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还是灭绝
保护自然资源,还是任由物种灭绝?这个问题不断引起激烈的争议。慈善组织纷纷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当局严加管制,立法保护自然资源,以防濒危物种一一灭绝。
举例说,近年来,不同团体先后跟中国官员会面,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合力取缔捕捉亚洲黑熊的非法活动。捕熊者旨在取出动物的胆囊和胆汁,因为熊胆是东方传统药物常用的材料。
国际援助
某一物种只在一国受到保护,但在其他国家就被人滥捕滥杀;这样下去,受保护的物种最终也难免灭绝。所以,列国缔结条约证明是切合时宜的,它们签订了多项国际协定。1993年年尾,生物多样化公约,也就是里约热内卢条约,正式生效;紧接而来的还有保护欧洲蝙蝠的协定。除了现有的印度洋鲸类禁捕区之外,国际捕鲸委员会还把南极洋列为禁捕区,以保护大型鲸类和小须鲸。不过,最有效力的协定也许是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请见附框。
关于生物彼此间的交互关系,人类要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哩。为求增加可供食用的鱼类品种,东非渔民把尖吻鲈引入维多利亚湖,但正如动物学家科林·图德奇所说,他们到头来却触发了“本世纪最严重的生态灾祸”。维多利亚湖共有300种土产鱼类,约有200种已经消亡。虽然近期证据表明,物种分布失调,是土壤受侵蚀所致,但跟维多利亚湖接邻的三国政府已成立一个组织,共同决定哪种鱼类可被引入湖里,以免土生鱼类有灭绝的危险。
人为干预
许多动物园都实行育种计划,替樊笼动物繁殖后代,据报成效卓著。“如果世界上所有动物园都着手替樊笼动物育种,而舆论又支持这个计划的话,大家就可以齐心合力,拯救濒危的脊椎动物了。在可见的将来,濒危的脊椎动物可能通通都要过樊笼生活,以便进行人工繁殖。”——《动物园内的剩余物种》。
英国泽西小岛的动物园替稀有动物育种,指望它们日后能够重返野外。1975年,加勒比的原产地只剩下100只圣卢西亚岛鹦鹉,其中七只后来被送往泽西岛。到1989年,通过人工繁殖,泽西岛的动物园已替这种鹦鹉增殖14只,还把其中几只送回圣卢西亚岛。到了今天,据报圣卢西亚岛鹦鹉已有300多只,为原产地平添不少生趣。
照样,在别处实行的育种计划也成绩斐然。《全国地理杂志》报道,北美洲剩下的17只红狼非常适应樊笼生活,而且繁殖得很好,如今已有60多只返回野外。
取得重大成功?
濒危物种并不一定有灭绝的威胁。根据《濒危物种——大象》一书所载,在1979至1989年间,非洲大象的数目从130万头降至60万9000头。非法捕猎象牙是促成大象减少的部分原因。舆论不断向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当局取缔象牙贸易。不过,禁制象牙买卖却引起强烈反响。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津巴布韦和南非两地,由于保护自然资源的政策异常奏效,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变得有大象过剩之患。《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津巴布韦要把5000头大象迁离万盖国家公园。压力团体建议,把这批大象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国家公园的管理人员打算把过剩的大象出售,并提议西方机构,与其反对把多余的、病弱的大象除掉,倒不如“提供经济援助,把大象安置到其他地方去”。
前途未卜
不过,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许多人担心,重返野外的物种会陷入困境。西伯利亚虎非常适应樊笼生活,如果要恢复野生状态,就要有260平方公里左右的树林作为栖息地,而且不受偷捕者侵扰才行。《星期日独立报》指出,“如果把动物园饲养的老虎直接放回天然栖息地,它在觅食方面就会十分困难了”。前景的确黯淡!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物种都有专业人员提供援助。难题变得复杂,也不是纯粹因为人手短缺的缘故。主张环境防护的人士无论付出多大努力,贪官污吏对有关问题还是漠不关心;此外,这些有心人也可能要面对战争甚或死亡的威胁。在这些不利的环境下,他们又怎会有成功的希望呢?那么,有方法解决濒危物种这个问题吗?这件事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第7页的附栏]
国际间的撒手锏
关于对抗濒危物种的非法买卖,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确是个厉害的撒手锏。豹皮、象牙、虎骨、犀牛角和海龟都是当前受禁制的商品。这个协定的约束范围也包括濒危的树木和鱼类在内。
不过,《时代》杂志却警告说:“除非成员国能够恪守协议,……否则这些国家可能会发觉,他们一心设法保护的动物已不再存在了。”
[第8页的图片]
关于保护自然资源,有些计划真的取得重大成功吗?
[鸣谢]
Courtesy of Clive Ki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