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58 6/1 94-96页
  • “你们中间谁是智慧和通达的呢?”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你们中间谁是智慧和通达的呢?”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58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知识与责任
  • 智慧的传道工作
  • 耶和华运用‘愚拙的事’拯救相信的人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2年
  • 基督徒的义务是什么?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1年
  • 给现代的智慧之言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59年
  • 智慧
    洞悉圣经(下册)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58年
《守》58 6/1 94-96页

“你们中间谁是智慧和通达的呢?”

倘若我们把雅各书3:13所提出的问题去询问六个人,我们可能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一个会答: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拥有多种证书的,是大学毕业而取得学位的。其他也许会告诉我们真正智慧者便是心里关怀国家事务,以政治为生而将必胜精力去取更高政治地位可以左右国家趋向和决定人民命运的。但有些人会答:金钱便是安全!所以最聪明的途径是从事商业积聚大量物质财富。他说,这行动可以带给他和一家人的保障。

根据这世界的智慧来说所有这些人也许是聪明的。但他们毕生的工作与对造物主的关系说来便毫无价值。所有不同的方式都为自私观念所推动。倘若他们相信一个造物主存在便禁不住去考虑一下究竟造物主希望他们做些什么或如何去取悦他。他们也许在获取财物,权位,势力,名望方面成功,但为他们带来了什么利益?耶稣在马太福音16:26回答这问题:“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最终他们也得不着什么。并且,他们的智慧是不自然的。这智慧既不与上帝的标准和谐也不与他的道所载的公义原则符合。所以上帝‘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哥林多前书1:17-27)凡属与上帝相离的道理都是无用而没有永久价值的。

那末,谁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呢?聪明人便是在寻求在上的智慧的人。(雅各书3:15-18)耶和华上帝是所有真正智慧的来源。他的思想道路都比人更高。智慧便是他基本品质之一。“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以赛亚书55:8,9。

这种智慧如何可以得到?它不是生来便有的,它需要学习。(申命记17:18,19)甚至上帝的儿子本人也一样。(路加福音2:52)他的知识是由研读他的父之道而得的。他对这方面很很熟悉。他学习的结果使他清楚地知道为什么他被差遣到地上来与父所对他的旨意是什么。耶稣并不拣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了解他和父的关系,身为被差遣者,终生职务便是遵行他父的旨意。

因为耶稣基督认识他的父亲是广大宇宙的至尊者也因为他了解受造物有义务去服从创造主,所以耶稣献身给耶和华上帝:“上帝啊,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希伯来书10:7)这旨意是什么?“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真理作见证。”(约翰福音18:37)在他的三年半传道工作中耶稣基督献出了自己去作这件事。他既是一个完全的人,他也能够在所作的任何事上为自己立名,但他并不行属世的智慧的途径。反之,他所采取的途径是属世智慧认为是愚拙而最终使他死在受苦柱上的。

耶稣基督的父对他的旨意使他满足。自私自利的思想绝不存在。他的工作是宣扬真理是关于他父和他父的旨意而使人知道并且事奉他。他所宣传的中心真理便是他父的王国,这是在将来所成立而为顺服的生物带来永生幸福的。他用许多比喻去说明王国的各方面。他教训门徒祈祷它的来临。他训练他们在他死后去宣扬王国的好消息。为什么?因为“上帝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哥林多前书1:21。

知识与责任

了解到耶稣基督所立下的榜样是应当跟从的,心地诚实的人就希望为了要事奉上帝而取得知识。这种知识从那里取得呢?他很快便发觉并不能从正统的宗教组织而来。他们并无例外地都弃掉了圣经(耶利米书8:9)他们以人的道理作教义。而只有从圣经可以得到资料关于受造物与创造主的正确关系和如何成为真正的智慧者。

当他以上帝的神治组织所预备的去帮助他研读时他的知识增长而且很快便认识知识带来了责任。有些工作是一定要完成的。因此他求问耶和华:“主啊,你要我做什么?”他得到的答复是:“将你自己献身给我。”不错,这正与耶稣基督所要做的一样。他的权利与义务就是献身给耶和华遵行他的旨意,并且以水浸礼象征他的献身。由于采取这种行动他认识了这是按着从上头所得的智慧而行。他已经通达了。他知道上帝需要专一的效忠。

但上帝对他的旨意是什么呢?刚好与对耶稣基督的一样,即是,为真理作见证,去传道,去宣传上帝与基督的知识,告诉别人上帝荣耀的王国与他奇妙的作为。在希伯来文与希腊文圣经中献了身的基督徒都可以充分得到传道的任命。耶和华以他的灵去感动他和膏他去传好消息给谦卑的人。——以赛亚书61:1,2;43:10-12,马太福音24:14;启示录22:17。

有两个主要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要给予这任命。第一个是涉及到辩正耶和华的名,耶和华通常都在执行审判,惩罚恶人与拯救义人之前提出警告。正如在挪亚的日子,在所多玛与蛾摩拉毁灭之前;在耶路撒冷公元前607年西底家王的日子和公元七十年的毁灭也一样,在现今的事物制度毁灭之前上帝的道明显地指出我们所生活的世代要受警告,有一班人在地上会成为他的见证人。这班见证人将证明上帝的道是真实的而因此辩正他的名。

任命去传道的次要理由便是受造物的救恩。(哥林多前书1:21)宣扬警告的讯息给所有人都有机会去学习关于耶和华的旨意去决定采取行动与所得的知识和谐一致或拒绝这样做。智慧与通达的人听见了就服从。使徒在罗马书10:13-17归纳起传道对救恩的重要性与必需性。在一个人以信心呼求耶和华之前他必需聆听与学习上帝借着基督的恩赐。但除非有人受差遣去对他传道和领导他注意这方面所教训的,他便不能得到这重要的知识。这些受差遣和任命去传道的人便是已经听见而服从这好消息的。这是聪明的作法,他们所做的神圣工作在上帝眼中看来是美好的。

智慧的传道工作

很显然地对人类没有其他活动比传道工作更重要。根据这世界的“智慧”也许会当它是虚耗时间,不切实际和无所成就的。但世上谦卑的人了解这消息。他们追求更多的知识与更大的帮助去研究上帝的道并与他在基督之下的神治组织联络,从增加知识的机会中得益。当他们吸收得生命的知识就很快知道了他们也必需传道。他们必需结出耶和华寻找的果子。(路加福音8:11,15,18)这些果子只可以由传道而得,由于从事这种工作他们表现出智慧与通达。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服从这好消息,愚昧的人就拒绝听从。(箴言23:9;28:9)他们是无可宽恕的。聪明的人不需费时间在这些人身上。反之,他们去寻找那些‘有耳可听’的,那些敬畏耶和华尊重他的道,和那些明白与之迈进的智慧的人(路加福音11:27,28)事实上有些人对响应王国的消息和冷淡并不能证明这消息是错误的,也不能证明传道工作不应该做。圣经很清楚地表明有许多人去听从并且找出达到上帝正义的新世界而得永生的途径。(以赛亚书29:18;35:5,6)既然传道工作是上帝的方法,无论口头上或刊在书上的,凡跟从它的都得智慧而参加的都得喜乐。

有些人起初清楚知道耶和华需要每个献了身的基督徒要成为好消息的宣扬者而后来退缩了。他们觉得自己不够资格;或以为未有充分的知识或欠缺必需的教育因此要再加等待。这种行动是智慧的吗?当然不!大部分的使徒和早期的门徒都未受过大学教育。他们只是“普通人”但借上帝圣灵之助他们很快成为有资格的传道员。(使徒行传4:13;哥林多前书2:1-5;歌罗西书2:8)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但每个献了身的上帝仆人都倚靠耶和华使他有资格去适合传道工作。(哥林多后书3:4,5)这是耶和华的讯息。他曾经应许把他的道放在我们口里和以他的灵支持我们。智慧的人会吸取他的道而宣扬出来。

既知道传道工作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给与多少时间呢?耶稣和他们的门徒都贡献出全部时间。不错,保罗偶然也造帐篷,但在他一生工作中这只是次要的。他造帐篷不过为了不想加重弟兄的负担。今日智慧的人都可以仿效这榜样。他们安排自己的事务而尽量避免这旧事物制度的缠绕与顾虑。假如一定要“造帐篷”也只花最小时间而将最多的时间放在福音的传扬上面。

反对是常常在传扬真理当中出现的。当遭遇到反对时,妥协和保持缄默,把光藏在斗底下的行径是否智慧呢?既然传道的任命是从宇宙的最高权威而来因此在任何环境之下也不应该停止我们的传道活动。即使要在地下工作。但是不论情况如何,都“务要传道”和“无论得时与不得时。”(提摩太后书4:2)耶稣的门徒立下正确的榜样。当他们受命不要传道时他们勇敢地答道:“我们应当顺从上帝过于顺从人。”——使徒行传4:18-20;5:29,32,AV。

今日的传道工作比以前任何时期更紧急,在这世代之内全能上帝大日战争就要来到。(启示录16:14,16)哈米吉多顿之前的情况行将过去。我们现已处于这事物制度的末日。这世界的聪明人倚靠他们的智慧与哲学去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他们对上帝的教训充耳不闻。他们的智慧将被灭绝。那真正的智慧者,得到由上而来的智慧之福的,会留意而毫不犹疑地服从上帝的命令去“传道。”他们参加传播上帝王国的好消息。他们知道这消息一定要传播有人居住的大地对列国作一见证。他们会逐家逐户去,口头上或借著书刊,也在公众讲坛,收音机和任何合法的途径去传道。这样做他们会救自己和听他们的人并且辩正耶和华的名。——提摩太前书4:16。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