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居“空巢”亦欣然
一个母亲坦言:“许多父母认为,无论作了多充分的准备,要跟儿女别离始终是一种打击。”即使儿女离开家园是无可避免的事,这一天要是真的来到,要面对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个父亲忆述跟儿子道别时的反应,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哭个不停。”
许多父母都觉得,儿女离巢远去令他们的生活变得空虚,内心仿佛有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似的。有些父母由于无法再与儿女朝夕相处,以致深感孤寂、愁眉不展、若有所失。然而,除了父母以外,也许家里还有其他人需要努力调整自己。爱德华和妻子阿芙莉尔说:“如果家里还有其他孩子,他们也会感到若有所失。”这对夫妇有什么建议?“要花时间陪伴这些孩子,体谅他们的感受。这可以帮助他们适应。”
不错,你还是要生活下去的。你如果须要继续照顾仍留家里的儿女,又要做好你的工作,悉心料理家务,就不可以让自己一直哀伤沮丧下去。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当儿女离开家庭以后,你可以怎样继续过快乐的生活吧。
思想要积极
你要是感到悲伤、寂寞,很想痛哭一场,或渴望向一个富于同情的朋友诉说心声,你只管随愿而行好了。圣经说:“人心忧虑,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欢乐。”(箴言12:25)其他人有时也可以帮助当事人以新的角度去看事情。例如,瓦尔德马和妻子玛丽安娜说:“不要把儿女离家自立一事看作损失,倒要视为是达到了目标!”这个想法多么积极!鲁道夫和妻子希尔德说:“我们多么高兴把几个儿子养育成能够负起责任的成年人。”
你有努力“用耶和华的管教和思想规正”养育儿女吗?(以弗所书6:4)即使你在这方面已尽力而为,你也许仍然因儿女要离开家园而忐忑不安。可是圣经保证,人只要以耶和华的方式养育孩子,“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你的孩子要是听从你的教导,你岂不为此心花怒放吗?使徒约翰论到他的属灵家庭说:“我听见自己的孩子继续在真理中行事,就没有什么事比这些更值得我感谢了。”(约翰三书4)也许你对于自己的儿女也有类似的感觉。
诚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听从基督教的教训的。假如你的孩子长大后离弃真理,这并不表示你教导无方。只要你已尽力以敬神的方式养育儿女,就无需不必要地责怪自己。要记住,儿女既已成年,他在上帝面前必须为自己负责。(加拉太书6:5)另一方面,你也应当怀持希望,因为孩子也许会有一天回心转意,这样,“箭”最终就能够射中标的了。——诗篇127:4。
父母地位依然!
儿女离家自立以后,你的生活也许会出现不少改变,可是,你身为家长的职责却没有因此而终止。心理学家霍华德·哈尔彭说:“直至你去世之日,你仍然是儿女的父母;可是,你却要在施与和养育方面重新定位。”
圣经早已指出,即使儿女长大成人,父母的地位仍然保持不变。箴言23:22说:“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不错,即使父母“老了”,儿女已是成年人,父母仍然能够对儿女的生活有重大的影响。诚然,父母必须作出一些调整。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不时需要若干调整,才能历久不衰、保持融洽。因此,儿女既已长成,你大可作出努力,与他们保持一种更为成熟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显示,儿女一旦离家自立,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往往有所改善!儿女由于体验到现实世界的各种压力,他们于是开始从一种新的角度去看父母。德国一个名叫哈特穆特的男子说:“我现在更了解父母,而且也意识到他们以往做某些事的原因。”
避免好管闲事
假如你经常干涉成年儿女的私生活,就会损害彼此的关系了。(请参看提摩太前书5:13。)一个已婚妇人与公公婆婆不大融洽,她叹道:“我们爱他们,不过,我们只是想过自己的生活,为自己作决定罢了。”诚然,要是成年儿女陷入困境,任何关心儿女的父母都不会袖手旁观的。可是,即使你的劝告多么明智,用意多么良好,最好也不要在儿女提出请求之前,就贸然向他们提出劝告,尤其是儿女已婚的话。
正如《儆醒!》在1983年曾提出这项劝告:“要接受你的新角色。孩子开始学走路以后,你也会改变自己照顾孩子的方式。类似的是,纵使你十分珍视呵护孩子的工作,现在却也必须放弃,转而成为儿女的劝告者。然而,儿女既已成年,你如果仍旧凡事都为儿女作决定,那就跟在儿女成年后依然为他拍背嗳气、喂他吃奶一样,同样是不当的。身为劝告者,你的影响力其实相当有限。你不能继续仗着自己身为家长的权威,对儿女说:‘我吩咐你做,你就要去做。’你必须尊重儿女作为成年人的地位。”a
也许你对于孩子和他(她)配偶的决定并不完全赞同。可是,你要是尊重婚姻的神圣,这有助你不致对儿女过分关心,或不必要地介入他们的生活。事实上,让年轻的夫妇共同解决问题通常是最好的。如果你向女婿或媳妇提出不受欢迎的劝告,就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对立局面,因为他们的婚姻关系既然变得脆弱,对于批评也会非常敏感。上述的《儆醒!》文章进一步指出:“要尽量控制自己,避免唠唠叨叨,或未经儿女请求就对他们诸多建议,否则就可能令自己跟女婿或媳妇反目成仇了。”要支持他们,而不是操纵他们。你如果与儿女保持良好的关系,那么,当他们真的需要听取意见的时候,也会乐于向你请教。
加强婚姻联系
儿女离家以后,不少夫妇反而有大好的机会去使婚姻关系更为融洽。孩子在家的时候,父母必须耗费大量时间和心血,以便把儿女抚养成人,结果,他们往往忽略了彼此间的关系。一个妻子说:“现在儿女不在了,我和康拉德可以再一次地加深彼此的了解。”
夫妇由于不再每天都为儿女操心,他们现在可以有更多时间相处。一个母亲说:“这些新获得的自由时间……使我们有机会反思一下真正的自我,集中学习怎样相处,同时一起从事不同的活动,满足彼此的需要。”她继续说:“这是新的学习时期,也是奇妙的成长时期。虽然我们有时会感到困扰,但也有感到兴奋的时候。”
有些夫妇也享有较大的经济自由。他们以往曾搁置好些嗜好或事业,现在却可以重新追求。在耶和华见证人当中,许多夫妇把新获得的自由用来追求属灵的福分。为人父亲的赫尔曼指出,儿女离家后,他和妻子随即着手恢复全时服务。
单亲父母面对儿女离家自立
单亲父母尤其难以面对儿女离家之苦。丽贝卡是个单身母亲,育有两个儿子,她说:“儿子们离家以后,我没有丈夫,没有人作伴,没有人关怀。”单身母亲也许觉得,儿女能够给她感情上的支持。假如儿女以往有分供给家用,他们离去也许会为家庭造成经济上的压力。
有些单身母亲接受职业培训计划,或短期的学校课程,从而解决经济问题。可是,寂寞之苦又怎样驱除呢?一个单身母亲说:“我觉得保持忙碌很有帮助。方法包括阅读圣经、清洁房子,或只是出外散步或跑步。不过,我觉得向一个灵性成熟的朋友倾诉,对于驱除寂寞最有功效。”不错,要“开阔自己的心”,培养一些令你感到欣慰的新友谊。(哥林多后书6:13)你感到抑郁沮丧的时候,要“恒常恳切祈求祷告”。(提摩太前书5:5)你大可以放心,耶和华必定会给你力量和支持,使你成功渡过这段困难的调整期。
欣然面对儿女离家自立
无论你的处境怎样,要知道生活并不会因为儿女离家就完结,家庭的联系也不会因此就瓦解。圣经所描述的那种健全的爱,足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即使大家天各一方,这种感情联系也不会消减。使徒保罗告诉我们,爱“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消退的”。(哥林多前书13:7,8)你对家人所养成的那种不自私的爱,也不会因为儿女离开而消退。
值得注意的是,儿女一旦感受到分离之苦、思乡之愁,或是生活窘迫,他们往往是首先恢复联系的一方。汉斯和英格丽德建议:“要让儿女知道,家门随时为他们而开。”你可以经常探访他们,写信给他们,或者不时拨个电话给他们,借此保持联系。不过,正如杰克和诺拉指出,“要对他们所做的事表现兴趣,却不要窥探他们的私事”。
儿女离家以后,你的生活因而改变了。可是,“空巢”里的生活可以是忙碌、活跃、令人满足的。此外,你跟儿女的关系也改变了。这种关系仍然可以是愉快的。杰弗里·利教授和加里·彼得森教授指出:“儿女脱离父母独立,并不意味着孩子不孝、忤逆或藐视父母。……事实上,紧密的家庭联系往往能够一生保持。”不错,你永远都爱自己的儿女,你永远都是他们的父母。由于你深爱儿女,所以才让他们离家自立,自力更生,因此你绝没有失去他们。
[脚注]
a 请参看《儆醒!》1983年2月8日刊(英语版),题名为“你始终都是儿女的父母”一文。
[第12页的精选语句]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哭个不停”
[第10页的附栏或图片]
给成年儿女的劝告——帮助父母面对儿女自立
被人丢下通常比离开别人来得难受。因此,虽然你因自己能够独立过成年人的生活而高兴,但假如你父母感到难以适应,就要对他们表现关怀和了解。你应当让他们感受到,你依然爱他们,依然关怀他们。简短的家书、出人意料的礼物,或是一个电话慰问,都足以开解父母思念儿女的愁怀!要不时告诉父母你生活上的一些重要事情,借此让他们看出,家人仍然保持紧密的联系。
随着你经历到成年生活的种种压力,你也许越发体会到,父母为了照顾你花了多大的心血。也许这会感动你向父母说一声:“谢谢您们的养育劬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