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廣東話)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聖經問答》第187篇
  • 聖經中的財主與拉撒路分别指的是誰?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聖經中的財主與拉撒路分别指的是誰?
  • 聖經問答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聖經的答案
  • 耶穌講的故事是怎麽樣的?
  •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嗎?
  • 耶穌説的這個故事表明有地獄永火嗎?
  • 耶穌為甚麽要説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呢?
  • 財主與拉撒路——含有甚麽教訓?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5年
  • 一個財主在海地司裡
    人的希望僅限於今生嗎?
  • 財主與拉撒路經歷轉變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9年
  • 財主與拉撒路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查看更多
聖經問答
《聖經問答》第187篇
耶穌講述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圖中可以看到財主和一個名叫拉撒路的乞丐,他渾身皮肉潰爛。

聖經中的財主與拉撒路分别指的是誰?

聖經的答案

拉撒路和財主是耶穌講的故事中出現的人物。(路加福音16:19-31)在故事中,他們分别代表兩群人:(1)耶穌時代驕傲的猶太宗教領袖;(2)願意接受耶穌教導的平民百姓。

這篇文章會談談:

  • 耶穌講的故事是怎麽樣的?

  •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嗎?

  • 耶穌説的這個故事表明有地獄永火嗎?

  • 耶穌為甚麽要説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呢?

耶穌講的故事是怎麽樣的?

耶穌在路加福音第16章説道,財主和拉撒路的處境都發生了戲劇性的改變。

耶穌講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個人非常富有、生活奢侈。有一個叫拉撒路的乞丐被帶到這個人的門前。他很想撿富翁桌上掉下來的碎屑充飢。後來拉撒路死了,天使就把他帶到亞伯拉罕身邊。富翁也死了,被埋葬。在故事中,富翁和拉撒路死後都有意識。富翁被描述在熊熊烈火中受苦,他請求亞伯拉罕派拉撒路用手指蘸點水滴在他的舌頭上,讓他得到紓解。亞伯拉罕沒有答應,還告訴富翁,他跟拉撒路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兩個人之間也有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嗎?

不是。這只是耶穌説的一個比喻,用來幫助聽衆明白一件事。一些學者也説,這只是個比喻。1920年版的《新舊約全書》(委辦譯本)的書眉標題也説明這是一個比喻。天主教《耶路撒冷聖經》在腳注中解釋説,這是一個「故事形式的比喻,其中並沒有提及任何歷史人物」。

耶穌説這個比喻是想要説明人死後的情況嗎?他的意思是有地獄永火,而且人死後會在當中受到折磨嗎?亞伯拉罕和拉撒路在天堂嗎?有幾個理由可以幫助我們看出耶穌的意思並不是這樣。

請想想:

  • 如果富翁真的在熊熊烈火之處受到折磨,那麽火焰難道不會將拉撒路指尖上的水滴蒸發掉嗎?

  • 就算水滴沒有蒸發,僅僅一滴水,真的能够讓富翁得到紓解嗎?

  • 既然耶穌已經説過,在他降世之前沒有人上到天上去,那麽亞伯拉罕怎麽可能已經在天上了呢?(約翰福音3:13)

耶穌説的這個故事表明有地獄永火嗎?

雖然這是一個故事,但有些人主張耶穌會這麽説,就表示好人會上天堂,壞人會受到地獄永火折磨。a

但這樣的推論並不合理。

關於人死後的情況,地獄永火和聖經的教導是背道而馳的。聖經清楚説:「活人知道自己會死,死人卻甚麽都不知道。」(傳道書9:5)因此聖經並沒有教導説好人都會到天上去享福,壞人會受地獄永火折磨。

耶穌為甚麽要説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呢?

耶穌想通過這個故事説明,有兩群人的情況將會經歷巨大的改變。

財主代表「向來貪愛錢財」的猶太宗教領袖。(路加福音16:14)他們聽到了耶穌的教導,卻不接受。這些宗教領袖也瞧不起平民百姓。(約翰福音7:49)

拉撒路代表那些願意接受耶穌信息的平民百姓,他們經常受到猶太宗教領袖鄙視。

這兩群人的狀況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 猶太宗教領袖以為他們受到上帝認可。但是由於他們拒絶耶穌的教導,所以上帝也拒絶他們、不接受他們的崇拜。在上帝眼中,他們彷彿死了一樣。另外,耶穌和門徒傳講的信息讓他們感到非常痛苦。(馬太福音23:29,30;使徒行傳5:29-33)

  • 平民百姓長久以來在崇拜方面一直沒有得到宗教領袖的幫助。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有些人接受了耶穌所傳講的真理,並從中得到益處。他們也有機會得到來自上帝的永恆福分。(約翰福音17:3)

a 在《和合本》中,路加福音16:23説財主死後到了「陰間」。然而這個詞的希臘語原文「海地斯」,指的是一個象徵性的地方,所象徵的是死亡這種狀態。

    中文繁體(廣東話)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廣東話)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