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
希伯來書11:26將摩西視作“基督”抑或僅將他看作一個預表耶穌基督的人物?
使徒保羅論及摩西的信心時,他寫道:“[摩西]把基督所受的責難視為財富,比埃及的珍寶更大;他專心注視報酬。”(希伯來書11:26,《新世》)看來在某個意義上,保羅將摩西視作“基督”,即受膏者。
事實上,在若干方面,摩西為將臨的彌賽亞確立了一個模式。雖然摩西自己是個先知,他卻預言有一位‘像他’、且比他更大的先知將要來到。許多猶太人意識到“那先知”就是耶穌,這件事後來由他的跟從者加以證實。(申命記18:15-19;約翰福音1:21;5:46;6:14;7:40;使徒行傳3:22,23;7:37)再者,摩西是律法的約的居間者,但耶穌卻獲得了‘更美的職任’,成為“更美之約的中保”。這約就是榮耀的新約。(希伯來書8:6;9:15;12:24;加拉太書3:19;提摩太前書2:5)因此,從若干方面説來,摩西是個預表將臨的彌賽亞的人物。
可是,這看來並不是希伯來書11:26的主要含義。迹象顯示摩西對彌賽亞的詳細資料一無所知,因此他沒有可能將自己視作彌賽亞的代表,或認為自己在埃及遭遇的事也是為了彌賽亞的緣故。
依一些人看來,保羅在希伯來書11:26這番話的重點與他論及基督徒多受“基督的苦楚”一事含有同樣的意思。(哥林多後書1:5)受膏基督徒知道基督曾受過苦。因此他們若“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在天上]得榮耀”。可是,摩西根本無從知道將臨的彌賽亞會受甚麽苦,況且摩西本人也沒有屬天的希望。——羅馬書8:17;歌羅西書1:24。
我們有個方法可以較容易去了解摩西究竟怎樣“把基督所受的責難視為財富”。
保羅在希伯來書11:26所寫的“基督”一詞,原文是希臘字詞克里斯圖;與此相當的希伯來字詞是馬什阿赫,即彌賽亞。“彌賽亞”和“基督”這兩個字詞的意思都是“受膏者”。因此保羅論及摩西‘看重受膏者 所受的責難’。摩西可以被稱為“受膏者”嗎?
可以的。在聖經時代,一個人接獲特别職任時,這件事可以藉着將油倒在他的頭上而加以證實。“撒母耳拿瓶膏油倒在掃羅的頭上。”“撒母耳就用角裏的膏油,在[大衛]諸兄中膏了他。從這日起,耶和華的靈就大大感動大衛。”(撒母耳記上10:1;16:13;可參閲出埃及記30:25,30;利未記8:12;撒母耳記下22:51;詩篇133:2。)可是有些人,諸如以利沙先知及亞蘭王哈薛,即使沒有證據表明人曾實際將油倒在他們頭上,聖經仍論及他們是受“膏”的。(列王紀上19:15,16;詩篇105:14,15;以賽亞書45:1)因此,一個人能够由於被揀選或接獲特别的任命而成為“受膏者”。
在這個意義上説來,摩西自己便是上帝所膏的一位。好些聖經譯本甚至將希伯來書11:26的“基督”譯作“上帝所膏的”或“受膏者”。耶和華任命摩西作他的代表,並作以色列人的領袖,帶領他們離開埃及。(出埃及記3:2-12,15-17)雖然摩西自小便在埃及過着富裕尊榮的生活,他卻將自己所接受和履行的職任看得比這些更寶貴。有鑑於此,保羅能够説摩西“把基督所受的責難視為財富,比埃及的珍寶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