓他的跟從者離去。
士兵們鎮靜下來之後,便站起來開始捆綁耶穌。這時使徒們意識到將有什麼事發生,於是問道:「主啊,我們拿刀砍可以不可以?」使徒們預備了兩把刀,可是,彼得在耶穌尚未回答之前已拔出刀來,向大祭司的僕人馬勒古砍去。但彼得沒有砍中他的頭,只是把他的右耳削掉。
耶穌於是出面調停,說:「到了這個地步,由他們吧!」他摸摸馬勒古的耳朵,將他醫好。然後他提出一項重要教訓,吩咐彼得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
耶穌甘願被人逮捕。他解釋說:「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然後補充說:「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他完全順服上帝對他所定的旨意!
其後耶穌向群眾說話。他問道:「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我天天坐在殿裡教訓人,你們並沒有拿我。但這一切的事成就了,為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
至此,兵丁和軍官,以及猶太人的差役,便捉住耶穌,將他捆綁起來。使徒們看見這件事發生,就撇下耶穌,四散奔逃。可是,有一個少年人——也許是門徒馬可——卻留在人群當中。他可能原本在耶穌舉行逾越節的那家人屋裡,後來跟著群眾來到園中。可是,如今他卻被人認出來,於是他們企圖抓住他,但他卻脫去自己的麻布外衣逃走了。馬太福音26:47-56;馬可福音14:43-52;路加福音22:47-53;約翰福音17:12;18:3-12。
◼ 猶大為何很肯定自己能夠在客西馬尼園找著耶穌?
◼ 耶穌怎樣表明他對眾使徒十分關心?
◼ 彼得採取什麼行動去保衛耶穌?但耶穌卻對他怎樣說?
◼ 耶穌怎樣表明他完全順服上帝對他所定的旨意?
◼ 使徒們撇下耶穌逃去時,誰留下來?這人有什麼遭遇?
-
-
被帶到亞那面前,然後解往該亞法那裡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19章
被帶到亞那面前,然後解往該亞法那裡
耶穌被人像囚犯一樣捆綁起來,帶到位高權重的前任大祭司亞那那裡。記得耶穌仍是個12歲的少年時,他曾在聖殿裡令律法教師們大感驚訝。亞那便是當時的大祭司。後來,亞那的幾個兒子也先後出任大祭司,如今則是他的女婿該亞法持有這個職位。
耶穌很可能首先被帶到亞那家裡,因為這個祭司長一向在猶太人的宗教生活上居於顯赫地位。在亞那家裡的短暫停留亦容許大祭司該亞法有時間召集猶太公會,即高等法院的71名成員,並且找著一些假見證去誣告耶穌。
祭司長亞那現在就耶穌的門徒和教訓盤問他。然而,耶穌回答說:「我從來是明明地對世人說話。我常在會堂和殿裡,就是猶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訓人;我在暗地裡並沒有說什麼。你為什麼問我呢?可以問那聽見的人,我對他們說的是什麼;我所說的,他們都知道。」
這時,站在耶穌旁邊的一名差役用掌摑他,說:「你竟敢這樣回答祭司長麼?」(《新譯》)
耶穌回答說:「如果我講錯了,你可以指證錯在那裡;如果我講對了,你為什麼打我呢?」(《新譯》)耶穌答辯之後,亞那便將他綁著解往該亞法那裡去。
現在,所有祭司長、長老和文士,不錯,整個猶太公會,都開始聚集起來。他們看來在該亞法家裡召開會議。可是,在逾越節的晚上開庭審訊顯然是違反猶太律法的。但這項規定並未能制止宗教領袖們執行他們的邪惡陰謀。
其實,猶太公會在數星期前耶穌使拉撒路復活的時候已私下議定要將他置諸死地。僅在兩天之前(星期三),宗教領袖們已商量好要以詭計逮捕耶穌,然後將他處死。請想想,耶穌在受審之前已實際被定了罪!
如今,他們正在暗中找尋見證人,希望他們能夠提出一些假證供將耶穌繩之以法。可是,他們卻無法找著一致的供詞。最後,有兩個人上前指控耶穌說:「我們聽見他說:『我要拆毀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內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
該亞法問道:「你什麼都不回答嗎?這些人作見證告你的是什麼呢?」但耶穌仍一言不發。甚至在這項誣告中,見證人也無法提出一致的證供來,以致猶太公會為之面目無光。大祭司於是另謀對策。
該亞法深知猶太人對於人以上帝的兒子自居一事非常敏感。他們在較早時候曾兩度輕率地指控耶穌是配受死刑的褻瀆者,其中一次是由於他們誤會耶穌自稱與上帝平等。如今該亞法狡猾地命令耶穌說:「我指著永生上帝叫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上帝的兒子基督不是?」
不論猶太人怎樣想,耶穌確實是上帝的兒子。耶穌若繼續保持緘默,在場的人便會以為他否認自己是基督了。故此耶穌勇敢地回答說:「我是。你們必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
該亞法這時便裝腔作勢,撕裂衣服,大聲喊道:「他說了僭妄的話,我們何必再用見證人呢?這僭妄的話,現在你們都聽見了。你們的意見如何?」
公會宣告說:「他是該死的。」然後他們開始戲弄耶穌,說了許多侮辱他的話,並且用掌摑他,吐唾沫在他身上。另一些人則將他的臉蒙住,用拳頭打他,譏嘲他說:「基督啊!你是先知,告訴我們打你的是誰?」這次夜間的審訊的確充滿了濫用權力的不法勾當。馬太福音26:57-68;26:3,4;馬可福音14:53-65;路加福音22:54,63-65;約翰福音18:13-24;11:45-53;10:31-39;5:16-18。
◼ 耶穌首先被帶往何處?他在那裡受到怎樣的對待?
◼ 耶穌接著被解往何處?為了什麼目的?
◼ 該亞法怎樣得以說服猶太公會,宣布耶穌是該死的?
◼ 在審訊期間充滿了什麼濫用權力的不法勾當?
-
-
在院子裡三次不認主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20章
在院子裡三次不認主
其餘的使徒在客西馬尼園恐懼驚惶地捨耶穌而去之後,彼得和約翰在途中停下來。他們也許在耶穌被押往亞那家裡時趕上了他。後來亞那將耶穌轉解到大祭司該亞法那裡,彼得和約翰便遠遠跟著。看來兩人一方面害怕自己性命不保,但又十分關注他們的主究竟會有什麼遭遇。
他們抵達該亞法的豪華官邸時,約翰因為大祭司認識他而得以進入院子裡。彼得卻只好在門外站著,但不久約翰出來向守門的使女說項,彼得遂獲准入內。
這時天氣頗冷,家裡的僕人和大祭司的侍從生了一盤炭火。彼得既在場等候要探知耶穌受審的結果,便跟他們一起取暖。在熊熊的火光之下,那先前守在門口讓彼得進來的使女得以看清楚彼得的面貌,遂高聲喊道:「你素來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
彼得因為被人認出身分來而驚惶失措,便在眾人面前否認他認識耶穌,他說:「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的是什麼。」
彼得於是走到院子門口。另一個使女看見他,也對旁邊站著的人說:「這個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彼得再次否認,並且起誓說:「我不認得那個人。」
彼得仍留在院子裡,試圖盡量避開別人的注意。也許就在這當兒,他在清晨的黑暗中被雞啼的聲音嚇了一跳。這時,耶穌仍在受審,看來聆訊在院子上面房子的一處地方進行。也許彼得和其餘的人正在下面等候,看著各個見證人依次被帶進房間裡作證。
彼得上次被人認出他是耶穌的同夥之後,大約一小時已過去了。這時有好幾個站在周圍的人上前對他說:「你真是他們一黨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來了。」這群人當中有一人是曾被彼得削掉耳朵的馬勒古的親戚,他說:「我不是看見你同他在園子裡嗎?」
彼得斷然否認說:「我不認得那個人。」事實上,他發咒起誓,在實際上聲稱自己若沒有說實話,就會招禍遭殃;他希望藉此說服別人他們都弄錯了。
就在彼得第三次不認耶穌之際,雞啼了。看來當時耶穌正好出來,站在院子上面的陽台上。他轉身望著彼得。彼得立即記起耶穌僅在數小時前在樓上房間裡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意識到自己所犯的罪而感覺無地自容,於是走到外面痛哭。
這件事怎可能發生呢?彼得既然對自己的屬靈力量感到如此自信,怎可能一連三次不認主呢?無疑當時的環境令彼得措手不及。真理受到歪曲,耶穌被人視為可鄙的罪犯,是非受到顛倒,無辜的人被當作有罪。因此,鑑於當時彼得所面對的種種壓力,他失去了平衡。他的忠貞感突然受到打擊。令他痛心的是,他因為懼怕人而軟弱下來。但願這種情形永不致發生在我們身上!馬太福音26:57,58,69-75;馬可福音14:30,53,54,66-72;路加福音22:54-62;約翰福音18:15-18,25-27。
◼ 彼得和約翰怎樣得以進入大祭司的院子裡?
◼ 彼得和約翰在院子裡時,房子裡有什麼事正在進行?
◼ 雞叫了多少遍?彼得不認基督多少次?
◼ 彼得發咒起誓是什麼意思?
◼ 什麼因素促使彼得不認耶穌?
-
-
先在猶太公會,然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21章
先在猶太公會,然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
天將快亮,彼得已第三次不認耶穌。這時,猶太公會的成員已結束了他們對耶穌的虛偽審訊而各自散去。可是,星期五一破曉,他們再次在公會大堂裡聚集起來,目的很可能是要裝模作樣,使人覺得他們昨夜的審訊是合法的。耶穌被帶到他們面前時,他們像在夜間一般再次對他說:「你若是基督,就告訴我們。」
耶穌回答說:「我若告訴你們,你們也不信;我若問你們,你們也不回答。」可是,耶穌卻勇敢地道出自己的身分,說:「從今以後,人子要坐在上帝權能的右邊。」
「這樣,你是上帝的兒子嗎?」他們都想知道。
耶穌回答說:『你們自己說我是。』
在這些決心要殺害耶穌的人看來,這個答案已足夠了。他們認為這是褻瀆的話,因此他們說:「何必再用見證呢?他親口所說的,我們都親自聽見了。」於是他們將耶穌綁起來,解到羅馬總督本丟·彼拉多那裡去。
出賣耶穌的猶大目睹事情的一切經過。他看見耶穌被定罪,不禁感到懊悔,於是到祭司長和長老那裡,將30塊銀子歸還給他們,並且解釋說:「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
他們冷酷無情地回答說:「那與我們有什麼相干?你自己承當吧!」猶大於是將銀子丟在殿裡,出去上吊死了。可是,看來繩子繫於其上的樹枝折斷了,他的身體跌落在下面的石塊上,以致肚腹破裂。
祭司長不知怎樣處置這些銀子才好。他們說:「這是血價,不可放在庫裡。」因此,經過商議之後,他們決定用這筆錢買下窯戶的一塊田,用來埋葬外鄉人。因此,這塊田遂被人稱為「血田」。
耶穌被帶到總督的衙門,當時仍是清晨,但與他同去的猶太人卻拒絕進去,因為他們認為與外邦人密切來往會玷污他們。為了遷就他們,彼拉多便親自出來,問道:「你們告這人是為什麼事呢?」
他們回答說:「這人若不是作惡的,我們就不把他交給你。」
彼拉多不想牽涉在事情裡,便回答說:「你們自己帶他去,按著你們的律法審問他吧。」
至此猶太人露出所懷的殺機,說:「我們沒有殺人的權柄。」的確,如果他們在逾越節期間殺死耶穌,便很可能會引起民眾的鼓噪,因為很多人都十分敬重耶穌。但他們若挑唆羅馬人,根據政治理由將耶穌處決,他們就無須向人民負責了。
是故,這些宗教領袖們絕口不提他們在較早時候已對耶穌施行審訊及判以褻瀆的罪名;如今他們捏造一些不同的罪名。他們提出一個分為三部分的指控:「我們見這人[1]誘惑國民,[2]禁止納稅給凱撒,[3]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
彼拉多所關心的是他們指控耶穌自稱為王一事。因此,他回到衙門,召耶穌去見他,問道:「你是猶太人的王嗎?」換句話說,你有違反法律,聲稱自己是個與凱撒敵對的王嗎?
耶穌想知道彼拉多究竟聽了多少關於他的傳聞,於是問道:「這話是你自己說的,還是別人論我對你說的呢?」
彼拉多聲稱自己對耶穌一無所知,他只是想獲悉事情的真相而已。他回答說:「我豈是猶太人呢?你本國的人和祭司長把你交給我。你做了什麼事呢?」
耶穌並沒有試圖避開有關王權的爭論。他的答覆無疑令彼拉多大感意外。路加福音22:66-23:3;馬太福音27:1-11;馬可福音15:1;約翰福音18:28-35;使徒行傳1:16-20。
◼ 猶太公會為了什麼目的再次在早上聚集起來?
◼ 猶大是怎樣身亡的?祭司長和長老怎樣處置30塊銀子?
◼ 何以猶太人想慫恿羅馬人殺死耶穌而非自行將他處死?
◼ 為了陷害耶穌,猶太人提出什麼指控?
-
-
在彼拉多與希律之間往返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22章
在彼拉多與希律之間往返
雖然耶穌並沒有試圖隱瞞自己是王,他卻指出他的國對羅馬不會構成任何威脅。耶穌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耶穌在此三次承認他擁有一個王國,雖然他的國不是屬地的。
然而,彼拉多卻進一步追問他說:「這樣,你是王嗎?」他的意思是:儘管你的王國不屬這世界,你是個王嗎?
耶穌讓彼拉多知道他所作的結論是對的,便回答他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
不錯,耶穌來到地上的目的是要為「真理」作見證,特別是有關他的王國的真理。耶穌決心忠於這項真理,即使為此犧牲性命亦在所不惜。雖然彼拉多問道:「真理是什麼呢?」他卻沒有等候進一步的解釋。他已有足夠證據去作出判決了。
彼拉多回到正在衙門外等候的群眾那裡。耶穌看來站在他的旁邊。他告訴祭司長和在場的人說:「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
群眾對他的決定勃然大怒,於是強詞奪理地說:「他煽惑百姓,在猶太遍地傳道,從加利利起,直到這裡。」
猶太人橫蠻無理的狂熱態度必然令彼拉多大吃一驚。當祭司長和長老繼續嚷叫之際,彼拉多轉過身來問耶穌:「他們作見證告你這麼多的事,你沒有聽見嗎?」耶穌仍然閉口不言。他在面對惡毒指控時所表現的鎮靜態度令彼拉多大感詫異!
彼拉多獲知耶穌是加利利人之後,看出自己可以藉此推卸責任。當時適逢加利利的王——希律·安提帕(希律大帝的兒子)——在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彼拉多便將耶穌送到他那裡去。希律·安提帕在較早時曾將施浸者約翰斬首。後來他聽聞耶穌施行了許多異能奇跡,不禁大起恐慌,因為他害怕耶穌就是從死裡復活的約翰。
如今,希律很高興有機會見到耶穌,但不是因為他關心耶穌的福利,或真的想知道人們對耶穌的指控是否屬實。其實,他只是對耶穌感到好奇,希望看見耶穌施行奇跡而已。
可是,耶穌卻拒絕滿足希律的好奇心。事實上,當希律盤問他時,他竟一言不發。希律和手下的兵士大感失望,便開始戲弄耶穌,給他穿上華麗的衣服和肆意譏嘲他。接著他們把他帶回彼拉多那裡。結果,原本彼此交惡的希律和彼拉多竟因此而成了好朋友。
耶穌回到彼拉多那裡時,後者把祭司長、猶太的官長和百姓召集起來,對他們說:「你們解這人到我這裡,說他是誘惑百姓的。看哪,我也曾將你們告他的事,在你們面前審問他,並沒有查出他什麼罪來;就是希律也是如此,所以把他送回來。可見他沒有做什麼該死的事。故此,我要責打他,把他釋放了。」
這樣,彼拉多兩次宣布耶穌無罪。他很想釋放耶穌,因為他看出祭司長逮捕耶穌純粹是由於嫉妒的緣故。在彼拉多繼續設法釋放耶穌之際,他受到進一步的鼓勵要如此行,因為他坐在審判台上的時候,他的妻子派人傳來一個口信,敦促他說:「這義人的事,你一點不可管,因為我今天在夢中[看來是出自上帝的]為他受了許多的苦。」
然而,彼拉多雖然深知他應當釋放這個無辜的人,他有什麼辦法可以這樣行呢?約翰福音18:36-38;路加福音23:4-16;馬太福音27:12-14,18,19;14:1,2;馬可福音15:2-5。
◼ 耶穌受到盤問他是不是王時,他怎樣回答?
◼ 耶穌在地上一生為之作見證的「真理」是什麼?
◼ 彼拉多作出什麼判決?民眾對此有什麼反應?彼拉多怎樣處置耶穌?
◼ 希律·安提帕是誰?何以他很高興見到耶穌?他怎樣處置耶穌?
◼ 何以彼拉多很想釋放耶穌?
-
-
「你們看這個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23章
「你們看這個人!」
彼拉多對耶穌所表現的態度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並且看出他是無辜的,於是便試圖用另一個方法釋放他。他對群眾說:「你們有個規矩,在逾越節要我給你們釋放一個人。」
當時有一個聲名狼藉的殺人犯也正被囚在獄中,因此,彼拉多問道:「你們要我釋放哪一個給你們?是巴拉巴呢?是稱為基督的耶穌呢?」
由於受到祭司長的挑唆煽動,群眾竟要求彼拉多釋放巴拉巴而將耶穌處死。彼拉多並沒有就此罷休,他再次問道:「這兩個人,你們要我釋放哪一個給你們呢?」
他們喊道:「巴拉巴。」
彼拉多愕然問道:「這樣,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我怎麼辦他呢?」
他們在一片震耳欲聾的鼓噪聲中回答說:『把他釘在柱上!把他釘在柱上!』
彼拉多深知群眾正要求將一個無辜的人處死,於是為耶穌辯護說:「為什麼呢?這人做了什麼惡事呢?我並沒有查出他什麼該死的罪來。所以,我要責打他,把他釋放了。」
儘管彼拉多想釋放耶穌,民眾卻在宗教領袖唆擺之下激動地不斷喊叫說:『把他釘在柱上!』祭司的煽動使群眾達到狂熱的地步,以致要殺人流血。試想想,僅在五日之前,他們當中有些人很可能曾歡迎耶穌以君王的身分進入耶路撒冷!如果耶穌的門徒當時在場的話,他們都保持緘默以避免引起別人注意。
彼拉多見到自己的呼籲無濟於事,反倒令群眾生亂,便拿出水來,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群眾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子孫身上好了。』
至此,彼拉多為了迎合群眾的要求——他關心討好群眾過於做自己明知是對的事——便釋放了巴拉巴。彼拉多命人把耶穌捉住,脫去他的衣服,鞭打他。這並非普通的笞刑。美國醫學協會雜誌論到羅馬所施的笞刑說:
「一般所用的刑具是短鞭,是由幾條長短不一的單皮帶或辮帶所組成,皮帶上每隔若干距離便繫有小鐵球或尖銳的羊骨塊。……羅馬兵士大力鞭打囚犯的背部,鐵球會造成很深的損傷,皮帶和羊骨則會割傷皮膚及皮下組織。隨著鞭打持續下去,傷口更會裂開,裂口深至皮膚下層的骨骼肌肉而變得一片血肉模糊。」
耶穌被人以如此殘暴的方式毒打之後,再被帶進總督的衙門裡。全營士兵都被召集起來,他們進一步凌辱耶穌,編了一頂荊棘冠冕,大力按在他的頭上。他們拿一根葦子放在他的右手裡,給他披上一件紫色外袍——皇室所穿的服飾——然後譏誚地對他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他們吐唾沫在他臉上,並且用手掌打他,又從他手中奪過葦子來,打他的頭,使他所戴的屈辱「冠冕」的尖刺更深深插進他的頭皮裡。
耶穌雖然經歷種種虐待,卻表現令人驚訝的威嚴和力量。這使彼拉多大受感動,以至他再次設法挽救耶穌。他告訴群眾說:「我帶他出來見你們,叫你們知道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他也許以為群眾目睹耶穌的慘況,便會心軟下來。當時耶穌頭戴荊棘冠冕,身穿紫色外袍,血流滿面,痛楚徹骨,站在冷酷無情的暴民面前,彼拉多高聲喊道:「你們看這個人!」
儘管傷痕纍纍、飽受折磨,這裡站著的乃是歷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他的確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人!不錯,耶穌表現出一種鎮靜的威嚴和安詳的神態,從而將他的偉大表露無遺。甚至彼拉多也必然看出這件事實,因為他所說的話看來同時帶著尊重和同情的口吻。約翰福音18:39-19:5;馬太福音27:15-17,20-30;馬可福音15:6-19;路加福音23:18-25。
◼ 彼拉多試圖用什麼方法釋放耶穌?
◼ 彼拉多怎樣試圖推卸罪責?
◼ 笞刑是怎樣的刑罰?
◼ 耶穌被鞭打之後進一步受到怎樣的凌辱?
◼ 彼拉多怎樣再設法釋放耶穌?
-
-
被交出及帶走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24章
被交出及帶走
彼拉多見到耶穌雖飽受虐待,卻表現安詳莊嚴的神態;這令他深受感動,於是再次試圖釋放耶穌。這使祭司長們更加憤怒。他們決心不擇手段,但求達到自己的邪惡目的。因此,他們再次大聲喊道:『釘他在柱上!釘他在柱上!』
彼拉多回答說:『你們自己把他釘在柱上吧!』(與猶太人在較早時候所作的聲稱相反,他們其實有權處決一些在宗教上犯了重罪的人。)隨後,彼拉多至低限度第五次宣布耶穌無罪,說:「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
猶太人見到他們對耶穌提出的政治指控並未得逞,便再次將數小時前他們在猶太公會審訊耶穌時所用的宗教指控——說耶穌褻瀆上帝——再次提出來。他們說:「我們有律法,按那律法,他是該死的,因他以自己為上帝的兒子。」
對彼拉多來說,這是一項新的指控;這使他更為恐懼。如今他看出耶穌絕非平凡之輩,他妻子所發的夢及耶穌在品格上所表現的驚人力量便足以表明這點。可是,耶穌真的是「上帝的兒子」嗎?彼拉多知道耶穌是從加利利來的。然而,耶穌有可能在從前活過嗎?彼拉多於是再次將他帶返衙門,問他說:「你是哪裡來的?」
耶穌不發一言。他在較早時候已告訴彼拉多他是個王,可是他的國卻不屬這世界。如今再作進一步的解釋也無濟於事。可是,彼拉多卻因為耶穌拒絕回答而覺得有損他的自尊,於是大發雷霆地說:『你不對我說話嗎?你豈不知我有權柄釋放你,也有權柄把你釘在柱上嗎?』
耶穌以尊敬的態度回答說:「若不是從上頭賜給你的,你就毫無權柄辦我。」他在這裡提及上帝授權給人為的統治者去管理地上的事務。然後他補充說:「所以,把我交給你的那人罪更重了。」的確,對於耶穌所受的冤屈,大祭司該亞法和他的同謀以及加略人猶大比彼拉多所負的罪責更重。
彼拉多對耶穌更為欽佩,而且害怕他可能真的來自上帝,於是再次設法釋放他。可是,猶太人卻抗拒彼拉多的企圖。他們再次以政治罪名指控耶穌,並且奸狡地恐嚇彼拉多說:「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凱撒的忠臣。凡以自己為王的,就是背叛凱撒了。」
儘管事情可能招致嚴重的後果,彼拉多再次將耶穌帶出去。他向民眾提出呼籲說:「看哪,這是你們的王!」
他們回答說:『除掉他!除掉他!釘他在柱上!』
彼拉多無計可施,只好問道:『我可以把你們的王釘在柱上嗎?』
猶太人一向憎恨羅馬人的管轄。事實上,他們瞧不起羅馬的統治!然而,祭司長們卻偽善地說:「除了凱撒,我們沒有王。」
由於害怕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名譽會受損,彼拉多終於向猶太人持續不斷的要求屈膝。他把耶穌交給他們。兵士們脫去耶穌的紫色外袍,讓他只穿著自己的衣服。他們把他帶去受刑之際,他們要他背著自己的苦刑柱。
這時是尼散月14日星期五早上較後的時間,也許已接近中午時分。耶穌自星期四清晨起來便一直沒有睡覺,並且身受一次復一次的痛苦經歷。所以可以了解的是,他負著苦刑柱時很快便感到精疲力竭。當時適逢有一個名叫西門的非洲古利奈人經過,他們便強迫他替耶穌背負苦刑柱。他們前往處決耶穌的地方時,有一大群人跟著走,包括好些婦女在內;她們都為耶穌捶胸痛哭。
耶穌轉身對婦女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因為日子要到,人必說:『不生育的,和未曾懷胎的,未曾乳養嬰孩的,有福了!』……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樹上,那枯乾的樹將來怎麼樣呢?」
耶穌所說的樹是指猶太國。由於當時耶穌仍在他們當中,也有一小群相信耶穌的人在國內,所以這棵樹仍含有一些能夠維持生命的汁水。可是,一旦將這些人從國中除去,剩下的只是一棵在靈性上死去的樹而已,不錯,一個萎縮不振的國家組織。當羅馬大軍以上帝行刑官的身分將猶太國摧毀時,他們就真正有哀哭的理由了!約翰福音19:6-17;18:31;路加福音23:24-31;馬太福音27:31,32;馬可福音15:20,21。
◼ 宗教領袖對耶穌提出政治指控不遂時,便轉以什麼罪名指控他?
◼ 何以彼拉多感到更恐懼?
◼ 對於耶穌的遭遇,誰要負更重的罪責?
◼ 最後祭司們用什麼方法使彼拉多交出耶穌來讓他們處決?
◼ 耶穌告訴那些為他哀哭的婦女一些什麼事?他說當時樹還「有汁水」,但後來卻會「枯乾」。他的話是什麼意思?
-
-
在柱上痛苦掙扎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25章
在柱上痛苦掙扎
兩名強盜正與耶穌一起被帶到外邊處決。這隊人來到離城市不遠的一處地方,便停下來。這個地方名叫各各他,意即髑髏地。
囚犯被人剝去外衣。然後有人為他們預備了用沒藥調和的酒,看來是耶路撒冷的婦女為他們預備的。羅馬人並不阻止被釘的人服用這類減輕痛楚的藥物。可是,耶穌嘗過之後卻拒絕喝這酒。何以故呢?看來他要在信心受到最大考驗的時刻,頭腦完全保持清醒。
耶穌如今被人掛在柱上,雙手伸直在頭頂上。兵士們將一些大釘牢牢釘進他的手腳裡。釘子戳穿皮肉和韌帶時令他痛徹心脾。及至苦刑柱被豎起,痛楚更難以忍受,因為這時身體下墜,以致傷口進一步被撕裂。然而,耶穌卻沒有恐嚇羅馬兵士,相反,他為他們祈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彼拉多將一個牌子釘在苦刑柱上,上面寫著:「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看來他這樣寫不單是由於他尊敬耶穌,同時也因為他惱怒猶太的祭司們強迫他將耶穌處死。彼拉多用三種文字——希伯來文、官方的拉丁文及通用的希臘文——寫出牌子上的字句,讓所有人都可以讀到。
祭司長,包括該亞法和亞拿在內,對此大為驚愕。在他們的勝利時刻,見到這樣的宣布實在大煞風景。因此他們抗議說:「不要寫『猶太人的王』,要寫『他自己說:我是猶太人的王』。」彼拉多因自己受祭司們所利用而大感不悅,於是輕蔑地斷然回答說:「我所寫的,我已經寫上了。」
祭司們與一大群民眾齊集在行刑的地方。祭司們否認牌子上所寫的話。他們重申較早時候耶穌在猶太公會受審時他們所提出的虛假指控。所以難怪路過的人開始出言侮辱耶穌,搖著頭嘲笑他說:「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上帝的兒子,就從[苦刑柱]上下來吧!」
祭司長和他們的宗教盟友也推波助瀾地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現在可以從[苦刑柱]上下來,我們就信他。他倚靠上帝,上帝若喜悅他,現在可以救他;因為他曾說:『我是上帝的兒子。』」
兵士們受到當時的氣氛所感染,於是也戲弄耶穌。他們捉弄耶穌,把醋遞給他喝,但看來僅是遞到他那枯焦的唇邊而已。他們嗤笑他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甚至連兩名強盜——一個釘在耶穌右邊,一個釘在左邊——也嘲笑他。試想想,有史以來世上最偉大的人物,不錯,一位曾與耶和華上帝一起創造萬物的大能者,竟不得不咬緊牙關忍受這一切侮辱和虐待!
兵士們取去耶穌的外袍,將其分成四份。他們拈鬮看誰得著。至於他的內衣,因為質料上乘,而且沒有縫口,兵士便彼此說:「我們不要撕開,只要拈鬮,看誰得著。」他們不自覺地應驗了經上所說的話:「他們分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
後來,一個強盜開始意識到耶穌必然真的是王,於是責備同伴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上帝嗎?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然後他懇求耶穌說:「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
耶穌回答說:「我今日實在告訴你,你必和我一同在樂園裡。」(《新世》)日後耶穌會在天上執掌王權,渡過哈米吉多頓的人和他們的同伴會有特權重建地上的樂園,屆時耶穌便會實現他的應許,使這個幡然悔悟的罪犯復活過來。馬太福音27:33-44;馬可福音15:22-32;路加福音23:27,32-43;約翰福音19:17-24。
◼ 何以耶穌拒絕喝以沒藥調和的酒?
◼ 看來彼拉多何以命人把一個牌子釘在耶穌的苦刑柱上?這導致在彼拉多和祭司長之間什麼進一步的交談?
◼ 耶穌在苦刑柱上受到什麼進一步的侮辱和虐待?看來這是由什麼促成的?
◼ 兵士們處置耶穌的衣服的方式應驗了什麼預言?
◼ 其中一個強盜作出什麼改變?耶穌會怎樣應允他的請求?
-
-
「這真是上帝的兒子」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
第126章
「這真是上帝的兒子」
耶穌被釘在柱上之後不久,在正午時分,大地忽然變成一片漆黑,陰森可怖,達三小時之久。黑暗並不是由日蝕所引致的,因為日蝕只會在新月時分才出現,而逾越節卻在月圓時分。再者,日蝕僅會延續數分鐘。因此,黑暗顯然是上帝所促成的!這樣行的目的很可能是要一挫那些嘲弄耶穌的人的銳氣,甚至使他們停止譏笑。
如果昏暗的奇異現象是在耶穌身旁被釘的罪犯斥責同伴及請求耶穌記念他之前發生的,這便很可能是促使他悔改的原因之一。也許在這個黑暗的時刻,四個婦人——耶穌的母親和他母親的妹妹撒羅米、抹大拉的馬利亞和使徒小雅各的母親馬利亞——走到苦刑柱附近。耶穌所鍾愛的使徒約翰也與她們在一起。
耶穌的母親眼見自己養育成人的兒子在柱上痛苦掙扎,她的心委實有如「被刀刺透」一般!然而,當時耶穌所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苦楚而是母親的福利。他十分吃力地向約翰點頭示意,然後對母親說:「婦人,看,你的兒子!」接著他向馬利亞點點頭,對約翰說:「看,你的母親!」
由此耶穌將照顧母親的責任交託給他特別鍾愛的使徒。看來他的母親當時已是個寡婦,而他託約翰照顧母親乃是因為馬利亞其餘的兒子仍未對他表現信心。耶穌在這方面立下一個優良榜樣,不但供應母親的身體所需,還留意滿足她的靈性需要。
到下午三時左右,耶穌說:「我渴了。」他感覺到天父彷彿已從他撤去保護一般,目的是要使他的忠誠受到徹底的考驗。因此他高聲喊道:「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在旁邊站著的人聽見了,就說:「看哪,他叫以利亞呢!」有一個人跑上去,把海絨蘸滿了酸酒,綁在葦子上,送給他喝,但其餘的人則說:「且等著,看以利亞來不來把他取下。」
耶穌嘗過酸酒之後,就喊道:「成了!」不錯,他的確完成了天父差他到地上來的一切任務;最後他說:「父啊!我將我的[靈]交在你手裡。」耶穌將自己的生命力託付給上帝,深信上帝必定會使他復活過來。然後他便低下頭來死了。
在耶穌斷氣的一刻,地大大震動,把磐石也震裂了。地震的威力如此強大,以致耶路撒冷城外的紀念墓也裂開了,屍體被拋出墓外。路過的行人看見屍首露在外面,便走進城裡將事情告訴其他的人。
除此之外,在耶穌死亡的一刻,上帝殿內把聖所和至聖所隔開的巨大幔子亦從上至下被撕裂為兩半。這塊美輪美奐、裝飾華麗的幔子高約18米,而且又厚又重!這個令人驚訝的奇跡不但顯示上帝對殺害他兒子的人表現震怒,同時也表明藉著耶穌的死亡,人得以進入至聖所所代表的天上去。
人們感受到大地的震動和看見所發生的事,都大起恐慌。負責處決耶穌的軍官不禁為此將榮耀歸給上帝,他宣告說:「這真是上帝的兒子!」彼拉多盤問耶穌他是否上帝的兒子時,這位軍官很可能在場。如今他確信耶穌的確是上帝的兒子了。不錯,耶穌確實是世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其餘的人也深受這些神奇事件所感動,於是捶著胸回家去,藉此表示他們極感憂傷和羞愧。耶穌的許多女門徒從遠處目擊這些驚天動地的大事,都大受感動。當時使徒約翰也在場。馬太福音27:45-56;馬可福音15:33-41;路加福音23:44-49;2:34,35;約翰福音19:25-30。
◼ 何以持續三小時的黑暗並非由日蝕所引致?
◼ 耶穌在死前的一刻為家有年老雙親的人立下什麼優良的榜樣?
◼ 耶穌死前最後說了四句什麼話?
◼ 地震成就了些什麼事?聖殿的幔子被撕裂為二具有什麼意義?
◼ 負責行刑的軍官從當時所發生的奇跡受到什麼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