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是什么促成的?
“太多盐对家人没有益!”家姑断言。“但菜不够盐就淡而无味了!”媳妇坚持说。她在家姑背转身时放下一小撮盐。
两人都坚持己见,结果煮出来的菜双方都觉得不合口味。但后果却可能较此严重得多。姻亲的磨擦可能在精神和感情上导致延续多年的痛苦挣扎。
在许多人看来,这种冲突似乎是无法避免的。日本精神病院协会会长斋藤茂太博士写道:“无论一个家庭相处得怎样和谐,婆媳之间的磨擦是在所难免的。”但难题并非仅限于东方。
《儆醒!》杂志驻意大利通讯员报道说:“男女结婚之后与新娘或新郎的父母同住的习惯使许多家庭均遭遇难题,许多年轻妻子由于家姑爱管闲事、专横武断而苦不堪言。”
不论东方或西方国家,报章和杂志均常有个人忠告专栏去应付姻亲冲突。那末,难题可能是由什么促成的呢?
谁作决定?
两个主妇同在厨房工作,问题往往是:谁作决定?一位与家姑同住12年以上的女子说:“我们的品味和方法各异,每次下厨我都紧张忙乱,结果意见分歧。”
“在最初十年,我们曾为琐事而互不相让,”另一位媳妇承认说,婆媳可能为了无足轻重的事——例如怎样把衬衣挂在绳子上——而发生意见。即使婆媳不是同住在一起,事态也可能惹起麻烦。家姑探访时也许发表意见说,“我的儿子不喜欢把牛排煎得那么熟,”结果造成婆媳之间一辈子的不和。问题的症结仍然是,谁作决定和为谁而作。
御茶水女子大学家政学助理教授袖井孝子指出这项争论,说:“不论与儿子、媳妇抑或女儿、女婿同住,一个家庭是无法让两个主妇互争控制权的。家中必须有分隔的居住空间,不然就得调整情况,让一人作管家,另一人作助手。”两代必须根据老一代的身心状况和年轻一代的经验或缺乏经验作出合理的协议。
私生活的问题
若有两代或更多代人同居一屋,家中的成员就必须在若干程度上牺牲一点私生活。可是,在这方面每个成员可能有不同的尺度。青年夫妇也许渴望有多点私生活,但老人家却渴望多点有人作伴。
例如,住在东京近郊的一位媳妇认为家姑侵犯了她夫妇间的私生活。怎会如此呢?原来家姑把她和丈夫的私人待洗衣服洗好摺好,放在一处。媳妇认为家姑不应为他们做这等私人的事。另一方面,家姑登贵子因她的媳妇整理房屋时把她珍藏多年的东西抛掉而感到不悦。
侵犯私生活可能变成十分极端。与年老家姑同住的汤姆夫妇感到困扰,因为家姑在午夜闯进他们的寝室。理由何在?家姑说:“我想看看汤姆有没有事。”后来他们迁往一间分为两层的楼宇单位,不许家姑到上层,难题才告解决。
可是,在许多家庭里,到有第三代来临时,难题才真正恶化。
对待儿女
如今,青年母亲通常向育婴书籍寻求忠告。另一方面,祖母由于在教养儿童方面有多年经验,自然觉得自己有资格提出忠告。不过,忠告往往被视为批评,于是冲突便产生了。
孝子在管教年幼的儿子时就要应付这项难题。她丈夫的母亲和祖母奔入她的房间阻止她管教儿子,呼喝的声音甚至比孩子的哭声还响。孝子感觉受到威逼,于是只好停手。后来,她意识到管教的重要,便决定恢复训练。——箴言23:13;希伯来书12:11。
一位住在横滨的母亲在儿女出生之后也要和家姑力争。她对于祖母在两餐之间给孙儿们零食吃感到不满,因为孩子们吃得太饱就不肯吃饭。
论到这项难题,斋藤博士说:“[祖父母]给孙儿女零食和零用钱是放纵孩子的自私欲望。简言之,他们不断宠坏了孙儿女。”他建议年轻母亲在训练孩子方面保持坚定,不要让步。
争宠
在婆媳之间的冲突中有一种非理性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斋藤博士解释:“在心理上,家姑感到媳妇从她手上把儿子抢走。当然,她没有将这种想法宣之于口,否则便是太幼稚了。但在潜意识中,儿子被抢走的念头在她心里已根深蒂固。”结果,婆媳之间若非公开争吵便是关系紧张。
随着家庭单位日渐缩小,这种趋向看来日益强烈。母亲由于较少儿女要照顾,以致觉得与儿子的关系更亲密。母子既是共同生活多年,她对儿子的喜恶十分熟悉。新媳妇虽然热心要取悦丈夫,但至少在初时尚未熟悉这些细节。这样很易形成一种竞争精神,家姑和媳妇同向一个男子争宠。
可悲的转变
往昔日本在儒家哲学熏陶之下,家庭若发生冲突,媳妇便会被遣走——休妻。事情也就此结束。可是,今日的情势却与前不同了。
自第二世界大战以来,家庭经济已受年轻的一代所控制,年老的一代遂逐渐失去影响力和权威。久而久之,情势已逆转过来。如今不少老年父母被抛弃在医院和慈善机构里。在一个一度以敬老为常情的社会里竟有这种情况出现是多么可悲!
抛弃老人的趋向怎样才能逆转过来呢?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两个妇人在同一间屋里和平共处吗?
[第23页的图片]
在谁作决定方面必须达成合理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