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安慰伤心的人
我们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大刺激受而亟需帮助的人士。那末我们应该说些话或做些什么事去安慰他们呢?当朋友受到伤害或痛失亲人时,我们都想竭力加以安慰,可是怎样做才好呢?例如你若寄一封信或明信片去慰问别人,说些什么话才能使伤心的人获得真正的安慰呢?
许多人在安慰伤心的人时都会手足无措,他们在面对忧伤或死亡时感觉局促不安,以致时常觉得无话可说或不知所措。其实,预先知道遭遇此种困难时应该怎样应付可说是对安慰者的一种安慰。
对忧伤的人最大的帮助是分担他的忧伤。这件事并不如许多人所想象的那么困难,倘若你平素已经充满同情心,那不过是表现你的本色而已。你的在场即已使忧伤者感动和感激了。
可是,对许多人说来,将内心的感情宣之于口,并不容易。他们有时只是讷讷不语或只说一两句话。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真正的同情时常只需握一下手或拥抱一下便可以表达出来。
遭丧的人若想谈论死者,让他们谈论好了;事实上应该鼓励他们如此行。当他们谈话时,胆怯或寡言的人正好有机会鼓起勇气说些勉励和安慰的话。有时使遭丧者最感觉安慰的并不是安慰者所说的话而是他们的作伴。
善解人意
安慰伤心的人时,了解与同情应该相辅而行。富于安慰的圣经演讲可以帮助伤心的人逃出包围他们的沉默,上帝的温暖思想在这样的场合里对人有很大的激励和振奋作用。可是凡事都不可忘记中庸之道。
有些医院劝人要轻松一点,可是这也必需适度。一个心情沉重的人可能无法欣赏幽默感。时常一下亲切温暖的握手和一两句勉励的话便够了。轻松的妙语有时会被人误会。居丧的人可能以为安慰者对他的伤恸毫不知情。因此要了解对方。
分担别人的忧伤时你必须将自己的感情表露出来。当耶稣基督探访拉撒路的家人时,他并不觉得需要抑制感情。不,他潸然泪下。(约翰福音11:35)由衷的眼泪可以使居丧者知道别人也有同感。眼泪不但能表示感情,同时也表示了解。
基督徒都应该富于同情心。事实上,圣经吩咐他们要‘存怜悯恩慈的心。’(歌罗西书3:12)他们流泪是很正常的事。一个知己朋友对一个感觉极其凄凉的人说:“想哭便哭吧,可是不要坚持躲起来哭。”他们于是一起坐下,有时谈话有时沉默。间中流泪和呜咽。居丧的人后来说这位知己朋友的沉静、同情的态度给予她所需的力量。“她所没有做的事和她所做的事给予我同等的帮助,”居丧者说。“她没有劝我不哭;她没有喋喋不休地企图使我分心……她仅是留在我身边去支持我,这实在使我永志不忘。”她没有被流泪所吓倒,也没有对此感觉局促不安。我们也不应该这样,她那沉静的态度表明她知道如何分担别人的忧伤和给予真正的安慰。
提出坚定的鼓励
一位大感伤痛的新寡妇人从她的医生对她所说的话得到很大的帮助。几个月之后她说:“我的医生认为应该提醒我——很严肃地——我的处境并无独特之处;许多世纪以来数以百万计的人曾经体验过孤苦无靠、身心受挫和失去生活乐趣的滋味。‘最重要的是’,他说,‘不要以你的伤心为耻。你是个血肉之躯。应该为此感谢上帝!’许多居丧和失意的人应该有人提醒他们这件事实。坚定的劝告时常是鼓励的一个来源。
显然在使徒彼得的日子基督徒需要同样的劝告。彼得写信给受过很多苦难,并且会遭受更大苦难的基督徒说:“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那赐诸般恩典的上帝……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亲自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彼得前书5:9,10)这种鼓励的劝告在今日也非常合时,基督徒可以用这些话提醒在苦难中的同工。有时坚定的态度乃是仁慈的一种表现,结果可使人得到强化和力量。
运用圣经
合时地讨论圣经中富于鼓励的应许可以造就那些大感哀伤的人,基督徒可以设法将伤心的人的思想从当前的悲剧引到以前与死者一起享受的快乐时光之上。上帝应许在将来使地球成为乐园的希望也可以提出来讨论。(彼得后书3:13;启示录21:4,5)伤心的人通常可以从上帝的思想获得安慰。若衷诚地将其提出来,它们是可以深入人心的。
《“凡事要察验,善美的要持守”》这本书的第142页在“死亡”的标题之下辑集了许多经文,对于这种场合非常有用。在次标题“死亡的原因”之下列出许多经节表明上帝造人是要人活着而非死去,上帝曾警告人不可踏上导至死亡的途径,在另一个次标题“死者的情况”之下则有许多经文指出死者在坟墓里是毫无知觉的。在另一个次标题“从死亡得救”之下,有许多圣经证据表明被赎的死者,无论善恶,都会被上帝的大能所复活。这些都是可以帮助伤心者的资料。
帮助忧思的人
没有人应该将别人想独处的愿望置之不理,特别当别人悲伤时为然。有时伤心的人喜欢孤独,别人亦应该让他孤独,而一位好朋友通常能够将孤处的真正需要和不健康的忧思分别清楚。人在精神上大受刺激之后常有一种倾向是,不想向别人吐露心曲,以免更加烦恼。但有时朋友为了伤心人的好处而非侵入这个领域不可。
例如,有一位耶和华见证人的先驱传道员叙述她在丈夫忽然去世之后的经验说:“在我丈夫逝世之后,我曾考虑应否照常去王国叙会所参加叙会及坐在惯常的座位上。在所有地方之中,王国叙会所是与我丈夫关系最密切的地方。他曾在小组里担任仆人许多年。我私下认为,我不去参加叙会是别人所完全了解的,也许有些人甚至期望我这样行。可是有一种本能告诉我要勇敢地正视生活的难题。我多么庆幸当时有几位基督徒弟兄前来坚邀我一同到王国叙会所去。这件事使我有力量去做我知道是对的事,凭着个人的力量是决然做不到的。”
一位受过帮助的女子说:“帮助我的那个朋友在我叔父逝世之后拉我去超级市场陪她买东西。我非常感激安娜不理会我坚决的抗议。”这几个经验表明,伤心的人必需面对新的生活,愈快如此行对他们愈好。可是,许多时他们需要朋友的帮助以免过度沮丧和忧伤。
朋友、亲戚和亲者在忧伤的时候都自然会表示关怀。这是应该和正当的。伤心的人应该接纳亲友的关怀所流露的爱心。我们有许多朋友都会在我们遭遇烦恼忧伤的日子表现爱心和关怀以帮助我们。很多人来和我恳挚地握手及表露自然的同情。王国叙会所的许多家庭所流露的如潮爱心使我们大感幸福。我现在知道对任何伤心的人的医治过程其实始于我们不加以抗拒的那一时刻,一位受过极大刺激的人说。这是我们都可以自其得益的一个教训。
安慰孩子
痛失怙恃的孩子会特别敏感而需要温柔慈爱的照顾。在忧伤的时候孩子所得的安慰可能主要来自知道自己不但为人所爱,而且也为人所需。一位主妇说她为了挂虑她那十岁大的儿子而不得不稍抑悲怀。在另一方向,儿子也因听到母亲的一句话而鼓起勇气来:“你现在是家中的男人了,你必须在母亲伤心的时候勇敢地鼓励她。”这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责任,于是努力表现男子的气概。这帮助他负起自己的责任。
三个孩子在父母遭遇汽车失事亡故之后因圣经提出的复活希望而鼓起勇气来。他们全心信赖上帝将死者复活的应许,因而在遭受这件惨事时不致过度伤心。女儿时常告诉同学她会在父母复活时与他们相见,她的信心使听见的人大感惊奇。她的亲戚朋友也加以援手而仁爱地照顾他们,找些事给他们做及对他们表现关怀和爱心。
因此,要敏于与孩子们讨论上帝的道中关于复活和重建乐园的应许以鼓励他们。他们小小的心灵和头脑会大感兴趣。你也会因为看见他们坚定的信心而得到鼓励。孩子们会从启示录21:4所载的话大感安慰,它说上帝会“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你需要将这种充满希望的应许向孩子再三提及,因为他们忘记得很快。他们对这些经文也永不感觉厌倦,他们每次听到时都会大感喜乐。
寄出明信片和书信
今日,由于生活的繁忙,愈来愈多的人喜欢到商店购买问候的明信片。明信片和书信无疑是表达哀思和同情的正当方法。每项关怀的表现、每次的探望、每张明信片、每封书信、每个电话都能帮助心情沉重的伤心人。这使他们知道有人关心他们而特别从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拨出时间对他们同情。以这种方式安慰伤心者的人表示他们愿意分担别人的忧戚。
除了寄出印上安慰之词的明信时之外,许多人都喜欢添上一两句表达自己心曲的话。可是说些什么好呢?对许多说来,将内心所感写下来是件困难的事。有人甚至连简单的思想也难于下笔。在明信时或信上写些什么好呢?只要促使你写信的仁爱思想写下来便行了。你亲自写的几个字,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能比世上一切商业化的美丽措辞更有份量,更温暖和更有意义。它们是你的言辞,你的思想,你的感情;这便是重要的东西。“我不善辞藻”,有一封信一开头便这样说,“我只想说,你父亲是我最好的朋友,学校里每个孩子都尊敬他。”收到这封信的家庭喜欢这封信过于所收到的一列明信片和其他商业化的问候卡。何以故呢?因为这是写信的人以自己的辞句将发自内心的温暖情感写下来。
继续表现体贴
真正的安慰不仅限于几日而已。它时常需要展延一段时期,直至居丧者完全复原为止。有人曾说:“居丧的人通常四周都围满了亲友和受到各种各式的安慰——在开始时。可是几个星期之后又如何呢?开头打击的麻醉作用已经过气了。使他忙碌不堪的丧事已经办妥了。朋友们都各为自己事务而星散。他被人冷落得太快了。”最初几天群集在他四周的亲友在那里呢?他现在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安慰。他内心感觉非常寂寞与空虚。因此,合时的电话、晚餐的邀约、不时的探问、一束鲜花,都是丧事过后几星期和几个月间最适当不过的帮助。
朋友们可以怎样继续表现体贴呢?他们可以邀请居丧者参加他们的活动,带他一同旅行,请客时将他包括在内等。助人料理一点家庭杂务或代人购买东西可能需要你花点时间或精神,可是所得的酬报是无法忘记的。这种安慰对伤心的人有很大的医治作用。这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可喜效果。居丧者有许多事情需要办。也许你可以分担一点或负责运送。每个丧失过亲者的人都可以作证,在起初蜂涌而来的慰问者离去之后几个星期的寂寞岁月中,这种体贴的举动在他们心里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因此安慰伤心的人不是仅去探访一次或寄张明信片便够了,反之要继续表现出自爱心的关怀和照顾,使伤心的人恢复坚强而过着正常的生活,并为此荣耀和赞美耶和华这位“赐人各样安慰的上帝。”——哥林多后书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