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廣東話)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mwbr18 2月 1-9頁
  •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冊》參考資料——2018年2月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冊》參考資料——2018年2月
  •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册》參考資料——2018
  • 小標題
  • 2月5-11日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册》參考資料——2018
mwbr18 2月 1-9頁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册》參考資料——2018年2月

2月5-11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馬太福音12-13章

《小麥和毒麥的比喻》

(馬太福音13:24-26)耶穌向他們打了另一個比喻,説:“天上的王國好比一個人把好種子撒在田裏。25 衆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敵來了,在小麥當中另外撒下毒麥的種子,就走了。26 到長葉結實的時候,毒麥也顯出來。”

《守》2013/7/15刊9-10頁2,3段

《看哪!在這一切日子,我都與你們同在》

2 小麥和毒麥的比喻所描述的事,正好説明耶穌會在甚麽時候、以甚麽方式把小麥所象徵的受膏基督徒從人類當中全都聚集起來。受膏基督徒會跟耶穌一同在他的王國裏執政。公元33年五旬節,人子耶穌開始撒下好種子。在這個制度的終結時期仍在地上的受膏基督徒,將會獲得永久的印記,然後被接到天上去,到時聚集受膏基督徒的工作就完成了。(馬太福音24:31;啟示錄7:1-4)明白了小麥毒麥的比喻,我們就能對兩千年來世事的發展有全面的認識,好比登高遠眺,周圍景物一覽無遺。回顧過去兩千年,我們看到哪些事跟上帝的王國有關呢?這個比喻提到撒種、成長和收割的時期。本文會集中談談收割時期。

耶穌留意小麥,加以保護

3 公元2世紀初,毒麥所象徵的假基督徒就在世界這塊田地裏顯出來了。(馬太福音13:26)到了公元4世紀,假基督徒遠比受膏基督徒多。比喻中的奴隸請求家主允許他們把毒麥連根拔起。(馬太福音13:28)家主怎樣回應呢?

(馬太福音13:27-29)“家主的奴隸就上前對他説:‘主人,你撒在田裏的,不是好種子嗎?怎麽竟有毒麥呢?’28 家主對他們説:‘這是敵人做的。’奴隸對他説:‘這樣,你要我們出去把毒麥收集起來嗎?’29 他説:‘不用,免得你們收集毒麥的時候,把小麥也一併連根拔起。’”

《守》2013/7/15刊10頁4段

《看哪!在這一切日子,我都與你們同在》

4 主人耶穌談到小麥和毒麥,説:“讓這兩樣一起成長”。他的話顯示,從公元1世紀到今天,地上一直都有小麥所象徵的受膏基督徒。耶穌後來所説的話證實了這點。他對門徒説:“在這一切日子,直到這個制度的末期,我都與你們同在。”(馬太福音28:20)換句話説,從那時直到終結時期的一切日子,受膏基督徒會一直得到耶穌的保護。但問題是,在這段悠長的歲月裏,小麥所象徵的受膏基督徒遠比毒麥所象徵的假基督徒少,我們很難確定他們的身份。不過,在收割時期開始之前幾十年,誰是小麥所象徵的受膏基督徒越來越明顯。事情的經過是怎樣的呢?

(馬太福音13:30)讓這兩樣一起成長,直到收割莊稼的時候。到收割莊稼的時候,我要吩咐收割的人説:先把毒麥收集起來,捆成捆,預備燒掉,然後把小麥收在倉裏。

《守》2013/7/15刊12頁10-12段

《看哪!在這一切日子,我都與你們同在》

10 (一)收集毒麥 耶穌説:“到收割莊稼的時候,我要吩咐收割的人説:先把毒麥收集起來,捆成捆”。1914年後,天使開始把毒麥所象徵的假基督徒“收集起來”,使他們跟受膏的“王國之子”分開。(馬太福音13:30,38,41)

11 收割期間,小麥和毒麥的區别越來越明顯。(啟示錄18:1,4)到1919年,證據顯示大巴比倫已經陷落了。真假基督徒有甚麽顯著的區别呢?真基督徒努力傳道。領導聖經研究者的弟兄開始强調,親自向人傳講上帝的王國十分重要。舉個例,1919年上帝的組織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題目是《主的工作交託給誰?》。册子勉勵所有受膏基督徒都挨家逐户傳道,説:“雖然工作看來十分艱巨,但這是主的工作,靠着他的力量,我們一定能完成。你有幸參與其事。”他們有甚麽反應呢?1922年的一期《守望台》回顧説,從那時起,聖經研究者就加緊傳道。沒過多久,挨家逐户傳道就成了忠心基督徒的一個明顯標誌,直到今天。

12 (二)收集小麥 耶穌吩咐天使:“把小麥收在倉裏。”(馬太福音13:30)從1919年起,受膏基督徒被收在復興的基督徒會衆裏。在這個制度終結時仍然活着的受膏基督徒,甚麽時候被最終收起來呢?就是他們升天得到獎賞的時候。(但以理書7:18,22,27)

挖掘屬靈寶石

(馬太福音12:20)被人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餘煙將盡的麻芯,他不熄滅,直到他顯揚公正,大功告成。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太12:20

餘煙將盡的麻芯:在當時,日常使用的燈具是一種裝着橄欖油的小陶器。亞麻燈芯會把燈油吸上來,用來點燃燈火。希臘語短語“餘煙將盡的麻芯”可以指冒煙的燈芯,火焰即將熄滅。以賽亞書42:3預告了耶穌會對人表現憐憫。卑微的民衆飽受壓迫,耶穌不會熄滅他們心裏微弱的希望。

(馬太福音13:25)衆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敵來了,在小麥當中另外撒下毒麥的種子,就走了。

《守》2016.10刊32頁

你知不知道?

在古代,真的有人會在别人的田裏撒下毒麥的種子嗎?

耶穌在馬太福音13:24-26説:“天上的王國好比一個人把好種子撒在田裏。衆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敵來了,在小麥當中另外撒下毒麥的種子,就走了。到長葉結實的時候,毒麥也顯出來。”有些人懷疑,是否真的有人像比喻説的,會把毒麥的種子撒在别人的田裏。但是從古羅馬的法律著作可以看出,當時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

有本聖經詞典説:“古羅馬的法律規定,如果有人為了報復别人,故意把毒麥的種子撒在對方的田裏……是一種罪行。既然需要有這條法律,可見這種事在當時確實發生過。”法律學者阿拉斯特爾·科爾解釋,公元533年羅馬皇帝查士丁尼頒布了《學説匯纂》,其中摘錄了歷代(約公元100-250年間)羅馬著名法學家的學説著作及法律問題。《學説匯纂》提到,法學家烏爾比安引用2世紀的塞爾蘇斯談過的案例:有人在别人的田裏撒下毒麥的種子,結果毁掉了田裏的作物。《學説匯纂》規定,犯罪的人需要為自己所做的事付出代價,賠償田主或佃農的損失。

這種惡劣的行徑曾發生在古羅馬帝國,可見耶穌在比喻裏提到的情況在當時真的發生過。

經文朗讀

(馬太福音12:1-21)那時候,耶穌在安息日走過麥田。他的門徒餓了,就摘麥穗來吃。2 法利賽派的人看見,就對他説:“看!你的門徒竟然做安息日不可以做的事!”3 耶穌對他們説:“有一次大衛和跟隨他的人餓了,當時他所做的事,你們沒有念過嗎?4 他進了上帝的殿,他和隨從吃了呈獻的餅,你們沒有念過嗎?這種餅,他不可以吃,跟隨他的人也不可以吃,只有祭司才可以吃。5 再説,律法上記着,在安息日,聖殿裏的祭司看似違犯安息日的規定,也不算有罪,你們沒有念過嗎?6 我告訴你們,這裏有比聖殿更大的人。7 ‘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祭牲。’要是你們明白這句話的含意,就不會把無罪的人定罪了,8 因為人子就是安息日的主。”9 耶穌離開那個地方,進了會堂。10 那裏有一個人,他的一隻手枯萎了。衆人問耶穌説:“在安息日治病可以嗎?”其實他們想找把柄指控耶穌。11 耶穌對他們説:“你們中間哪一個人,自己僅有的一只綿羊在安息日掉進坑裏,不去把它抓住拉上來呢?12 人比綿羊貴重得多!所以,在安息日做好事是可以的。”13 於是耶穌對那個人説:“伸出手來。”他一伸手,手就復原了,跟另一隻手一樣。14 法利賽派的人出去,商議怎樣對付耶穌,把他殺掉。15 耶穌知道了,就離開那裏。有很多人跟隨他,他把他們全都治好,16 又嚴肅地吩咐他們,不要把他的事張揚。17 這是要實現先知以賽亞所講的話。他説:18 “看哪!這是我的僕人,我所揀選、我所喜愛、我所悦納的!我要把我的靈降在他身上,他必向列國闡明公正的含意。19 他不爭鬧,不高叫,誰也不會在大街上聽見他的聲音。20 被人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餘煙將盡的麻芯,他不熄滅,直到他顯揚公正,大功告成。21 列國的人都要仰望他的名。”

2月12-18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馬太福音14-15章

《通過少數人讓許多人吃飽》

(馬太福音14:16,17)耶穌卻對他們説:“他們不必離開,你們拿點東西給他們吃吧。”17門徒回答説:“我們這裏甚麽都沒有,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

《守》2013/7/15刊15頁2段

《通過少數人讓許多人吃飽》

2 耶穌看見一大群人,就動了憐憫的心,治好他們當中的病人,又教導他們認識上帝王國的許多道理。天色漸晚,門徒請耶穌打發群衆離去,讓他們到附近的村子買點吃的。但耶穌對門徒説:“你們拿點東西給他們吃吧。”門徒聽見,一定有些納悶,因為他們手頭的食物很少,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

(馬太福音14:18,19)他説:“你們拿來給我。”19接着他吩咐群衆坐在草地上,自己拿起五個餅、兩條魚,抬頭望天,稱謝了,就把餅擘開,分給門徒,門徒又分給群衆。

《守》2013/7/15刊15頁3段

《通過少數人讓許多人吃飽》

3 耶穌憐憫群衆,於是行了一個奇迹,只有這個奇迹是四卷福音書都記載了的。(馬可福音6:35-44;路加福音9:10-17;約翰福音6:1-13)耶穌吩咐門徒叫群衆一組一組地坐在草地上,有的五十人,有的一百人。耶穌稱謝了,就把餅擘開,又把兩條魚分給人。但他不是親手把食物遞給群衆,而是“分給門徒,門徒又分給群衆”。結果人人都吃飽了,還富富有餘。多麽神奇!耶穌只通過少數人(他的門徒),就讓成千上萬的人吃飽了。

(馬太福音14:20,21)所有人都吃,而且吃飽了。他們把餘下的零碎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21吃的人數,男人差不多有五千,另外還有婦女和小孩。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太14:21

還有婦女和小孩:描述這個奇迹時,只有馬太提到婦女和小孩。因此,通過這個奇迹吃飽的總人數可能超過1萬5000。

《守》2013/7/15刊15頁1段

《通過少數人讓許多人吃飽》

你能想像以下情景嗎?(請讀馬太福音14:14-21)公元32年逾越節前不久,一大群人跟着耶穌和他的門徒來到加利利海北岸伯賽大村附近的一個偏僻地方。當時男人差不多有五千,另外還有婦女和小孩。

挖掘屬靈寶石

(馬太福音15:7-9)“虛偽的人,以賽亞指着你們説的預言説得一點不錯。他説:8 ‘這個民族用嘴尊敬我,心卻遠離我。9 他們不斷崇拜我也是枉然的,因為他們把人的命令當做教義去教人。’”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太15:7

虛偽的人:譯做“虛偽的人”的希臘語hy·po·kritesʹ(希波克里泰斯)指古希臘(也包括後來羅馬)的戲劇演員。他們演出時戴上一個有擴音功能的大面具。這個詞後來多用於比喻,指一個人表裏不一,隱藏他真實的動機和為人。耶穌在這裏把猶太宗教領袖稱為“虛偽的人”。(太6:5,16)

(馬太福音15:26)耶穌回答説:“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太15:26

兒女……小狗:根據摩西律法,狗是不潔的,聖經提到這個詞時多含貶義。(利11:27;太7:6;腓3:2;啟22:15)然而在馬可(可7:27)和馬太的記載中,耶穌提到狗這個詞時使用了表示“小”的形式,是一種婉轉的表達方式。這也許表明,在提到這個非猶太人家裏的寵物時,耶穌使用了一個懷有親切感情的詞。耶穌把以色列人比作“兒女”,把非猶太人比作“小狗”,很顯然是想表明一種優先順序。日常生活中,家主會先確保兒女吃飽,然後再餵小狗。

經文朗讀

(馬太福音15:1-20)那時,有法利賽派的人和抄經士從耶路撒冷來見耶穌,説:2 “你的門徒為甚麽違犯前人的傳統?例如,他們吃飯前不洗手。”3 耶穌回答他們説:“你們又為甚麽因自己的傳統,違犯上帝的誡命?4 例如上帝説,‘要孝敬父母’;又説,‘咒罵父母的,必須處死’。5 你們倒説,‘誰告訴父母,“凡我能奉養你們的東西,我都奉獻給上帝做禮物了”,6 誰就完全不必孝敬父親。’這樣,你們就是因為自己的傳統,叫上帝的話語作廢了。7 虛偽的人,以賽亞指着你們説的預言説得一點不錯。他説:8 ‘這個民族用嘴尊敬我,心卻遠離我。9 他們不斷崇拜我也是枉然的,因為他們把人的命令當做教義去教人。’”10 耶穌就召群衆過來,對他們説:“你們要聽,也要明白:11 進到口裏的不玷污人,從口裏發出的才玷污人。”12 後來門徒上前來,對他説:“在法利賽派的人聽來,你的話成了他們的絆腳石,你知道嗎?”13 他回答説:“凡不是我的天父栽種的植物,都要連根拔起。14 任憑他們吧。他們是瞎眼的嚮導;要是瞎子引導瞎子,兩個人都會掉在坑裏。”15 彼得就對他説:“請把剛才的比喻給我們講解明白。”16 他就説:“你們還不明白嗎?17 難道你們不曉得,凡進到口裏的,都下到腸子,然後排到糞坑裏去嗎?18 可是,從口裏發出的是從心裏出來,這些事才玷污人。19 比方説,從心裏出來的,有惡念、兇殺、通姦、淫亂、偷竊、假證、褻瀆。20 這些事才玷污人;不洗手吃飯,倒不玷污人。”

2月19-25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馬太福音16-17章

《你反映出誰的思想?》

(馬太福音16:21,22)從那時起,耶穌基督開始向門徒指出,他必須到耶路撒冷去,在長老、祭司長、抄經士手下受很多苦,又要被殺,第三天復活。22 於是彼得把他拉到一旁,想制止他,説:“主啊,你該愛惜自己,你絶不會有這種下場的。”

《守》2007/2/15刊16頁17段

《做丈夫的,要承認基督的領導權》

17 另一次,耶穌向使徒們指出,他必須到耶路撒冷去,“在長老、祭司長、抄經士手下受很多苦,又要被殺,第三天復活”。彼得把他拉到一旁,想制止他,説:“主啊,你該愛惜自己,你絶不會有這種下場的。”彼得顯然是感情用事,看不清上帝的旨意,必須受到糾正。因此,耶穌對彼得説:“撒但,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意思,而是人的意思。”(馬太福音16:21-23)

(馬太福音16:23)耶穌卻轉身對彼得説:“撒但,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意思,而是人的意思。”

《守》2015/5/15刊13頁16,17段

《務要守望——撒但想吞噬你們!》

16 撒但甚至連耶和華的忠僕都能欺騙。舉個例,耶穌告訴門徒自己將要被人殺害,請想想當時所發生的事。使徒彼得出於愛耶穌的心,就制止他説:“主啊,你該愛惜自己,你絶不會有這種下場的。”耶穌卻對彼得説:“撒但,退到我後面去!”(馬太福音16:22,23)為甚麽耶穌把彼得叫做“撒但”呢?因為耶穌知道不久將要發生甚麽事。他快要獻出生命作為贖價,並證明撒但是説謊者。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關鍵時刻,而不是耶穌該“愛惜自己”的時候。假如耶穌這時沒有警醒守望,就合撒但的心意了。

17 這個制度已經餘日無多了,我們正生活在一個非常時期。撒但想要我們“愛惜自己”,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他要讓我們不再守望,忘了自己其實正身處於最後的日子。别讓他的詭計得逞,反而“要不斷守望”。(馬太福音24:42)不要被撒但所騙,以為終結還遙遙無期或根本就不會臨到。

(馬太福音16:24)那時耶穌對門徒説:“誰想來跟從我,就該承認不再擁有自己,背起自己的苦刑柱,不斷跟隨我。”

《守》2006/4/1刊23頁9段

《受浸成為基督的門徒》

9 要像耶穌那樣樂於遵行上帝的旨意意味着甚麽呢?耶穌對門徒説:“誰想來跟從我,就該承認不再擁有自己,背起自己的苦刑柱,不斷跟隨我。”(馬太福音16:24)耶穌指出了我們必須做的三件事。第一,我們必須“承認不再擁有”自己。換句話説,我們不會順着自己自私、不完美的傾向行事,相反,我們會凡事都聽從上帝的教誨,接受他的指引。第二,我們必須“背起自己的苦刑柱”。在耶穌的日子,苦刑柱象徵羞辱和苦難。因此,“背起自己的苦刑柱”意味着,基督徒甘願為了王國好消息的緣故而忍受逆境。(提摩太後書1:8)就算世人譏嘲我們、詆毁我們,我們也會效法基督,“輕看羞辱”,因知道自己做着上帝喜歡的事而感到喜樂。(希伯來書12:2)第三,我們必須“不斷”跟隨耶穌。(詩篇73:26;119:44;145:2)

挖掘屬靈寶石

(馬太福音16:18)我又告訴你,你是彼得,在這塊磐石上,我要建造我的會衆。這會衆不能被囚禁在墳墓的門内。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太16:18

你是彼得,在這塊磐石上:希臘語詞peʹtros“佩特羅斯”(陽性)指的是一塊石頭。耶穌給西門的希臘名字(彼得)也是這個詞。(約翰福音1:42)通常譯作“石頭”的陰性詞peʹtra“佩特拉”也可以指岩壁或巨大的石頭。這個希臘語詞也出現在太7:24,25;27:60;路6:48;8:6;羅9:33;林前10:4;彼前2:8。耶穌要在一塊磐石上建立他的會衆,顯然彼得沒有認為自己就是這塊磐石。彼得在彼前2:4-8描述,耶穌是聖經早已預言的“根基房角石”,是上帝親自揀選的。同樣,使徒保羅也指出耶穌是“根基”和“屬靈磐石”。(林前3:11;10:4)耶穌使用了巧妙的説法,他的意思是:“我將你稱為彼得,就是一塊石頭。你已經認出誰是‘磐石’,也就是基督,他是基督徒會衆的根基。”

會衆:這裏譯作“會衆”的希臘語詞ek·kle·siʹa(埃克萊西阿)在聖經中首次出現。這個詞是由兩個希臘語詞組成,一個是ek(埃克,意思是“出來”),另一個是ka·leʹo(卡萊奧,意思是“呼召”)。因此,這個詞指為了某個目的或參與某個活動,被召集起來的一群人。(參看英《新世》2013修訂版“聖經詞語解釋”)在這節經文中,耶穌預言了基督徒會衆的成立,成員是受膏基督徒。他們“是活石,用來建成屬靈的聖殿”。(彼前2:4,5)《七十子譯本》經常使用這個詞來翻譯希伯來語中的“會衆”一詞,多用於指上帝子民的整個國族。(申23:3;31:30)徒7:38中的“會衆”指被帶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同樣,基督徒是從黑暗中出來、從世界中被揀選的一群人,他們組成了“上帝的會衆”。(彼前2:9;約15:19;林前1:2)

(馬太福音16:19)“我要賜給你天上王國的鑰匙。凡你在地上捆綁的,都是天上已經捆綁的;凡你在地上解開的,都是天上已經解開的。”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太16:19

天上王國的鑰匙:在聖經裏,交給某人鑰匙,無論是字面意思還是比喻義,都有把某種權柄交給他的意思。(代上9:26,27;賽22:20-22)因此,“鑰匙”這個詞象徵權柄和責任。彼得用這些交給他的“鑰匙”為猶太人(徒2:22-41)、撒馬利亞人(徒8:14-17)和外邦人(徒10:34-38)打開機會領受上帝的聖靈,進入天上的王國。

經文朗讀

(馬太福音16:1-20)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的人來見耶穌,要試探他,就請耶穌給他們顯個從天上來的憑證。2 耶穌回答他們説:“[[到了傍晚,你們常説:‘明天是晴天,因為天空紅得像火。’3 早上就説:‘今天會像冬天一樣下雨,因為天空雖然紅得像火,卻陰沉沉的。’天象你們知道怎樣辨明,但表明這是甚麽時代的憑證,你們卻不能辨明。]]4 這一代邪惡通姦的人老是要看奇事作為憑證,可是除了約拿的事作為憑證,再沒有憑證給這一代人看了。”耶穌就離開他們走了。5 門徒過對岸去,忘了帶餅。6 耶穌對他們説:“你們要謹慎,當心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的酵。”7 他們就彼此議論説:“是因為我們沒有帶餅來吧。”8 耶穌知道了,就説:“為甚麽因為沒有餅就這樣彼此議論呢?你們的信心太小了!9 你們還不明白嗎?難道你們不記得五千人那次的五個餅,不記得拾滿了多少個籃子嗎?10 也不記得四千人那次的七個餅,不記得拾滿了多少個籮筐嗎?11 你們怎麽看不出,我跟你們説的不是餅呢?你們要提防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的酵。”12 這樣他們才明白,耶穌説要提防的,不是餅的酵,而是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的教義。13 耶穌來到凱撒里亞·腓立比境内,就問門徒説:“衆人説人子是誰?”14 他們説:“有的説是施浸者約翰,有的説是以利亞,還有的説是耶利米或先知中的一位。”15 耶穌對他們説:“你們呢?你們説我是誰?”16 西門·彼得回答説:“你是基督,是永活上帝的兒子。”17 耶穌就對他説:“約拿的兒子西門,你是有福的,因為啟示你的,不是血肉之軀,而是我的天父。18 我又告訴你,你是彼得,在這塊磐石上,我要建造我的會衆。這會衆不能被囚禁在墳墓的門内。19 我要賜給你天上王國的鑰匙。凡你在地上捆綁的,都是天上已經捆綁的;凡你在地上解開的,都是天上已經解開的。”20 然後他鄭重地吩咐門徒,不要向任何人説他是基督。

2月26日-3月4日

上帝話語的寶藏 | 馬太福音18-19

《當心不要做自己和别人的絆腳石》

(馬太福音18:6,7)可是,誰使信從我的一個小子跌倒,就不如拿一塊驢推的大磨石掛在自己的頸項上,沉入茫茫大海裏,對自己還有益處。7 因為有絆腳石,世人有禍了!世上難免有絆腳石,可是誰帶來絆腳石,誰就有禍了!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太18:6,7

一塊驢推的大磨石:這個短語字面意思是“驢的磨石”,也可譯作“一塊巨大的磨石”。這種磨石直徑一般為1.2-1.5米(4-5英尺)。由於磨石很重,所以需要驢來推。

絆腳石:被譯作“絆腳石”的希臘語詞skanʹdalon(斯坎達蘭)看來原本指“陷阱”,也有人認為指網羅中繫着餌的棍子。引申意思為任何使人絆倒的障礙。在比喻意義上,這個詞指在道德或其他方面,能使人走偏、失足或犯罪的行為或環境。在太18:8,9中,翻譯作“使人絆倒”的相關動詞skan·da·liʹzo(斯坎達利佐)可以指“成為圈套,使人犯罪”。

英《新世》精讀本多媒體資料

磨石

磨石一般用來碾穀物和榨橄欖油。小一點的磨石可以用手來推,大而重的磨石則需要動物來推。經文所説的大磨石可能與非利士人讓參孫所推的磨差不多。(士16:21)這種由動物來推的磨,不僅見於以色列地區,在羅馬帝國的大部分地區也很常見。

上磨石和下磨石

圖中所示的是一塊用來碾谷或榨油的大磨石,可能由驢這樣的家畜來推。上磨石的直徑可達1.5米(5英尺),下磨石則會更大。

(馬太福音18:8,9)要是你的一隻手或一隻腳成了你的絆腳石,就砍下來扔掉!你傷殘或跛腳得着生命,總比有兩隻手兩隻腳而丢在永恆的火裏來得好。9 要是你的一隻眼成了你的絆腳石,就挖出來扔掉!你獨眼得着生命,總比有兩隻眼而丢在欣嫩谷的火裏來得好。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太18:9

欣嫩谷:這個詞源自希伯來語詞geh hinnomʹ(格欣嫩),即“欣嫩子谷”。欣嫩谷位於古代耶路撒冷西南方的城外。(參見《聖經參考手册》單元16中“耶路撒冷和周邊地區”)在耶穌的時代,欣嫩谷是一個焚燒垃圾的地方,因此用“欣嫩谷”來象徵永久的毁滅十分恰當。

英《新世》精讀本聖經詞語解釋

欣嫩谷

欣嫩谷(希臘語譯音是“磯漢拿”)位於古代耶路撒冷西南方的城外。(耶7:31)聖經預言説,這是一個堆滿屍體的地方。(耶7:32;19:6)沒有證據顯示動物或人被扔進欣嫩谷活活地受烈火折磨。因此,認為欣嫩谷象徵某個隱形之處,裏面有人的靈魂被火永遠折磨,其實是毫無根據的。耶穌和他的門徒用欣嫩谷來象徵“第二種死亡”,即永遠的毁滅。(啟20:14;太5:22;10:28)

(馬太福音18:10)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裏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天使在天上,常常見我天父的面呢。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太18:10

見我天父的面:天使可以與上帝見面。只有靈體才能與上帝見面。(出33:20)

《守》2010/11/1刊16頁

《靈體對我們的生活有甚麽影響?》

耶穌的話顯示,天使有責任幫助那些事奉上帝的人,使他們能够跟上帝保持良好的關係。有一次,耶穌提醒門徒不要絆倒别人,然後説:“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裏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天使在天上,常常見我天父的面呢。”(馬太福音18:10)耶穌並不是説,他的每個門徒都有一個天使奉派守護他們。他的意思是,在上帝身邊服務的天使很關注基督徒會衆成員的情況。

挖掘屬靈寶石

(馬太福音18:21,22)那時彼得來對耶穌説:“主啊,我的弟兄得罪我,我要寬恕他多少次呢?到七次够嗎?”22 耶穌對他説:“我告訴你,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七次。”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太18:22

七十七次:字面意思是“七十次七”。這個希臘語詞組可以理解為“七十和七次”(77次)或“七十乘以七次”(490次)。這個希臘語詞在《七十子譯本》的創4:24中出現,用來翻譯希伯來語中的七十七。因此這裏翻作“七十七次”是合理的。無論怎樣理解,數字7的重複都表達“無限”的意思。《巴比倫塔木德》(約馬篇86下)説:“人犯了罪,第一、第二、第三次都可以赦免,第四次就不可以赦免了。”在這節經文裏,耶穌把彼得説的7次改成了77次,目的是教導門徒總要寬恕别人,不要有次數限制。

(馬太福音19:7)他們對耶穌説:“那麽,摩西為甚麽規定,人給妻子離婚的文書,就可以離婚呢?”

英《新世》精讀本注釋 太19:7

離婚文書:律法規定考慮離婚的男子要準備法律文件,並且通常會向長老諮詢,這會給男子時間來重新考慮這個嚴肅的決定。顯然,律法的目的是防止隨便離婚,並保障婦女的權益。(申24:1)在耶穌的時代,宗教領袖使人們覺得可以隨隨便便離婚。公元1世紀的歷史學家約瑟夫斯屬於法利賽派,他本身也離了婚,後來曾暗示,人可以“為了任何理由而離婚(男子常常都有這樣的理由)”。

英《新世》精讀本多媒體資料

離婚文書

圖為用阿拉米語寫成的一份離婚文書,年份為公元71或72年。文書是在猶地亞沙漠中一個名叫穆拉拜阿特的乾河床北面發現的。文書指出,猶太人反叛羅馬的第六年,在梅察達,納桑的兒子約瑟夫跟約拿單的女兒米麗婭姆離婚。

經文朗讀

(馬太福音18:18-35)“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捆綁的,都是天上已經捆綁的;凡你們在地上解開的,都是天上已經解開的。19 我又實在告訴你們:要是你們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麽重要的事,我的天父就會給他們成全。20 因為哪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集起來,哪裏就有我在他們當中。”21 那時彼得來對耶穌説:“主啊,我的弟兄得罪我,我要寬恕他多少次呢?到七次够嗎?”22 耶穌對他説:“我告訴你,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七次。23 因此,天上的王國好比一個作王的人要跟衆奴隸結賬。24 他開始結賬的時候,有一個欠了六千萬銀元的人被帶進來。25 可是這個人沒有甚麽可以還債,於是主人下令把他和他的妻子兒女,以及他一切所有的都賣掉,用來還債。26 這個奴隸就向主人俯伏下拜説:‘求你通融一下,我一定給你還清的。’27 奴隸的主人動了憐憫的心,就放了他,把他的債取消了。28 這個奴隸出來,遇見另一個奴隸。那個人欠他一百銀元。他竟然揪住那個人,扼住他的喉嚨説:‘把你所欠的通通還給我!’29 那個同樣是奴隸的人就俯伏懇求他説:‘求你通融一下,我一定還給你的。’30 他卻不肯,反而去把那個人關在監裏,等他償還所欠的。31 其餘的奴隸看見發生這樣的事,都非常憂愁,就去把這件事的始末稟明主人。32 於是主人召他來,對他説:‘邪惡的奴隸,你懇求我,我就把你所有的債都取消了。33 對於跟你同做奴隸的人,難道你不該同樣慈悲,像我以慈悲待你一樣嗎?’34 於是主人發怒,把他交給獄吏,等他還清所欠的。35 要是你們各人不從心裏寬恕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中文繁體(廣東話)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廣東話)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