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2 7/8 6-7页
  • ‘儿女诚然可贵,儿子却属必需’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儿女诚然可贵,儿子却属必需’
  • 警醒!1992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举步为艰
  • 将上帝的道应用在我们自己的家庭之上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6年
  • 父母们,要教导孩子爱耶和华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19年(研读版)
  • 你对自己的儿女有什么看法?
    警醒!1981年
  • 教养儿女爱戴耶和华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3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2年
《警》92 7/8 6-7页

‘儿女诚然可贵,儿子却属必需’

印度的人口逾8亿5000万,出生率是千分之31。每年在印度出生的婴儿约达2600万,相当于加拿大的人口。难怪印度政府的当务之急包括控制人口的剧增在内。他们在这方面有多成功?他们面对一些什么障碍?

“二十岁之前,切不可!30岁以后,绝对不可!只养两个孩子——够了!”印度孟买家庭计划指导会总部走廊上挂着的彩色海报向人提出这样的劝告。另一张海报描绘五个儿女环绕着一个饱受烦扰的母亲,题词是个警告:“不要将来才后悔!”所要表达的信息十分清晰:一家两个孩子就够了。可是,令一般人接纳和遵行政府一家两孩子的提议却绝非易事。

“印度教徒认为人的快乐跟儿女的数目成正比。他们的确把儿女视为家庭的福分。可是,即使一个男子已经子女满堂,他仍不会停止祈求多子多孙,”《印度教的礼仪、习俗和仪式》一书说。从宗教角度来看,家里的长者把男丁视为更可贵。该书继续解释说:“没有什么事比死后没有子孙送终更不幸,人们认为这种欠缺可以妨碍人死后进入极乐之地。”

拜祭祖先的仪式也需要儿子在场。“最低限度必须有一个儿子,”《印度奇观》一书的作者A.L.巴参写道。“在印度教盛行的地方,强烈的家庭观念增强了对男丁的渴求;若没有男丁,家系就无法延续下去了。”

与宗教信仰相辅相成而导致重男轻女的一个文化因素是,印度传统的大家庭安排。儿子婚后会继续与父母同住。“出嫁的女儿会跟家翁家姑住在一起,但儿子则会留在家里;父母期望在老年获得儿子的照顾,”孟买市政局康护和家庭福利署的拉莉泰·S.卓帕拉医生解释说,“这是他们的保障。父母要有两个儿子才感到安全。因此,按理来说,一对夫妇若已有两个孩子,但都是女的,他们就可能会再接再厉,希望产下麟儿。”

虽然在理论上所有的儿童都被视为神的恩赐,现实生活却表明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女孩子的医药福利明显受到忽视,”《印度快报》报道说。“一般人认为她们的存亡对家族的存亡并不重要。”报道引录孟买的一项调查,透露在经过鉴别性别试验后施行的8000宗堕胎手术中,7999个胎儿都是女性。

举步为艰

“在家庭里,男子通常会决定要有多少儿女和家庭的大小如何,”孟买市政局首席健康官S.S.撒伯尼斯医生在接受访问时解释说。即使女子希望隔一段时间才再生育,或者限制儿女的数目,她仍会由于丈夫不赞成而受到压力。“由于这缘故,我们派出男女混合的工作队去探访贫民区的家庭,寄望男性的康护人员跟家主谈话,鼓励他们限制儿女的数目,帮助他们看出孩子较少,便照顾得更好。”可是,正如上文显示,这件事遭遇许多障碍。

“在较穷的人当中,婴儿夭折率因生活环境恶劣而偏高,”撒伯尼斯医生说,“故此他们想有多些儿女,因为深知其中一些必然会夭折。”然而,他们给儿童的照顾委实少得可怜。儿童孤身到处游荡,向人行乞或从垃圾堆里拾取食物。父母又如何?撒伯尼斯医生嗟叹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儿女在哪里。”

印度的广告时常描绘一对快乐而看来富裕的夫妇,与两个明显受到良好照顾的孩子——通常是一男一女——过着幸福的生活。在社会的中产阶层里,两个孩子便足够这个概念通常受人接纳。但是穷人却对此置若罔闻,他们的想法是:‘如果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有10至12个儿女,为什么我们却不可以?为什么我们只能养两个孩子?’在印度的贫苦大众当中,人口控制的工作实在举步为艰。“现今的人口都是处于生育年龄的青年,”卓帕拉医生评论说,“看来这是一场必败之仗。前头有极艰巨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